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在一种捍卫民族、捍卫宗教的武装斗争中逐渐形成并迅 速发展起来的。中日历史上各种宗教信仰者都曾揭竿为旗,斩木为 兵,发动过一次又一次反对封建王朝的起义。这一次又一次的武装 斗争锻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武功高手。中国早期道教徒曾掀起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如张角、张宝、 张梁利用太平道发动的黄巾大起义,李流、李雄领导的以五斗米道 徒为主的流民起义,孙思、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等。其中有很多名 不见经传的武功高手。中国历史上还有过许多民间宗教组织,如白莲教、罗教、黄天 教、弘阳教、闻天教、圆顿教、八卦教、无为教、大乘教、混元 教、龙天教、龙华教、收元教、清水教、长生教、天理教、白阳 教、青莲教和义和团等,教以百计。这些民间秘密宗教同洪秀全领 导的太平天国革命一样,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发动过政治斗争和武装 起义。许多反抗压迫斗争的造反者在失败后也隐姓埋名,遁入空门, 以图自存或东山再起。随着这些人遁入佛门道观,世俗武术被带入 僧道中。在精研各教教义后,他们将宗教理论与自己擅长的武术相结合,更将宗教徒原有的武功加以研究和发展。总之.中国古代各种宗教文化是中华武术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 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宗教对武术的影响既有积极推动其发展的 方面•也有消极阻碍其发展或将其引入歧途的另一方面.所以习武 者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中华武术沿着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 正确道路发展,发扬光大。
(三)武术流派多为宗教信仰者开创
通常而言,武术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民间传说:少 林武功的创始人为南北朝时期南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武当武功“发 源于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形意拳创始人则为山西姬际可。姬际可 并不是出家僧道,但受宗教思想影响颇深,据其《自述》记载:他 曾上嵩山少林寺习武近十年,“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诀术”,可 见他也是一位信仰宗教的武术大师。另外,八卦掌、八极拳、岭南 白眉派、燕青拳、迷踪拳、迷踪艺、秘踪拳、大悲陀罗尼拳等门派 创始人也都与宗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可见中华武术与宗教关系极为 密切。
(四)武术内容与宗教密切相关
宗教与武术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武术史的变革与进步.也使宗 教文化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少林和武当是最具代表的两大 流派,并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据万籁声《武术汇宗》 记载:“宗派分少林、武当两派,少林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武当 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备有精微 造诣。”这两大门派武术的思想理论、技术战术、内功修炼都深受宗教 影响,其中道教文化对于武当等内家拳的影响尤为突出,使中华武 术不仅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迷人的神韵.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学 思想,进一步增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主张,不信天命、因果, 主张通过后天种种烁养手段实现强身健体、脱胎换骨、超凡入仙、 永享仙寿。道教以“道”和“德”作为宗教信仰和行为实践的总原 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提倡无为、主静、抱 一、守朴、寡欲、贵柔、尚雌、崇阴及炼精、炼气、炼神等。这些思想理论被明清以来的武术家们所学习、掌握、吸收,进 而成为武术(特别是内家拳)的技击原则和理论依据。武术家们以 ••人命在我不在于天”的思想为指导.刻苦习武健身,修心养性. 以“德”自律•培养自己的武德和高尚情操。在技击原则方面・提 倡“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武术对道教文化的吸收, 不仅表现为概念上的移植与借用,而且以之指导武术的动作、招 式、步法、套路和技术应用。尤其是道教气功,特别是内丹功,被 广泛用于武术的技能锻炼中,甚至出现了所谓“金钟罩”、“铁布 衫”的功夫。自古以来,四川著名宗教圣地峨眉、青城等寺观的僧道人家, 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蛾 眉派。蛾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 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 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 术体系。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 成风,经世不衰、“天人合一”思想与武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这里的“天”并非 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也 主张“天人合一”,《札记•中庸》中说:“试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它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 代儒家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2000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首先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 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记载:“乾坤为一大天地. 人为一小天地也”,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 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 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从历史上来看,“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 的。“天道与人道本是一道”这种观念,形成了武术师法造化、师 法自然的鲜明特征。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觉或不自 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象形”就是以人体动作 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既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等生物,亦可是 云雷湖海、山川金石。“取意”则是指象形中所含蕴的意义。中国 武术和舞蹈都有象形而取意的悠久传统和丰富遗珍.当然象形拳法 的出现还有图腾崇拜的遗存、仿生学的萌发和动物文化观的影响等 诸种因素,但作为哲学基础,天人合一观却是根本的。《易经》以及后来发挥《易经》思想的《易传》等中国哲学与 武术的关系最为密切。阴阳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 用来作为拳理哲理的依据,浑圆的天、空漾无垠的天象都反应在拳 技理论中。各派拳论都开宗明义宣布自己拳派的依据,不少拳派以天人合 一观为指导。《周易•系辞》云:“著之德,圆而神。”《峨眉十二 桩》、《天地桩台诀》称:“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 于心。”对圆的认识和运用,既是动作的必然.又是中华先民们骋 目遥望所观测到的天的形象。在这浩渺空冥的穹窿中,又得到空的 感受,斗转星移、日升月降、风雨潮汐.此中又蕴涵着多少玄妙莫 测的奥秘和取之不尽的启示!人生于天与地之中.“求圆占中”的 哲理,也是太极拳、八卦掌等拳派遵循的技法运动原理。被视为少林秘典的《罗汉行功全谱》一书中写道:“彼夫和风 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武也!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显者,以乾坤交以离坎,既 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于行 功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文事者也。”这里除以天地自然论证文 武必须兼备外,则以山川风雷等自然变化来作武术技击变化之依 据,把《周易》释自然诸现象之卦理对应之,既体现了 “道法自 然”的“天人合一”观,又显示了少林派以易理析拳理的宗旨。太 极传人之一,宋代程璐有《四性归原歌》.指出人、我、物、天四 者相通,从.,天人合一”说明太极原理,可谓清人太极拳论的 起始。中国武术以人体应宇宙,这是最大的象形取意,所谓天有三宝 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即是此 意。象形取意,其所象之范围至大至微,大可以是雷电山岳,小可 以是飞禽虫蚁,甚至想象中的神佛异物。如龙就在中国武术多种拳 法和器械中被用来象形取意。从古至今的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 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 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 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 时地利而动,则不利于健康。以技击著称的泰拳手为例,其正规训练从15岁开始,异常艰 苦、残忍,如以木棒及铅球击打身体、用拳脚踢击树木等,因此常 常打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尤其是体弱之 人。虽然技击上较一般格斗略高一筹,但其代价却过于惨重。泰拳 手一到30岁,身体机能便明显退化,而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与此相反,真正的中国武术首先从养生开始,将“天人合一” 作为习武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时候的习武者 常像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 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 求・以创造和丰富武术。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