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强调动若脱兔,静如处子。“动要有韵”,动时要巧妙、和谐、快慢有致,配合神的 意境,把握得恰到好处;静要有势,像鱼潜水中观察一样,不仅要有眼神的专注,更要有内在 的情结和意念支撑。李连杰在《太极张三丰》中演绎太极拳的以意领气,以气驭形,动时瞬间 发力,快如闪电、扬眉吐气,静时气定神闲,充分表现出武术的精髓:“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特别是最后与天宝决战的一幕,张君宝怀着失去多年的兄弟情谊及失去众多同盟兄弟的悲愤之 情与天宝决一生死,把太极拳演绎得舒展简洁、轻灵沉着、意在拳先,这才是真正的武术艺术 所要表现的“拳中须有人在”的意境。而书法中讲究的“意在笔先,笔随意行”的以意领笔挥洒自如的行笔论与武术中强调的亦 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其作者王羲之在书写时却是另外一种 记兰亭山水之美和文人墨客聚会的欢乐之情的心境,所以通篇字体潇洒流畅,笔势翩翩,有着 很浓的迁客骚人的君子风度。而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是怀着痛失至亲 (侄儿)的悲愤心情随意所书,通篇随意涂改、纵笔豪放、气势磅礴,悲愤之情跃然于纸上,相 信没有意和神的引领是无法有此佳作的。虽与前者有着极大的意境的反差,所书写的作品给人 的感觉与体会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但不可否认两者均是书法术的“神品”。正如王僧虔在《笔意 赞》中所指的那样“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神” “韵”即为意境,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审美层次,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与外在的生活、 活动形式融合一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会令人产生回味与联想。书法可以以实生虚,即以实际 的勾、点、枯、润的“宴"来体现单字结构的奇、整体布局的美以及情感与结构的交融之 “虚武术同样也可表现为以实产生虚的腾、挪、跳跃、马、扑、虚等实际动作之“实"来体 现套路的节奏及形意相连的“虚”,从有形升华到无形,韵味幽远,意味深长。正如古人所言: 没有意境和筋骨的字称之为“墨猪”,而“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气

二、武术与绘画

中国文化的系统论特征也表现在画理与武道的相通上,而且武术还是中国绘画表现的主要 内容之一。从原始崖画到近世民间喜闻乐见的彩色年画,从最北方的内蒙古的阴山崖画到南方 的云南沧源和广西花山崖画,以至西部甘肃嘉峪关的黑山石刻操练图的画像,都留下了亦舞亦 武的形象。各地的崖画形式和内容,不但以各地武术或舞蹈的特征为内容,还反映了当地人民 的生活和习尚,如阴山崖画中多是狩猎时人兽相斗的形象,花山崖画中粗犷的马步蹲裆和双手 上举式,望之欲跃,闻之如吼,这可能与壮族特有的带有图腾文化遗痕的蚂蜗舞、蚂蜗拳大有 关系。在嘉峪关的黑山石刻画像中,有一幅30人的操练罔,队容整齐,分上、中、下三层列队横 排,有人双手抱拳叉腰,有人一手叉腰、一手亮掌前举,还有人持弓射箭在作练武状,显然, 这是那个时代部落旗人崇尚武艺的具体表现。这可能是因与嘉峪关位于中华民族发祥地区的中 轴线上,自古是征战的重要关隘有关。汉代的画像砖多为阴刻线条、阳刻平面和浅浮雕相结合,人物造型准确有力或有意夸张, 简洁生动且构图极富变化。画像石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凹进线条两大类,构图同样富于变 化,造型和线条有力而质朴生动。画像砖、石刻绘的人物沉稳有力,不管是杂技、舞蹈还是百戏表演,都作塌腰凸臀、重力 下沉动作,且不显飘浮无力。有人说这是汉代国力雄厚的反映,这种社会经济学的政治分析, 也许有一定道理。这种刻绘武术的风习,一直延续到魏晋影碑和彩砖画像。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有着 艺术审美的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五代时,僧人贯休在画十八罗汉时,依据了降龙尊者的神髓总难寻得,一日得见薛仁贵的 后裔练戟而得降龙之气韵的传说,这样就使绘画多了灵犀之气。清代武术家、书画家傅元在画墨竹时,依据醉舞拳艺而求灵感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武术与 绘画的相通之趣。而清代年画中,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张辽威镇逍遥津》,骑将纵马舞刀挺 枪,步勇独立金鸡双掌齐出,表现出武打的雄姿。《万花楼》则把飞檐走壁的传说武功形象地展 示出来。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西双版纳励海的武术壁画,那两位斗矛和两位对刀的武士形象, 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蓬勃的武术活动。

第五节武术与中国文学

武术文化在文学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武侠小说上。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 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小说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古典仙侠、奇幻修 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 武侠这四类。武术文化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国文学的发展,起自原始,步步都能够寻觅 到武术的踪影。当代武侠小说的新兴与崛起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运动兴起。新文学史注意了主旋律的论述,但对近世武侠小说的兴 衰因果,却极少论及,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大缺憾。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成为通俗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类型之一。研究一下当时武侠小 说发展轨迹,则会发现它的发展,一是受武术流派的影响;二是由市民欣赏需要;三与当时提 倡的“国术救国"的思想有关。20世纪30年代初期,两位评书艺人,张杰鑫根据晚清武戏流传的剧情和漕运线上的绿林豪 杰、镖师们的故事,编创演说了描写黄天霸之父黄三太及其师父胜英的侠义故事《三侠剑》,随 之他的师弟常杰淼又根据八卦掌先师董海川的故事编演了《雍正剑侠图》,将道光、同治年间发 生的武林传奇,推至雍正时代。为适应群众需要,常杰淼又找人帮助整理成文,在天津报上连 载,传播更广,各报争相效尤,文人创作的武侠小说亦随之兴盛起来。当时被称为南北两派, 南派以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为代表。向氏本身就是武术家,他除了写过《江湖奇侠传》这种吸收 了南方民间怪异传说的较虚幻的作品外,其余多是记叙近世武术名家的故事,如《侠义英雄传》 就写霍元甲、大刀王五等人的事迹,宣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广泛接触武林人物,研究武 术拳法,并有《拳术新传》、《拳师言行录》、《剑经、拳经、长枪、牌宪》等专著问世。根据向氏的《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多本电影《火烧红莲寺》,可说是中国第一部有影响的武 打片,武侠文学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结缘,更增加了它的感染力量。由明星电影 公司改编摄制的这部《火烧红莲寺》,发挥了向氏之书的怪诞不经之弊,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年 代,这种粗制滥造的作品,确实无甚进步作用,因此它素被左翼文人斥责,但正像舞蹈史学研 究者对黎锦辉所创建明月歌舞社的贡献做出公允的评价一样,从武侠文艺史学的研究角度看, 这部影片当时备受欢迎的状况,不能不说与国术运动勃兴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呼应作用。沈 雁冰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中记述过这部影片对小市民的魅力:“《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 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上映这部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鼓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 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 的狂呼就如同作战一般……如果说国产影片对于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 红莲寺》了。”沈氏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对此片在民众中的影响作了公允客观的介绍, 民众较兴奋的是剑侠斗剑的武打艺术。中国电影艺术是以1905年北京琉璃厂内丰泰照相馆为京剧名老生谭蠢培拍摄的《定军山》“耍刀”片断为开始的,随后是名武生与名旦朱文英合拍的 《青石山》的“对刀”。这些片子当年都在大观楼映,实际上都是戏曲武术片,而以1928年明 星厂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影响较强烈。新中国成立以后,武侠片被扫出了银幕,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香港导演在大陆拍摄的 《少林寺》为开端武打影视才重新在中国观众中获得地位。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