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刀术概述
一、刀术的起源和发展
刀是由古代的生产工具演化为古兵器,再由古兵器演化为当今的武术器械。刀主要用于砍杀。据考证,刀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是以石刀的形式出现的,后又相继出现骨刀、 陶刀。原始人利用现成的锐利石片、蚌片、兽骨通过打磨等方法制成,并利用这些刀通过割、削、 刮、砍、划、击等方法与禽兽搏斗,与其他部落争夺生存空间。因此,刀在当时既是生产工具,又是防御野兽袭击和杀敌护身的战斗武器。
由于战事的需要加之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夏商时期,出现了专门作为兵器的铜刀,短的不到20厘米,可佩系身上;长的可绑扎在木柄上,作为战刀。
西周时期,刀的形状有了明显的变化,柄部略厚,而且临近刀刃的部位有圆圈穿孔,说明刀在 形制技术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步兵、骑兵在战争中兴起,刀在形制上一首先要适应步兵、骑兵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就要具备格架防守、劈、刺、砍、斩的功能,这时已成为军事中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 加之铁的冶炼业发展,铁制刀日趋精良,不仅刀的质地发展迅猛,而且刀的长度也加长到1米以上(长沙出土的东汉墓中的铁刀,长度超过1米)。汉代的环首短柄长刀一侧有刃,另一侧是厚实的刀脊,刀柄较短,刀柄首端呈扁圆环状。
三国时期,刀成了当时军队装备的短兵器中最主要的武器。特别是随着冶炼工艺的发展,两晋南北朝出现用生铁和熟铁合炼而成的灌钢刀等,这种钢制刀比铁制刀更加锋利。
隋、唐、五代,军中标准装备惟有刀。《唐六典•武库条令》中记载,只有刀制,而无剑制。唐 代的刀,有仪刀(皇朝禁军使用的武器,有的用木或金银制成,仅用于仪式)、部刀(即郭身之刀, 是一般官吏佩带的)、横刀(即佩刀,用皮襟带之刀,横于腋下,一般士兵所佩)、陌刀等。唐代军中所用刀主要是横刀与陌刀,其中尤以横刀数量为最大。陌刀、长柄大刀是一类砍杀武器,由一面刃发展为两面力,创制于隋而盛于唐。《手臂录》卷三《单刀图说序》中称“唐有陌刀,战阵称猛, 其法不传。”刀,不仅是朝廷军队的主要武器,隋、唐起义的农民在战争中也多用于刀。
宋代,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从狭长的长条形刀头改成刀头前锐后斜的形状,并有护 手,出现了近似现代的刀。
元明时期,火器的普遍使用,长柄刀在军中逐渐少用,用于作战的只有钩镰刀、短柄刀、短刀、 腰刀兀 明代虽有偃月刀,但只是“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地”,即作为教练用刀。这一时期,人们对刀术的探索、研究也进一步加深,出现了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单刀法选》、戚继光的 《辛酉刀法》等刀法专著。
清代,刀的形状有了很大发展,种类繁多,军队有长柄刀、短柄刀,民间也流行有各种各样的 刀,如太极刀、少林刀、八卦刀、梅花刀等。同时在民间也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刀,如鬼头刀、扑刀等。
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沿着两人“相击”和单人“舞练”两种形式发展。两人相击形式的 刀术格斗技法,在冷兵器时代主要用于军事训练和战时格杀。随着火炮的兴起。冷兵器在军事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刀术的格斗形式逐步发展为近代武术的“短兵”运动。单人舞练形式的刀术, 很早就出现于民间武术中,在《资治通鉴•晋记》中,记有晋代民间乡落悍民,两手运双刀,坐作进退为击刺之势,掷刀空中,高一二丈,以手接之随着这类攻守之法和杂掷花法相融的表演性刀术的发展,力求沿着自己的技法特点形成了套路练习。
刀术内容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仅在各地流传的套路就数以百计。每年全国性武术运动会参赛的套路也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常见的有梅花刀、岳胜刀、追风刀、龙形刀、滚趟刀、雪花刀、劈挂 刀、六合刀、八方刀、太极刀、八卦刀、五侯刀、燕青刀、春秋刀、滚手刀、连环刀、混元刀、天罡刀、定 宋刀、遇基刀、太保刀、武松刀、少林刀、雪盘刀等。
此外,刀术套路因所属拳种不同,练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如八卦刀以走转为主,要求人随 刀转,势势贯串;太极刀则要求柔和平稳,刚柔相济等。
现代武术运动中,一般将刀术套路分为一手持刀演练的单刀类;左右手各持一刀演练的双刀 类;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牌,或持拐子,或持九节鞭进行演练的“盾牌刀”“单刀拐”“单刀加鞭”等套路。此外还有“空手夺刀”“单刀花枪花枪大刀”“扑刀进枪”“双刀进双枪”“对劈刀”“单刀盾牌进枪”等对练套路。1989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制了“刀术竞赛套路”作为国内外比赛的规范化套路。
二、刀术的技法特点
在众多的武术流派中,刀术套路的风格特点各有所长,虽殊途万变,但在技法特点上基本一 致,且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刀法快捷,诡秘莫测
刀法有虚有实、有刚有柔、有奇有正,变化莫测。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刀走黑”之 说,是在阐明刀法的诡秘性。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说“其用法,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 故长技每每常败于刀”。说明刀术不仅尚猛,而且刀法快捷、奇诈诡秘、变化莫测也是其技法特点之一。
(二)力若猛虎,动势尚猛
刀的形制是刀背厚钝,刀刃薄利。所以,以劈、砍为主的刀法和快、疾、猛、狠的动势成为刀术的一大技法特点。自古便有“短兵利在速进”的拳谚。程宗猷在《单刀法选》中云:“刀不离身左右前后,手足肩与刀俱转,舒之可刃人于数步之外,敛之可转舞于座间。”因刀快步疾、缠裹绕身、倏忽纵横,因此,以猛虎之性比喻刀术的技法特点,以虎之凶猛比喻刀术的运动特点。
(三)以腰助力,步疾刃会
以劈砍斩削扫等为主要内容的刀法,在其用法上多以腰助力,加大攻击力度,身法活便,以腰助力而发挥其猛狠的动势。同时,以身法的闪展腾挪、俯仰扭转加大动势的幅度。所以有“其用 法,惟以身法为要”的拳谚。单刀属短兵,欲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不仅要求身法的灵活快捷,而且步法的前后、左右移动迅疾也是关键。“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身如风”(《手臂录》兀 所以敏捷快速的移动步法是达到“舒之可力人于数步之外”的基本要求。
三、刀术的健身价值
刀术的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刚劲有力,因此,长期坚持刀术练习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刀术锻炼,可以使练习者了解民族传统体育,丰富知识。掌握各种刀法,有益于培养和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次,刀术中丰富的刀法动作以及多种步型、步法、腿法和跳跃动作,构成了人体各种屈伸、 回环、旋转、腾空等动作,以及勇猛快速、刚劲有力的特点,通过刀术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发展练习者的柔韧、灵敏、协调和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功能。
第二节刀术基本动作练习
一、刀的组成
刀的构造为刀身、刀柄两部分。刀身由刀尖、刀刃、刀背组成,刀柄由护手(刀盘)、柄首组成, 并配置刀彩和刀鞘。刀尖是刀的前尖,大多用于扎、刺、撩、崩等刀法;刀刃是刀的锋利部分,多呈外凸的弧形,有劈、砍、斩、抹等多种击法;刀背是刃的对边,较宽厚,多呈弧形或波浪形,可做挑、挡、搅、挂等各种防护与反攻的动作;刀盘即握手前面的圆盘,起护手作用,也叫护手盘;刀柄是握手部分,长短不一。柄的后面常系两块彩绸,称为刀彩,舞动时,可以生风添色。
刀的长度一般以直臂下垂抱刀时,刀尖不低于本人耳上端为准。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按年龄、性别要求使用不同型号、尺寸、重量的刀。学校教学用刀可放宽限制。
二、刀术技法基本练习及要求
(一)刀术技法基本练习
1.握刀
常见的握刀方法有三种。
(1)刀把放在右手心中、以虎口包绕刀把,并靠近刀盘,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 拇指第一指节压在食指第一指节上,劈砍前多用此握法。
(2)握刀手微松,虎口稍离刀盘;同时右腕微向内收,刀把末端轻靠在右前臂内侧,使刀和臂成一直线。多用于扎刀和劈刀动作。
(3)食指和中指、小指稍放松,拇指和食指轻扣刀把,虎口仍靠近刀盘,刀与前臂保持一定角度。多用于撩刀和舞花等动作。
握刀的稳活松紧程度要根据刀法的变化适度调节。提刀太松,刀易脱手;握刀太紧会影响动 作;虎口离刀盘太远,使手远离刀的重心,重力臂加长,演练时不便控制刀的运动。
浏览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