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从“以弱对强”的实际出发,总是要走一条迂回曲折 的道路,然而又决不把手段当作目的,搞什么不计成本的“为迂回而迂回”。拳 谚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任何力量过刚易折,太柔易痿,只 有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绵里藏针的整体弹性力,才能在跟强敌的 长期搏斗中,收到切实的制人取胜效果。人们在物理学上可以看到,一个物体 的弹性度,标志着这物体对外力的抗冲击能力,同样也标志着它可以承受的内 应力范围。因此一个良好的弹性物体,不仅能对外界的冲击力具有较大的适应 能力,而且还能把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贮存起来。
中国武术“刚柔相济”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收缩和舒张的 节律性调控;而它背后的技术实质,则是技击主体在运动中能量发挥和信息调 控的统一整合。在操作上说,“刚”是能量发挥,“柔”是信息调控,“刚柔 相济”则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使无序的“自发力”变为有序的“自觉力”。由此,中 国武术在劲力的运转过程中,对不同方向的力量进行加速和制动的整合,从而 让那些“死的拙力”成了服从主体意志那真正“活的巧力”。所以老一辈拳师 常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从哲学的角度看,刚的实质是依托能量改造环境以发展自己,柔的实质是根据 信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二者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
- 太极拳的虚实刚柔特点
中国传统武术把虚实刚柔运用到极致的是太极拳。我们这里仍然借用这个 典型来说明传统武术的虚实刚柔特点。
首先,太极拳对“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的应用已达“化境”
活力对抗中所有强弱因素的规定都是相对和可变的,面对不能选择敌人的 前提设定和稳求全胜的价值诉求,太极拳基本的作战方针就是避免正面抗衡拼 消耗的“避实击虚”。它那“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和“后发先至”的独 特方式,不但处处使来犯之敌陷于“有力不得力、有力无处使”的无所适从状 态,而旦还让他们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自作自受”滋味。由此,太 极拳对活力对抗双方力量“虚实变换”的把握特别讲究。其操作的基本原则是: 因敌变化、以顺避害、舍己' , 从人、不丢不顶、虚以应物、以
屈求伸、触处成圆、摸实即
1 on 发、虚实相生、借力打力。
从理论总结的角度来, ,说,太极拳对“虚实变换”
三大环节的概括也相当完备。一是关于虚实的对待并立。武禹襄云:“虚实宜 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 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 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由此,太极拳在自身劲力配置上,既 不到处出击,也不处处设防,绝不搞清一色的平均使用力量,即反对自身力量 配置的“双重”。而在敌我关系上,则反对正面对抗拼消耗的“双重”。二是 关于虚实的互寓相生。李亦畲云:“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 中有实。”又云:“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 要贵贯注。”杨班侯传下的《虚实诀》云:“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杨澄甫也强调:“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 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所以,太极拳虚中要有实,实 中也要有虚,其劲力配置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它虽不处处设防,但处处却布 有警戒点,在运动中又注意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让全身劲力经常保持一种可 以随时变换的高度机动灵活状态。三是关于虚实的对应转化。王宗岳曰:“左 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李亦畲解释云:“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 右虚,而左已去。”所以,敌实我虚,敌虚我实,力量配置方向恰好跟敌方相反,以 敌之虚为我之实,又以敌之实为我之虚,由此巧妙地利用敌力。
我们知道,活力对抗中各方的虚实,实质上是对抗双方各种力量因素关系 态势比较的结果。虚实概念不外是对这各种力量因素运动状态的类数量化的模 糊描述。太极拳的劲力配置,完全根据敌方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 忌主观主义、生搬硬套地按固定程序办事。而所谓已达“化境”者,即指其在 这个问题上已经相当的自由和自觉。
其次,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也是中国武术的典范。
跟处理敌我双方关系那“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相应的,便是自 身劲力状态的“刚柔相济”和劲力功能的“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所谓“内劲”,就 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在弹性力量。其“刚柔相济”劲路运用的基本特征,并 不是平均主义地把刚、柔摆在同等的位置上,而是突出自身“以柔克刚”的功 能。这是跟它“以弱对强”的 — 前提设定联系在一起的。太
极拳“刚柔相济”的出发点,是 过程上的“积柔为刚”;而其落脚点,则是功能上的“以 柔克刚”;其形态特征,还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有“积柔为刚”后的“刚复为柔”。它跟“虚实变换”的契合点,是战略上“避 实击虚”和战术上“虚守实发”的相济互补;由此而达到的效果,则是敌力的“落 空”和我力的“落实”。
这“以柔克刚”的技术实质,是使用侧面隐蔽的力量去分化、牵制或改变 敌方正面的攻击,并由此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其基本的工作方式,是“柔 过劲、刚落点”的“柔化刚发”。它可以是在“引进落空”诱敌深入的同时,顺 势给敌手加上一个力量或力偶;也可以“避实击虚”乘隙而进,恰到好处和适 逢其时地向敌手弱点或要害给以致命的一击。这“以柔克刚”的基本精神,是 尽量节省能源,乘势就力、因势利导、借力击人,通过一个力学结构的转换,“以 其人之力还治其人之身”,力图以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益,即俗谓“牵动 四两拨干斤”是也。
再次,太极拳体现虚实刚柔的
太极拳从“以弱对强”的实际出发,总是要走一条迂回曲折 的道路,然而又决不把手段当作目的,搞什么不计成本的“为迂回而迂回”。拳 谚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任何力量过刚易折,太柔易痿,只 有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绵里藏针的整体弹性力,才能在跟强敌的 长期搏斗中,收到切实的制人取胜效果。人们在物理学上可以看到,一个物体 的弹性度,标志着这物体对外力的抗冲击能力,同样也标志着它可以承受的内 应力范围。因此一个良好的弹性物体,不仅能对外界的冲击力具有较大的适应 能力,而且还能把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贮存起来。
中国武术“刚柔相济”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收缩和舒张的 节律性调控;而它背后的技术实质,则是技击主体在运动中能量发挥和信息调 控的统一整合。在操作上说,“刚”是能量发挥,“柔”是信息调控,“刚柔 相济”则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使无序的“自发力”变为有序的“自觉力”。由此,中 国武术在劲力的运转过程中,对不同方向的力量进行加速和制动的整合,从而 让那些“死的拙力”成了服从主体意志那真正“活的巧力”。所以老一辈拳师 常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从哲学的角度看,刚的实质是依托能量改造环境以发展自己,柔的实质是根据 信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二者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
- 太极拳的虚实刚柔特点
中国传统武术把虚实刚柔运用到极致的是太极拳。我们这里仍然借用这个 典型来说明传统武术的虚实刚柔特点。
首先,太极拳对“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的应用已达“化境” 。
活力对抗中所有强弱因素的规定都是相对和可变的,面对不能选择敌人的 前提设定和稳求全胜的价值诉求,太极拳基本的作战方针就是避免正面抗衡拼 消耗的“避实击虚”。它那“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和“后发先至”的独 特方式,不但处处使来犯之敌陷于“有力不得力、有力无处使”的无所适从状 态,而旦还让他们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自作自受”滋味。由此,太 极拳对活力对抗双方力量“虚实变换”的把握特别讲究。其操作的基本原则是: 因敌变化、以顺避害、舍己' , 从人、不丢不顶、虚以应物、以
屈求伸、触处成圆、摸实即 发、虚实相生、借力打力。从理论总结的角度来, ,说,太极拳对“虚实变换”
三大环节的概括也相当完备。一是关于虚实的对待并立。武禹襄云:“虚实宜 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 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 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由此,太极拳在自身劲力配置上,既 不到处出击,也不处处设防,绝不搞清一色的平均使用力量,即反对自身力量 配置的“双重”。而在敌我关系上,则反对正面对抗拼消耗的“双重”。二是 关于虚实的互寓相生。李亦畲云:“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 中有实。”又云:“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 要贵贯注。”杨班侯传下的《虚实诀》云:“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杨澄甫也强调:“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 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所以,太极拳虚中要有实,实 中也要有虚,其劲力配置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它虽不处处设防,但处处却布 有警戒点,在运动中又注意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让全身劲力经常保持一种可 以随时变换的高度机动灵活状态。三是关于虚实的对应转化。王宗岳曰:“左 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李亦畲解释云:“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 右虚,而左已去。”所以,敌实我虚,敌虚我实,力量配置方向恰好跟敌方相反,以 敌之虚为我之实,又以敌之实为我之虚,由此巧妙地利用敌力。
我们知道,活力对抗中各方的虚实,实质上是对抗双方各种力量因素关系 态势比较的结果。虚实概念不外是对这各种力量因素运动状态的类数量化的模 糊描述。太极拳的劲力配置,完全根据敌方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 忌主观主义、生搬硬套地按固定程序办事。而所谓已达“化境”者,即指其在 这个问题上已经相当的自由和自觉。
其次,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也是中国武术的典范。
跟处理敌我双方关系那“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相应的,便是自 身劲力状态的“刚柔相济”和劲力功能的“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所谓“内劲”,就 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在弹性力量。其“刚柔相济”劲路运用的基本特征,并 不是平均主义地把刚、柔摆在同等的位置上,而是突出自身“以柔克刚”的功 能。这是跟它“以弱对强”的 — 前提设定联系在一起的。太
极拳“刚柔相济”的出发点,是 过程上的“积柔为刚”;而
其落脚点,则是功能上的“以 柔克刚”;其形态特征,还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
有“积柔为刚”后的“刚复为柔”。它跟“虚实变换”的契合点,是战略上“避 实击虚”和战术上“虚守实发”的相济互补;由此而达到的效果,则是敌力的“落 空”和我力的“落实”。
这“以柔克刚”的技术实质,是使用侧面隐蔽的力量去分化、牵制或改变 敌方正面的攻击,并由此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其基本的工作方式,是“柔 过劲、刚落点”的“柔化刚发”。它可以是在“引进落空”诱敌深入的同时,顺 势给敌手加上一个力量或力偶;也可以“避实击虚”乘隙而进,恰到好处和适 逢其时地向敌手弱点或要害给以致命的一击。这“以柔克刚”的基本精神,是 尽量节省能源,乘势就力、因势利导、借力击人,通过一个力学结构的转换,“以 其人之力还治其人之身”,力图以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益,即俗谓“牵动 四两拨干斤”是也。
再次,太极拳体现虚实刚柔的基本劲路是化、发。
在这里,“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因敌变化、舍己从人的基础上,用隐蔽的 力量去分解和牵制敌手进攻力量,劲路属轻、长、细、软的柔劲;其常见的用例,一 是通过采、例等法改变敌手劲路方向,使其向我身旁而去;二是粘随敌手劲势,以 捋法引其落空。太极拳把“化”字放在第一位,表明其柔性武术的基本性质。
至于“发”的基本含义,则是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中,利用各种合力就 势给敌手以直接的打击,劲路属重、短、强、坚的刚劲;其常见的用例则有长劲、短 劲(包括截劲、寸劲、分劲等)、钻劲、冷劲、断劲、崩劲、开合劲、螺旋劲等。所 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用时须审明机势、方位,一旦合适,即“由 脚而腿而腰而手”,瞬时把全身力量“专主一方”地畅达放出,具有“动短、意 远、劲长、力猛”的特点。
在这里,“劲附着而行”,太极拳劲法的化、发是踉着法的粘、走联系在一起的,任 何力量的运用都要表现为一定的肌体动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化”和“粘发” O
一般地说来,太极拳一个完整的发劲过程,有弓I、化、拿、发四个环节。粘、走 均为化:但粘劲属化主进,是阴中之阳、柔中之刚、虚中之实;走劲属化主退,是 阴中之阴、柔中之柔、虚中之虚。二者对自身力量都有“备而不用”、“蓄而不 发”的意味。在“随人而动” 意,先化后引,边化边引,把 轨道。据人体力学规律,这引
过程,即所谓“引到身前始蓄劲”是也。太极拳操作讲究“有蓄有发”和“蓄而 后发”,“着”只有引之至长、虚之既久和蓄劲已满,其发放才有真正的力量。在 把对方的实劲引出以后,还要通过一定手法和劲路把它“捆紧拿住“ o而所谓“发 前必拿“,就像抛掷一件东西一样,不拿是无法抛掷的。
从拳法渊源上来说,拿是由擒拿法的节、拿、抓、闭发展而来,但晚近的 太极拳则一般只笼住劲路而不把死关节。拳诀云:“拿人如入笋,一对准、二 落实、三吃牢。”这样不发则已,无发不中。所以拿劲属发主守,是阳中之阴、刚 中之柔、实中之虚。在拿住对手劲势以后,随即便可发劲了。发劲属发主攻,是 阳中之阳、刚中之刚、实中之实,是最后解决问题的一击
基本劲路是化、发。
在这里,“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因敌变化、舍己从人的基础上,用隐蔽的 力量去分解和牵制敌手进攻力量,劲路属轻、长、细、软的柔劲;其常见的用例,一 是通过采、例等法改变敌手劲路方向,使其向我身旁而去;二是粘随敌手劲势,以 捋法引其落空。太极拳把“化”字放在第一位,表明其柔性武术的基本性质。
至于“发”的基本含义,则是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中,利用各种合力就 势给敌手以直接的打击,劲路属重、短、强、坚的刚劲;其常见的用例则有长劲、短 劲(包括截劲、寸劲、分劲等)、钻劲、冷劲、断劲、崩劲、开合劲、螺旋劲等。所 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用时须审明机势、方位,一旦合适,即“由 脚而腿而腰而手”,瞬时把全身力量“专主一方”地畅达放出,具有“动短、意 远、劲长、力猛”的特点。
在这里,“劲附着而行”,太极拳劲法的化、发是踉着法的粘、走联系在一起的,任 何力量的运用都要表现为一定的肌体动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化”和“粘发” O
一般地说来,太极拳一个完整的发劲过程,有弓I、化、拿、发四个环节。粘、走 均为化:但粘劲属化主进,是阴中之阳、柔中之刚、虚中之实;走劲属化主退,是 阴中之阴、柔中之柔、虚中之虚。二者对自身力量都有“备而不用”、“蓄而不 发”的意味。在“随人而动” 意,先化后引,边化边引,把 轨道。据人体力学规律,这引
过程,即所谓“引到身前始蓄劲”是也。太极拳操作讲究“有蓄有发”和“蓄而 后发”,“着”只有引之至长、虚之既久和蓄劲已满,其发放才有真正的力量。在 把对方的实劲引出以后,还要通过一定手法和劲路把它“捆紧拿住“ o而所谓“发 前必拿“,就像抛掷一件东西一样,不拿是无法抛掷的。
从拳法渊源上来说,拿是由擒拿法的节、拿、抓、闭发展而来,但晚近的 太极拳则一般只笼住劲路而不把死关节。拳诀云:“拿人如入笋,一对准、二 落实、三吃牢。”这样不发则已,无发不中。所以拿劲属发主守,是阳中之阴、刚 中之柔、实中之虚。在拿住对手劲势以后,随即便可发劲了。发劲属发主攻,是 阳中之阳、刚中之刚、实中之实,是最后解决问题的一击
浏览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