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宋德泉评选为当时北平国术界“十老武术家”之称。
1952年经武友赫寿岩相劝,在东华门大街成立“健身武术分社”这样即可传技于世,又可有助生活。于是父及子女3人办起武术社。挂牌后,学员络绎不绝,青少年以花拳、长拳基本功为主,老年以吴式太极拳为教材。不足8年时间收学员数百人,工、商、学、兵老幼俱全。由于宋老名声久仰,教法得当,学员进步很快。为满足当时各地邀请表演,成立了“健身分社武术队”,谢志奎为队长。久之,社里培养出一批精悍的骨干队伍,内部组织健全,边提高技术边抓紧思想教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跟上了社会发展形势。在当时的武术表演及后来的武术比赛,健身分社的队员都获好评名列前茅。以后,区、市、国家体委健身分社为中心,经常组织全市武术界学习开会,为发展当时社会武术,团结武术界,提高老拳师的思想认识,破除迷信,改进传统套路技术奠定了基础。
宋德泉末办武术社以前曾收徒有米长祥、韩德俊、张仁 华、王金仲、谢志奎等。宋志平在武术社精心培养的有方世 绵、杨僧宝、经本愚、纪鸣谦、董文玉、郭双凤等。
五十年代在京武林老拳师经常来社的有李尧臣、吴图南、 徐致一、李剑华、高紫云、寿岩、陈月舫、陈子江、程有信、王达三、骆兴武、吴子珍、崔毅士、杨禹亭、陈发科、唐凤亭、吴斌楼、高瑞周、张立堂、李经吾、孙风秋、徐元伦、马玉青、胡老道、祖仲惠、冯金梁、常振芳、张文平、王金声、 刘佩伟、韩其昌等(顺序未按拳种、辈分、年纪记载)。
国家体委武术科常来的有毛伯浩、李天骥。地方体委有孔凡敏、赵宝伶。工会系统有高君明。有关花拳师承及拳理拳法等已无记载,原有资料在十年动乱中全部散失。那时武术社自愿将有关武术书籍数百本及武术器械数十件全部上交东城区体委,以后曾探问过,已沓然无存。
有关花拳的理论曾多方设法搜集健全整理,当前仅在大百 科全书及少量书籍中,载有极少论述,并知由甘凤池著有 《花拳总说》一书。曾请教过顾留馨、蔡龙云、毛伯浩等先生 的该书下落,均未如愿。蔡先生只说过其文很难释解。在其它 刊物虽刊有零散文章,但不足为据。
宋家花拳从师于宋痛套,言传心授,数代相传。由于每代人各有特长,领悟各异,再在接触拳种派系繁多,各有所长, 他们均依附个人条件对掌握拳技会有所纳新发挥,这样就不断充实和健全了花拳内容。尽管二代三代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仍以花拳为基,这也是武术不断发展的规律。
二、花拳技法及其特点
在近四十年中,宋志平承上启下,桃李满天下。他有丰富 的教学与训练经验,接触社会拳师很多,适应事物发展很快,在改革动作、套路中有独特见解。宋家花拳已在其基础上有了很大变革。仅凭记忆中整理的花拳、功理、功法如下:
花拳,化也,非华而不实,虽花而不花。谱记:“花而不足环中觅,巧打连环无形中”。又云:“花拳非舞一阴阳,快愎相间虚实藏,指上打下防左右,前进后退护中堂。”拳理讲:“出手似百花顿开,使人眼花缭乱。”拳法精于内而神于外,手法在进攻防守中运用争、长、滚、转、封打互用巧打连环,硬打硬要至刚至柔,首尾相启左右逢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水火风无孔而不入,开合得当动静相间,劲活力整紧凑贯穿,势势相承灵活多变。
动作:沉着朴实,严紧完整。
出手:快速敏捷,迅速连珠。
劲力:充实劲整,刚柔相济。
定势:形神一致,手疾眼快。
内劲:意气相合,气沉丹田。
花拳有长拳的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的特点,还具有刚中蓄柔形神兼备,硬如铁,软如棉,身似杨柳臂如鞭的独特风格。
三、花拳内容
1.基本功:(详细内容从略)包括各种腰功、腿功、臂功。
2.基础功法:(详细内容从略)
多种手型、步型的定型训练方法。
多种手法、步法的变幻训练方法。
眼法、身法灵巧多变的训练方法。
跌扑滚翻摔打应用的训练方法。
技击散手实功实力的训练方祛。
抖袋滑杆内劲应变的训练方法。
3.桩功。
包括养生功、实用桩两大类。
4.排打功。
排打分为小操打、大操打两种。
小操打:自我徒手与器械排打周身。
大操打:借助外力徒手与器械的全身排打。操桩功又分死 桩、活桩两种。
5.套路。
徒手:总计四十余套。
二十四式、三十六手、五行拳、连环拳、五路短打。
五大拳有:展手、虎奔、翻手、探掌、行拳。
器械:总计四十余套。
初、中、高级的刀、剑、棍、枪。短器械:匕首:判官 笔。长器械:大枪、方便铲、牛头铲、大拐。双器械:双刀、 双剑、双钩、双枪、双戟、双拐。软器械:九节鞭、三节棍, 对练:总计二十余套。
双人对拳、三人对拳;空手与器械对练、器械与器械对练。
四、花拳功法要求“五要四求”
1.五要:
一要筋长,二要气足,三要劲活,四要根固,五要完整。
2.四求:
一求身法似游龙,二求步法快如风,
三求手法如穿梭,四求眼法如闪电。
第九节八卦掌
一、八卦掌简史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嘉庆 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经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二、董海川墓志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野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 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 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意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命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缩素者百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向往之忱。
三、八卦掌技法及功理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1.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 鹰”。三势即“步如淖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 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 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 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2.八卦掌技法主要特征。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与掖掌等。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 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 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
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3)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趟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 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 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 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 无有不
3.八卦掌技击原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
浏览1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