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习武人群和舞狮人群有着较大的交叉性。习武人群 中有着较大部分人为习武出身,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中国国 内所拍的武打题材电视剧也可以看出这点,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 列电影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电影将武术和舞狮融为一体•武者亦 是舞者•黄飞鸿是融武术和舞狮于一体的武者形象,这和传统的舞 狮注重武术功底和舞狮对武术技巧的吸收有着莫大关系。在当前社 会,众多武馆和许多高校武术院系都开展舞狮运动,特别是在南狮 盛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武馆不但开展着舞狮运动而且武馆大 厅多悬挂狮头,也证实了武术与舞狮的交融性。珠江三角洲地区许 多武馆都同时进行着舞狮技艺的传授,而一些狮艺馆也传授着一些 南派的拳械等武术内容。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舞狮对于武馆来说, 其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门技艺的传授,也是一个武馆是否强大 的标志。武术和舞狮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佛山市龙狮运动协会秘书 长张杰奎先生说过,舞狮可以体现一个武馆的实力。在佛山,大多 数武馆都有舞狮队,这是他们赚钱的工具,也是武馆强大的体现。
三、惊神、祭神中的武术
武术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武术的实践性 早源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也是最能表现各个民族护身获食 的一种技巧。但在以后的宗教生活中,我们看到各个民族的武术实 践几乎无一例外地转变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在宗教仪式 中举行武术活动的目的丝毫没有了原先再现武术行为是为强体献 艺,或是以技术求生的目的意识。无论是从实践的目的、表演者的 心态,还是武术行为所施的对象,都是为了愉悦神灵、驱撵鬼魂. 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神鬼之舞。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纳西族最晚形 成于明代初期的东巴武舞中看出来。东巴武舞的主要表演者即是祭司或参加祭祀仪式的旗人。东巴 武舞的主要内容即纳西族早期体育活动的刀、棍、拳术套路。但东 巴武舞传统上只能在种种与祭祀神灵、驱撵鬼魂的祭奠仪式中举 行。从现场表演的东巴武舞以及东巴古籍的文字资料中知道,东巴 武舞的表演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神。例如,在东巴跳“丁巴什罗舞”时,整套动作都在表现丁巴什 罗(传说中东巴教创始者)所经历的某件事,以及描绘什罗英武智 慧的形象。舞蹈一开始,先跳丁巴什罗出世时他母亲萨绕罗孜吉姆 分娩的动作:东巴跪在神前,举左手,上下连续三次。举毕,起身 抬起左脚,朝神的方向看一看,又做踩鬼样。尔后,做什罗学走 路、学跳的样子。跳什罗踩鬼时,先在神前做三次侧身展翅飞的动 作,起左脚,向左前走两步,举板铃摇两次,起右脚,向右前走两 步,然后又跳什罗被荆棘刺脚的情形,要做来回于毒鬼地方的动 作,即左脚一踮一踮地向前走三步,朝右走两步,回转身跺两次右 脚,表示踩住了鬼。跳“胜生苟久神舞”时,在神前做侧身展翅飞 的动作,从左边半转身,抬左脚;转向右边,抬右脚,一步踏下, 踩住鬼。从右边半转身,抬右脚,上左脚,跺步,踏住鬼。跳"罗 巴塔格神舞”时,在神的前面做三次飞翔的动作。抬腿,举板铃摇 一次,踏下去踩住鬼。左脚一伸一缩,接着做三次抬脚摇身。抬右 足,摇动板铃三次,双足腾跳一次。向前抬足摇动板铃三次,向后 走三步。抬足摇动板铃三次。又先后跪左脚、右脚,向左、右各做 牛顶角动作三次,最后起身站立*抬左脚右脚各三次,做左、右原 地自转各一次。纳西族东巴舞中有许多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动作舞姿。这些虽然 没有标明“神舞”,但跳这类舞时,都是为了表现某位神灵的行为。 在东巴古籍《东巴舞蹈来历》一书中,对于各种模仿动作的舞蹈应 在何时跳,为什么而跳都做出明确阐述。例如:“跳萨利伍德神 (舞)时,要跳白海螺大鹏鸟(舞)。跳依古窝格神(舞)时,要跳绿松石青龙(舞)。跳欧福神(舞)时,要跳前脚白的神马(舞)。 跳教祖丁巴什罗(舞)时,要跳他的白马(舞)。跳九头神享依格 空(舞)时,要跳大脚赤虎(舞)。跳胜生萄久神(舞)时,要跳 白海螺狮子(舞)。跳玛米巴罗神(舞)时,要跳他的白色神马 (舞)。跳默贝汝如战神(舞)时,要跳黄金色大象(舞).跳巴哇 优麻护法神(舞)时.要跳胜利神的白耗牛(舞)书中还明确了 跳各种动物舞时.舞者要将各类动物舞的动作当做是表现某一神灵 的姿态。纳西族的其他以武术动作为内容的舞蹈也同样反映了族人 的神灵信仰。摩梭支系人在古老的丧葬仪式中耍跳“含摆舞”.舞 者以腰甩动大铃串、脚跟击响垂于臂后的小铃串和双腿屈膝、大 蹲、跨步、各种刀法等动作为基调,舞者先向灵台而跪,作默哀 状,并请“达巴”(即祭司)念诵祷文。然后,以左脚为圆心,右 脚擦地从左转体360度。同时转动刀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砍 杀,然后双屈肘将刀横托到额头上方。“含摆舞”的动作主要表现 在下肢部分和脚步动作的变化,主要特点是双腿屈膝、跪、蹲、跨 步均脚击铃等。舞时,随之半脚掌着地,颤动上身,而伴舞刀。并 且,每段舞蹈中部有模拟禽兽生活的动作,如,'耗牛挑角",主要 反映耗牛俯身挑泥的形象动作。很显然,在上述东巴舞蹈中各种挥 刀动作和“什罗踩鬼”、胜生苟久神“侧身展翅”以及为学各种神 灵而跳的大鹏鸟舞、青龙舞、神马舞、赤虎舞、海螺舞、金象舞、 耗牛舞等,都是人们从早期的武术动作或其他禽形拳套路动作中提 炼发展的结果。其他民族的巫舞也同样将武术行为作为祭献神灵、表现神灵生 活行为的方式。如白族的绕桑林舞、霸王鞭舞、八角鼓舞、双飞燕 舞、羊皮鼓舞等。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年逾七旬的神汉(旧时白 族人对习巫者或对有特殊技能者的俗称)赵嘉武在跳羊皮鼓舞时, 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拿棍.边击,边跳,边唱,无论跳什么动作. 完成什么技巧.他总是在不停地上下起伏的颤动中进行。当跳到神仙逛海一节时,越加运用身体的颤动感使舞姿增加神秘的色彩。在 各民族以武术为基调的舞蹈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种舞蹈中寻找 到直接与神灵有关的起源传说,以此证明武术在宗教仪式中担负的 神圣使命。第四章新中国武术发展特征
第一节起步及探索阶段发展特征
一、武术“新体育性”发展方向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历 尽沧桑的中华民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一幅撼人心魄的历史巨 卷,也意味着武术事业在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下将要展开历史新篇 章。对旧武术的批判和新武术的塑造成为当时武术界思想改造和理 论研究的主要课题。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这个时期是我国武术运动在 新中国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 的基本好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民主革命阶段留下的 任务也基本完成。这些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形势,为这个阶段里新中国的武术运动的昂首起步打下坚实的 基础。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于1950年 7月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刊名,成为早期新中国武术开展理 论探讨的重要阵地,为我国武术的传承和改造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研 究空间。《新体育》在本阶段发表的武术运动的文章,展现了当时 武术领域发展概况。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发表在其上第二期李仲张 的《谈旧国术的改造》是掀开武术运动改造序幕的代表文章,与此 同时,对武术运动项目的介绍的文章也开始陆续发表。发展新体育,建设新体育是武术运动在进入新中国之后发展的 时代大背景,其实质是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建国以后的延伸与升华・ 这种形势和这种发展思想最终导致武术运动在新中国的发展首先表 现在确立“新体育性”发展的实质。建国以前.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一直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民族危亡下的“体育救国”运动 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担负着“强国强种”的民族理想。武术 作为以技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体育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深受 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新中国的成立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进一 步传播和延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1949年9月5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 育”。
浏览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