1.弓步推刀
(1)右脚向前落步。右手持刀向后、向下贴身弧形绕环;左掌此时从上向下按于刀背上面。 目视刀尖。
(2)上体微右转,左脚从体前上步,成左弓步。右手持刀随之向前撩推,刀刃斜朝上,刀尖斜朝下;左掌仍按刀背,掌指朝上。上身前探,目视刀尖。
注意撩推刀必须与步法协调一致。
2.马步劈刀
上体右转,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右手持刀从左向上、向右劈下,刀尖稍向上翘与唐相齐;左掌在头顶上方屈肘成横掌。目视刀尖。
注意转身、劈刀要快,力达刀刃;马步两脚尖要向里扣,大腿坐平。
3.仆步按刀
右脚向右后方撤一大步,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伸直平铺,成左仆步,上身右转的同时,右手持刀做外腕花(以腕为轴,刀在右臂外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左掌同时向下按切,附于右手腕,刀尖朝左,刀刃朝下。目向左平视。
注意撤步与外腕花快速有力,并与仆步按刀协调连贯;做仆步时,匕身略向左前方探倾。
第二段
1 .蹬腿藏刀
(1)右腿蹬直立起,左腿提膝成独立;右手持刀向右后拉回,左掌向左前方伸出,掌指朝上。 目视左手。
(2)匕身左转,右手持刀从后向前由左膝下方朝左裹膝抄起,左掌屈肘附于右前臂。目视前下方。
(3)右手持刀从左肩外侧向后沿肩背绕行,左腿即向左斜前方落步成左弓步,左掌向左平摆。
(4)右手持刀经肩外侧向前、向左平扫,至左肋时顺打刀之势臂内旋,将刀背贴靠左肋;左掌随之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
(5)右脚脚尖上翘,用脚跟向前上方蹬腿。目视脚尖。
注意缠头时必须使刀背绕裹左膝后顺脊背绕行,动作要迅速,蹬腿要快,并与缠头刀协调连贯。
2.弓步平斩
(1)右脚向前落步。
(2)左脚向前上步,右脚趁势提起,上身在上步的同时向右后转。右手持刀手心朝下,随着转身平扫一周;左掌从上向左后方平摆,掌心朝上。
(3)右手持刀臂外旋,刀尖朝下,使刀从右肩外侧向后绕行,做裹脑动作;右腿后撤一步,成左弓步。右手持刀使刀背贴靠于左肋,刀尖朝后;同时左掌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目视前方。
(4)上身右转,成右弓步。右手持刀,手心朝下,向右平扫,扫腰斩击,刀尖朝前;左掌同时从上向后平摆,掌指朝后。目视刀尖。
注意裹脑时必须使刀背贴靠脊背绕行;斩击时刀要与肩斗,力达刀刃。
3.弓步带刀
(1)右手持刀臂外旋,使刀刃朝上,刀尖稍向下斜垂。
(2)重心左移,左腿全蹲,右腿挺膝伸直平铺成仆步。右手持刀向左上,方屈肘带回;左臂屈肘,左掌附于刀把内侧,拇指一侧朝下。目向右侧平视。
注意翻刀、后带动作要连贯。仆步时,上体稍向左倾斜。
4.歇步下砍
(1)上身稍抬起。右手持刀,刀尖朝下,从右肩外侧向背后绕行;左掌同时向左侧平伸,拇指 一侧朝下。
(2)左脚从身后向右侧插步。同时右手持刀从背后向左肩外侧绕行,手心朝下,刀身平放,刀 尖朝后;同时左掌向右腋处弧形绕环。目向右视。
(3)两腿屈膝全蹲成歇步。右手持刀在歇步下坐之同时向右下方斜砍,刀刃斜朝下,刀尖朝 前;左掌随之向左摆出,在左侧上方成横掌。目视刀身。
注意上述分解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下砍时力点在刀身后段。
5 .弓步扎刀
上体左转,双脚碾地,左脚向前上半步,成左弓步。同时右手持刀,随势向前平伸直扎,刀刃朝下,刀尖朝前;左掌顺势附于右腕里侧。目视刀尖。
注意转身、碾地、上步与扎刀协调连贯,力达刀尖。
6.插步反撩
(1)上体稍宜起并右转,右脚不动,左脚向右前方活步。同时右臂内旋,刀背朝下,使刀由前向上、向后直臂弧形绕行,刀刃朝下;左掌在屈肘时收于右肩前侧。
(2)右脚向左脚前方匕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刀向下、向前直臂弧形撩起,刀刃朝上,刀尖朝前;左掌由右肩前向上直臂弧形绕行至头部上方时,屈肘横架,掌心朝上,掌指朝前。目视刀尖。
(3)右脚内扣,上体左转,刀随转体收于腹前,刀尖上翘,左掌下落附于右腕处。目视刀尖。
(4)左脚向右脚后横迈一步成左插步。同时右手持刀向后反臂弧形撩刀,刀刃朝上;左掌向 左上方插出,掌心朝前。目视刀尖。
注意上步要连贯,撩刀要走立圆,刀尖不可触地,力达刀刃前部。
7 .弓步藏刀
(1)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同时右手持刀臂内旋,刀尖朝下,使刀由左肩外侧向后绕行,做缠头动作。
(2)身体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右手持刀由背后经右向左平扫,至左肋时顺打刀之势臂内旋, 使刀背贴靠于左肋,刀尖朝后;同时左掌屈肘上举至头顶上方成横掌。目视前方。
注意缠头时必须使刀背贴靠脊背绕行,扫刀要迅速,力达刀刃。
7 .虚步抱刀
(1)上身右转,左腿伸直,右腿屈膝。同时右手持刀向右平扫,左掌随之向左平摆,掌心朝目视刀尖。
(2)上身稍直起,同时右手持刀顺平扫之势,臂外旋,手心朝上,使刀向身后平摆,继而屈肘举使刀尖下垂,刀背贴身;左掌协调配合。目向右平视。
(3)上体右转,成右弓步。右手持刀由背后经左肩外侧向身体前方平伸拉带,刀刃朝上,刀背贴于左臂,刀尖朝后;左掌由左向下、向前直臂弧形摆起,至脸前时,拇指张开,用掌心托住刀盘, 准备将右手之刀接回。目视两手。
(4)右脚跟外转,上体左转,左脚由左移至身前,成左虚步;同时左手接刀,经身前向下、向身体左佻抱刀下沉,刀刃朝前,刀背贴靠左臂,刀尖朝上;右手由身前向下、向后、向上直臂弧形绕至头上方时屈腕成横掌,掌心朝前,肘稍屈。目向左平视。
注意裹脑刀要使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行,虚步要虚实分明。
8.收势
右脚向前、向左脚靠拢,并步直立。右掌随即由右耳侧向下按落,掌心朝下,肘略屈并向外撑 开,左手握刀不动。目视前方(图10-48)。
注意上步和按掌动作要连贯迅速。
第一节剑术概述
一、剑的起源和发展
剑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面有力的短兵械。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是由古代兵器矛头和匕首演进而成的。
新石器时代,剑是作为生产工具而出现的,当时只是很小的石刃和骨剑。据考古发掘实物资 料,商代已有铜剑,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晚期人头纹铜剑,全长25.3厘米。
西周时,剑在车战中还不占重要位置,只作为短兵相接时的防身武器。当时的剑系青铜制,剑很短小,从历年来出土的周剑实物来看,一般为20〜40厘米,最短的只有17. 5厘米。1956-1957 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一把全长27厘米的青铜剑,形状像细长的柳叶。之后在北京琉璃河53号墓和陕西宝鸡竹园沟一号墓出土的柳叶形青铜剑,使用的锋力有效部分也不过 17〜18厘米。其形状除柳叶形外,还有扁茎形、锐三角形,以及剑身后接较窄的短茎剑等。当时的剑由于剑身短小,只能用于前刺,不适用于劈砍等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和作战的需要,出现了铁制剑,剑身加长,中央突出为脊;茎亦随之加长演进为柄;刃与柄的连接处加宽成格。剑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当时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佩剑之风盛行,剑术理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据《吴越春 秋》记载:越国有一位民间武术家,曾向越王勾践详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
汉代,铁剑已全部取代青铜佥h剑的长度超过1米,剑身几乎加长1倍;原有两弧曲的刃部已伸成平直,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逐步由锐加大。汉代佩剑之风甚盛,据《汉书》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驰名天下,文人学士把学剑与读书同等重视。这一时期的剑术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有《剑道》38 篇,总结了汉以前的剑术理论。剑术除了斗剑外,还出现了套路形式的“舞剑”。
唐代,军队的武器装备中已经没有剑了,但它作为武术器械,在民间得到了发展,深受民众所喜爱,习剑佩剑之风长久不衰。唐代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舞剑的描写。
宋代瓦舍中有剑舞的表演。宋代以后击剑之风渐为剑舞所代替。
明清时期,剑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自卫强身娱乐的手段。后来,相击格斗的剑术发展为短兵运动。舞练形式的剑术运动经过不断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套路运动其种类内容极 为丰富,有八卦剑、达摩剑、青萍剑、峨嵋剑、昆仑剑、太极剑武当剑、通臂剑、螳螂剑双手剑等。 明代茅元仪著《武备志》记载了剑的势法,绘为图,详为释。清代有宋仔凤(麋平)著《剑法真传》一 书传于世。
剑自产生至今,人们不断总结研究,从技击的兵器演化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器械,且逐渐形成许多流派,瑞彩纷呈。新中国成立后,剑术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之一。武术运动中的剑基本承袭旧制,但剑身变薄,且不开锋刃。1989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制了《剑术竞赛套路》,作为国内外比赛的规范化套路。
现代竞技场上技术发展最快的当属长拳类自选剑术,该项目在全国比赛中更表现出独特、新 颖、高难度的创新趋势。鲜明的攻防特点、优美舒展的姿势动作、多变的剑法、灵活的身法、雄健的凌空造型以及高超的演练技巧,体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熏陶,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竞技性与观赏性,在众多的剑术中极具代表性,成为竞技武术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项目。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