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格演练进程是指通过对攻守格法合理编排所形成的具有智慧彰显、谋略显 露、计策施展的一种行技演练进程。这是具有现实价值、强悍价值、硬道理价值的止 戈经典技术的演练过程,是最为直观、现实、求实的攻守格斗演练,是集功格、法格、 技格、巧格、玄格、妙格、散格、擂格、野格等九格为一体的格法演练程序,是所有格 法演练的根本,可分为开始、基本、结束等三个基本进程。
开始部分即行技格法演练的适应调整过程,是行格综合实力演练的启动过程, 是运动技术合理拿捏的感悟、感受、感觉过程,是武家合情、合理、合法开展格法展现 的适应性调整。它由开练常规、一般准备、专业准备、任务性准备等一常三备构成。
在传统的行技格法演练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要求,即无论弟子在什么情 况下,都必须恪守格斗对象的攻击强度、力度、硬度绝对不可超越自己组织、器官、 脏腑的承受力,都必须做到“数倍于敌而攻,实力相当而对,技不如人而应,功不如 人而峙”,以彰显自己的“合理而斗、合道而争、辨证而对、据实而击、量身而攻、能战 而战”。这是中国武家攻守所必须始终遵守的格斗根本原则。
基本部分即行格修炼的实质修炼过程,是人类综合实力性的格斗彰显过程,是 行格演练的具体实现过程,是中国武家彰显格斗水平的基本过程。它由诱导常规、 一般演练、专业演练、目标性演练等一常三演构成。
在传统的格斗彰显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要求,即无论弟子在什么情况 下,都必须恪守中国武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的格斗原则,都必须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怕打,打得赢,过得硬”,以彰显自己的搏打厮杀本领、攻杀战 守能力、浴血拼杀精神。这也正是中国武家乃至炎黄子孙所必须永远歌颂、赞美、弘 扬的人间硬道理。
结束部分即行格演练后的恢复调整过程,是人体综合格斗实力的还原恢复过 程,是身心回归自然、相对平衡、和谐发展的调和过程,是武家攻守格斗水平提升、 超脱、升华的关键时刻。它由闭练常规、一般放松、专业放松、系统性放松等一常三 松构成。
在传统格斗演练的回顾、小节、总结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要求,即无论弟 子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恪守格斗意识要从小培养的原则。要知道,格是人类乃至 其他所有动物的必然。如果不始终培养自己的格斗意识,自己格的能力不仅无法做 到与时俱进,而且自己实际的斗争水平、攻守本领、作战能力也远远跟不上自己生 存斗争、生活攻守、生发作战的需求,只会像野兽一样咬人。要知道,再厉害的野兽也远远不是人的对手,都会被人类所制服、操控、吞噬的。
(五)行格特性
武术行技的行格演练,具有极为鲜明的攻守、攻击、攻杀、对抗、作战特性,有着 极为鲜明的角力、打斗、战斗、厮杀、拼杀、格杀特性,有着极为鲜明的修德、振兵、治 气特性,有着极为鲜明的改造、改良、改善特性,有着极为鲜明的胆力、胆气、胆量打 造特性,有着极为鲜明的锤炼心志、磨炼意志、强化斗志特性,有着极为鲜明的提高 认识、提高觉悟、提高境界特性,有着鲜明的净化、提纯、洗礼特性,有着极为鲜明的 胜负、输赢、成败特性,有着积极推动人类进步、进取、发展的特性。
(六)影响行格运动的因素
影响武技行格运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支撑行格演练的胆量、气魄、勇气、敢 为、心劲。其次是对支撑行格演练尺度、分寸、火候拿捏的水平。其三是支撑行格演 练的认识、知识、学识。其四是支撑行格演练的武学、武哲、武文化、武文明程度。其 五是自己掌握武术格法的多少、参与武术格斗的多少、了解武术格杀的多少。其六 即对手的档次、层次、境界。其七即演练者对止戈格法的掌握、应用、施展程度。其七 即演练者对行格时间、距离、速度的合理把持程度。其八即行格的得力程度、得劲程 度、得势程度和上下盘的默契配合以及修炼者对攻守格法的熟悉程度、爱好程度、 自动化程度。
(七)行格功用
中国武术行技的行格功用,是十分重大的。首先,具有提升自己或他人骨气、骨 力、骨劲、骨能、骨量的功用。其次,具有贯通武术运动所特有的九踢、九打、九摔、九 拿、九搏、九撕、九和、九仿、九合等运动动作的功用。第三,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修德、 振兵、治气功用。第四,具有极为鲜明的去野、去兽、去怕、去慌、去懒、去赖功用。第 五,具有非常有效的激励、激发、振兴、振奋、推动、鞭策功用。第六,具有非常重要的 爱憎认识、立场认知、取舍了解、斗争把持、攻守拿捏、对抗操持功用。第七具有促使 自己或他人在武术演练中获得更加精巧、精湛、精准、潇洒、自如、自然的功用。第 八,具有充分提高自己或他人在武术运动动作中所特显的攻守智慧、攻守谋略、攻 守计策的功用。第九,具有充分提高自己或他人在武术运动动作中所特有攻守战 略、攻守战术、攻守战法的功用。第十,具有十分鲜明的正道、正德、正礼、正信、正 人、正己、正纪、正律功用。第十一,具有十分鲜明的守智、守信、守仁、守义、守礼、守 严功用。第十二,具有为所有武术学练、演练、训练、比赛、对抗、较量、打斗、格杀、作 战以及人类所特有攻杀战守、娱乐欣赏、长寿保健所需方法、手段、技巧提供规范、 标准、硬道理的功用。
(八)行格运动对下肢骨、躯干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长期从事武术的行格演练,可使下肢骨、躯干骨的骨密格增厚,骨变粗壮,骨面 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排列根据张力、压力、扭力作用更加整齐有规律。其 次,行格的演练可使人体踝关节、膝关节、髓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六大关 节以及躯干各关节的灵巧性加大、代谢增强、牢固性加强、承受力得以超强的建设。
(九)行格间法
行格间法由行格产生,是行格修炼之法的外环境,是行格运动中极为关键的合 理衔接运化部分。其存在、运动、游离于行格修炼之法之间,具有连接、转变、运化、 保护、得先、到位的作用,与中国武术的法格、散格、擂格修炼密切相关。在国家体委、人民体育出版社、太原师范学院传统体育研究所有关领导专家的 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中国武术理论系统工程于2001年正式启动。首期工程项 目“构成中国武术理论的五大主体论著——武学五大主体论著”原定于2006年底 完成,预计2007年用四种世界通用语言翻译成册,计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 间,赠与全世界各国武术队相关友人。
工程项目确立后,为了明确了解国内外中国武术、武学的研究现状,我们于 2001年12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国武术理论研讨会”从而捋清了首期工程项目 的科研思路,确立了首期工程项目准备突破的理论难题。2002年国家体委副主任 徐才先生,用一下午的时间,就中国武术的科学研究事宜,对我们做了全方位的强 调、指示和部署,奠定了该项目的研究基础,自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有计划、 有目标、有信心的推进与具体任务的逐一按时完成。其中,第一部《中国武术功夫》 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其余四部《中国武术技法》、《中国武术 艺法》、《中国武术基础理论》、《中国武术攻守理论》都于2006年底完成初稿。但皆 因中国武术未能正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而暂停。后在人民体育出版社有关 领导关照下,《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由人民体育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发行。后在山 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财政厅、三晋出版社有关领导关心、照顾、支助下,《中国武术 攻守理论》、《中国武术技法》才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其中《中国武术功夫》荣获第四 届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 果奖;《中国武术基础理论》荣获山西百部工程二等奖,并在香港第七届国际武术节 学说研讨会上被专家教授们誉为“当代中国武家圣经”。
为了更顺畅、更完备地完成中国武术理论五大主体论著的构筑,我们做了大量 的前期理论探索和论文著述,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首期工程项目,例如说:
为了对中国武术技法运动即拳术运动,乃至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有一个整体 的把握,并真正加强中国武术技法乃至所有中国武术运动的学科建设,我们撰写完 成了《武术用名科考》、《武术学的基本构筑》、《武术的基本框架》、《武功到底怎么 练》、《武技到底怎么练》、《武艺到底怎么练》、《武机到底怎么练》、《武格到底怎么 练》、《武的到底怎么练》、《武强到底怎么练》、《武道到底怎么练》、《武能到底怎么 练》等十二篇专题论文,这些论文解决了“武术最根本的问题”,对中国武术理论以 及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理论支持和整体理论架构。为展开“武学五大主体论 著”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