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花桩架子的练功中,桩步五势站好后,要松肩松胯,全 身亦要舒展放松,但两手握拳,还要握紧,因握紧两拳与聚气有关,所 以初练者必须注意。但两拳握紧后,两小臂也感到僵硬,初练者常常 很不理解,似乎与全身放松的要求是矛盾的,但也要坚持两拳握紧. 且也要两臂放松,久练之后此要求是可以达到的。例如,在梅花桩架子的练功中,凡行步和桩步五势的变化,脚步 都要轻灵。但有一处,即五势头的挂裹手中有一震脚、全身聚气。除 此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震脚不,要脚步轻灵,即“脚落如猫行”。练功 者应知道,只有在挂裹手中破例是允许的。例如,在梅花桩的技击中,有一条重要原则是“不招不架”,以闪 化为上,即在与敌交手中不与敌手接触。但在成拳训练中,除了有一 些“闪化即打”的动作外,也有不少拦截架打的动作。成拳训练是技击 训练的初步,为了训练感知的能力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仍然还是需 要练习一些拦截架打的动作。例如.在梅花桩技击中,与敌交手时要“他力柔前乘他后”,与敌 接触时以柔顺为上。但在成拳训练和武术技击中,当使用“破门而 入”、“引进落空”等战术原贝!读者可参阅作者另一专著《中国梅花桩技击 大法》下篇)时,常常在交手中要故意对敌用力,以引动敌人的力量。例如,在梅花桩架子、成拳及器械的练功中套路与变化也是对立 的。练功者必须先学固定的套路,学会练熟后必须再学变化,否定和 改变已学会的套路。例如,用意与不用意,这两种对立的练法,在整个梅花桩武功中, 也是同时使用的。当练功者学任何功法或练法时,开始必须用意,待 熟练后就要逐渐变为无意,这就是本书第四章所讲的“始而有意,终 而无意”的练法。例如,有形与无形这两种对立的观念,在梅花桩的整个武功中, 是同时存在的。练功者在学习和练习梅花桩拳法时,必须承认它是有 形的。应严格要求、认真学习和模仿拳法中的一势一动。但在研究拳 法之变化,日常养生或技击使用中,又要认识到拳法是无形的,要追 求真艺和真形。也就是说,在梅花桩武功训练中,要既能“随乡入俗”, 也能“超凡脱俗”。“随乡入俗”,就是要看到拳法都是由具体的动作、 拳势构成的,它要通过拳路和招法来体现,都是有形有态之物,在练 功中要有意地认真学习和仿效,否则就学不会拳法「超凡脱俗”,即 要明白“实相”即“无相”之理。真正的拳法是无形无态的,练功者要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通过拳法的一势一动,看到梅花桩武功的精神 和实质,要认识它的一势一动都是暂时存在的因缘假合之物.要把握 该武功的精神和实质,就要冲破拳法中招法、拳路等,一切有形有态 的练法和用法的束缚,使它恢复到无形无态的“本来面目”。花桩拳法在人的心中,就是宇宙本体的实相。实相无相,是无 形无态之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浑元一气,这是真正的拳法。如果使 它表现出来,让人们学习和模仿,那么它就成了包罗万象、无穷无尽 的了。第八章武教天元与以武治心第一节 梅花桩拳法是武教天元梅花拳《根源经》上说过:“要论文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原来 是武教天元。”所谓“武教”,就是以武功来“教化”人。所谓“教化”,就 是要以梅花桩文武大法的精神,也就是以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方 法来教育人,用武功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而使其开悟。人们都知道 梅花桩弟子是很尊敬祖师的,因为诚敬之心为练功者之必需。梅花拳 五代祖师杨炳在《习武序》中说:“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者,何谓也?答 日:即周子《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 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感故妙,几微故幽。几、诚、神曰圣人。” 又说:“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 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日圣人一太极。”如上所述,只有诚敬,才能心 空性空寂然不动,在“不思议''的状态下,以灵感感知一切事物,这就 是灵通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就是拳法变化的契机。如果至诚至敬 就能明白、智慧,能感知灵通才能达到玄妙,如果能把握“动而未形有 无之间”的契机就得到了拳法之奥秘。在武功中能把握契机,且具诚 敬、灵通之心者可称为圣人。圣人之心如明镜,万物之理都在心中,对 外界的一切皆可及时正确地反应,这一切都合情合理,自然而成,所 以说圣人也是一个太极。上述一切都说明诚敬的重要性,一切皆由诚 敬开始,诚敬是治心的条件。在梅花拳的文场所供奉的祖师牌位两旁,有对联: 左书:灵通济世本其天经地义 右书: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 上书:流传万世由对联可知,梅花桩武功是为了练就灵通,而练就灵通是为了 “济 世”,也就是给老百姓做好事。梅花桩拳法,是以武治心的工具,它是 练就人体灵通的玄妙之法。梅拳弟子们,都把传播梅花拳法、教授梅 花拳弟子看成是武教的开端。武的意义,不仅是锻炼身体,还在于培 养人的大无畏气质和精神、磨炼人的性格、涵养人的情操。梅花桩武 功由于有文理做为指导,拳法的锻炼和变化都是本着阴阳之理,练的 太极之功.在武功锻炼的一开始就本着练形、练气、练神的原则进行。 所谓练形,就是学会拳法中的一势一动,学会它的拳路和招法,并且 还要达到《梅拳秘谱》中所要求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手与脚合”,使武术运动之动作上下相随,自然流畅,这也就是《梅拳 秘谱》中所要求的“身化”;所谓练气,就是在武功训练中呼吸自然,气 血流畅。在武功锻炼中只要松肩松胯,姿势不歪不斜,动作舒展大方, 节奏不疾不慢,落点清楚,脚步轻灵,必然呼吸平稳,气血畅流,内气 自然汇聚丹田,这种自然入气的练法是梅花拳所独有者;所谓练神, 就是在练功之时精神饱满,神态自然,目光注视前方(或对练之人), 不散不乱,在架子的桩步中静之如山岳,全身无处不静,动则如江河 流水,无处不动,无论动静皆要排除杂念、妄念之干扰,能凝神忘形, 这都是练神。此外,在梅花桩架子的练习中,从行步转换为桩步,即由 动到静时的“动中求静”,以及从桩步转换为行步,即由静到动时的 “忽然而动”,也都是练神;在成拳中的喂拳等也是练神。可见,练形是 基础,是初步和开始,但练气、练神和练形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三者贯 串于整个梅花桩武功的始终,而且彼此相辅相成.形成了梅花桩拳法 内外兼练的特点。由于梅花桩武功练气、练神的要求,在锻炼武功的同时,必须气 血流畅、摒熄杂念和抑制显意识的活动,所以还要修养心性。这就要 在练功中学习文理、提高悟性。提高悟性的目的,就是使练功者能真 正理解梅花桩文理和拳法的要求,才能更自觉和有效地在练功中治 心。例如,“柔顺为上”,是梅花桩武功锻炼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柔 顺可使肌肉关节放松,气血通畅,有利于气入丹田,动作轻灵。《梅拳 秘谱•聚气论》说:“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这两句话是 互为体用的。在武功锻炼中,如果能够内气团聚中宫(丹田或气海), 且障而不发仍保持那种“不思议”的状态,必然动作轻灵、手脚活跃。 反之,如果运动之中能凝神忘形,进入“不思议”的状态,自然动作轻 灵自然,无出手发劲之意念活动。此时也正是周天运行、气血流畅之 际,有利于促成气入丹田。又例如,“闪化即打”,是梅花桩技击制敌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 为只有闪化才能抓住敌“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机会,也就是敌微动 之时,我及时出手击敌必奏奇效。在技击中若能闪化敌手,必须动作 柔顺,变化敏捷,脚步轻灵。若能闪化之时随即出手,必须要能“忽然 而动”,反应及时。如能做到这些,就必须要心无杂念、性同虚空。从上述例子可以知道,梅花桩的练功方法与指导思想,和人们日 常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特别像“不思议”、“心空性空”等练功状 态,都是难以理解的。只有提高悟性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梅花桩练功方 法和它的指导思想。

浏览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