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底,游亮东“投奔”二哥游罡华麾下,相濡以沫,同甘共苦, 一起从事武术教育。他一直是骨干教练、骨干管理人员。2000年他们在肖家山成立桃花江仁山少林武术学校, 他担任校长一职,后来又任益阳市 仁山文武影视学校校长。仁山青少 年武术俱乐部成立后,他是副董事 长兼总教练,依然挑着仁山武术的 大梁。他探索武术发展新路,探索 武术教学模式、管理方法,效果明 显,十多年来推动仁山武术健康发 展。游亮东是中华武术的忠实践 行者。他虔诚地继承着中华武术深 厚的思想、璀璨的文化和浩瀚的技 艺,立足于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文
化的紧密结合,使古老的中华武 术在青春的校园中释放异彩,为 当代青少年的健康建设服务、品 德建设服务、文化建设服务。“时至今日,中国武术发展 前景如何? ”我们问。“我只能说,不容乐观。” 游亮东一脸严肃地说,“武术是 国家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是国人精神的中流砥柱。但传统武术只在民间零 星地传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登入大雅之堂,特别是到现代社会,已经逐 步边缘化了。”“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游亮东说。其一,武术的门派多、拳种多。各门派之间的思维理念和技击技能存在 着巨大差异,缺乏统一规则。其二,对武术的宣传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李小龙、 成龙、李连杰等人,对世界认知中华武术、对中华武术在世界各地的推广,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给武术造成了一个难以磨灭的“误区”,那就 是: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武术就是“打架” “互殴”。因此,他们在宣扬 中国武术的同时,也为中华武术深入世界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阻碍。难道中华武术只可以用“打架”两个字来简单地理解吗非也!其三,“文革”对中华武术造成的破坏影响巨大深远。从理论上将武术 斥为“封资修”,对中华武术精髓的传统武术大加鞭挞,使许许多多优秀的 武术文化遗产惨遭破坏而失传了等等。这个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其四,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引进西方文化 文明是社会需要的,但要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坚实基础,不能是人家的好 东西没有学到,自己的看家本事又丢掉了,变成了 “四不像”。武术就是如 此。学拳击、学柔道、学泰拳,学瑜伽、跆拳道,一哄而起,甚嚣尘上。对 中华武术呢,学着人家洋人的样:不值一谈了。游亮东顿了顿,又说:学人家的好东西没有错。全世界的文化与物质都是为全世界人民共同 享用而准备的,我们不能搞民族主义。但一些人对曾被誉为‘国术’的中华 武术缺乏了解和认识,认为改革开放就是一切都去学人家的,自己家里的东 西都要摒弃,因而跟着人家屁股后面去‘跟风‘闻洋人'香屁’,这是可悲 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推广中华武术,责任何其重大;进校园在 青少年中普及武术,意义何其重大!“你认为当代武术要如何发展呢? ”“武术发展到今天,必须把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让他们养成习武强 身的好习惯,这将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拥有一个健全 的人格,必须先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我喜欢独立思考,喜欢总结武术教学过 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写过武术心得。2008年,我写过武术普及与推广的论 文,并以我的名义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当时我就提出,武术的普及与发 展,应纳入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中,让每个学生从小学武,从幼儿园、小学 一直到大学毕业。也就是把学校作为武术普及、推广的主渠道主途径。去年 全国两会时,湖南步步高董事长王填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代表武术界写提 案,这个提案就是出自我手。”游亮东说。“为何要将学校作为武术普及、推广的主渠道呢? "我们问。游亮东滔滔不绝地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阐述——把学校作为普及、推广武术的主渠道主途径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了沙俄,一跃跻入帝国主义列强行列,相当 一部分人把日本的胜利视为日本大力提倡“柔道”的结果,于是武术引起了 人们的注意。辛亥革命后,两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和一些社会名流主张国民教 育并倡导将武术引入学校体操课。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言中写道:“慨 自大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 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 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而我国人襄昔仅袭 得他人物质文明之粗未,遂自弃其本体固有之技能,以为无用,岂非大失计 耶!”这个序言反映了当时提倡军国主义教育的许多人士对武术的认识,也为武术进入学校奠定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当时称武术为“国术”。较 早创建的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国术”始终是 主要内容之一。1912年,中国体操学校的“国术”课,由精武会的赵连和等 人兼任,教授各种拳械。从1913年起,各级学校的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 武术项目。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 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 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 范学校培养成立“,至此,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成为学校体育 课程中的一项内容。1916年,南京高师增设体育科,开设“国术”课。1917 年,北京高师创设体育科,在课程内容中,武术列为术科之首,其内容为拳 术和柔术,每周各五小时。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培养武术师 资。1920年改为北京体育学校,该校术科中的国技是主要内容,分徒手和器 械。1934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体育科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 周教学时数表》,其中,“国术”课时每学期每周均为二课时。1942年,再 次公布了《简易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 “国术”在体育教材中的 比例。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学校的武术活动也红红火火。中央苏区的列宁小 学是苏区对7-15岁儿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机构,学校一般每周三节体育课 和二节游戏课。武术是共青团、少先队和儿童团最主要训练内容之一。1932 年,湘、赣、鄂苏维埃政府颁布的“学生公社组织法”明确规定,体育委员 要组织学生练习拳术、刀术,以期学生体格健康。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重新修订大纲时,有 了武术课时和内容。《大纲》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六学时, 在中学每学期为八学时。1978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首次增加了 武术攻防动作内容。1987年颁行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武 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1988年在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时,将“武术”这门学科改为“民族传统体育”,该大纲于1990年颁布实 行。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教学内容。这些为我们以后以学校作为主 渠道主途径来普及、推广武术,奠定了理论依据、法律依据、政策依据、思 想依据和舆论基础。“现在武术及学校武术活动开展的现状怎么样? ”我们问。“不容乐观,急需进一步加强。”他摇了摇头说。随后,他又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武术的地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也有刮风 下雨的时候,但仍然是发展的、向上的。当时把武术归属于国家体委管辖, 作为一个体育项目来开展,是无可厚非的,武术确实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术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飞跃阶段。国内武术赛 事,如传统交流、套路、散打,这个武术节、那个文化节,这个锦标赛、那 个邀请赛、单项赛、综合赛等,一个接一个。尤其是武术被确定为全运会的 正式比赛项目,成为全运会中唯一非奥运会体育项目,显示出了武术在我国 的特殊地位。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