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 的,他是被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 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主动攻击别人。”

就这样,太极拳的粘、走两法,把个体对抗中离身脱手的“散打”变成贴 身沾连的“推手”,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极富特色的个人贴身自我防卫术。当然,太 极拳也可以离身散打,但在技术上却要求先“以意接劲”的“劲断意不断”,而 旦最后解决战斗时仍须通过肢体接触。这种独特的粘、走技术,不仅在训练上 解决了不带护具的人身安全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在实战上持续作战的能量节省 问题。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太极拳的粘、走两法,是相济相生、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所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强调“粘即 是走、走即是粘”,指出它是太极阴阳运化的具体表现。

第四,太极拳的攻守进退,要以自身的“中定”为基础。所谓“中”者,指不偏 — 不倚、无过不及的适度行为和平衡稳定;所谓“定”者,不 仅指重心的稳定,而且还指不

昏沉、不散乱的高度警醒和 I主动专注。太极拳无论行功走架还是交手应敌,都十分注意自身体态法于阴阳、明辨位势、顶天立地、虚胸实 腹、沉着稳重、协调平衡;重心上,用自己的平衡去破坏敌手的平衡;技法上,- 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另_方面又“以万变保不变“ 太极拳理论把太极八门 五步十三势里面的“中定”,比附为“八卦五行”里居中的那个“土”,并根据 “中央戊己土、万物土中生”的意象,去安排十三势的变化。

我们知道,太极拳攻守进退的本体是人身的动静开合,而中定则是动静开 合的协调平衡。在整个太极运化过程中,这些东西又都是身心合一、动静一原 的。所以,“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这就是中国文 化里“变易中不易之理”也。由此,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用物理 学的语言来说,即追求一种动态随遇平衡。根据这个道理,太极拳无论攻守进 退,在操作上都强调虚灵顶劲、尾同中正、腰如轴立、手似轮转、松腰落胯、气 沉丹田、随曲就伸、因应自然;在各种招式的彼此往来中,首先注意的是上下 相随地安排好自身而不要出岔子,让四肢百骸整合一体并围绕人体重心而立于 不败之地。太极拳在进攻时不搞盲目冒进,退守时也不搞逃跑主义,要在谨慎 稳重中表现出技击对抗的积极性和主动权。

(二)劲法:虚实刚柔

武术的攻守进退,就外在形式说是因应敌势,就内在实质说则是主体操作。由 此,我们的研究便从战斗过程外部形式攻守进退的“着法”,过渡到技击技术 主体状态虚实刚柔的“劲法”,深入到动作结构背后的力量运行支撑。虚实刚 柔是技击搏斗中自身战斗力量运用的艺术,类似于军事作战的兵力配置调动。我 们已经知道,战斗力量跟战斗力量的运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虚 实刚柔偏于研究把握战斗力量相互关系中的性质和技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战 斗力量本身发挥的数量规定。太极拳(可延伸至整个中国武术)的虚实刚柔属 于“劲法”,是指敌我双方交手搏斗过程中所呈现的自身力量变换状态。其物

质基础是人的体力,因而在基础的层次上受到人体生理生化、生物物理、生物 力学等等规律的制约;但其变换的基本规则,却要服从技击的基本目的和基本


































 

肢体您报术:狭义猷的操作渤

 











进退作为自己的外部存在形式。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劲附着而行”。中国武 术的虚实讲究“因应敌势”的变换,刚柔则强调“相济互补”的兼行。

我们上面分析攻守进退“着法”特点时,已经联系“劲法”作过一些简单 的分析。这里将集中分析武术劲法本身的若干最一般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1. 关于虚实


虚实是标示事物存在状态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在实际中或观念里互 相对峙的两种状况。在中国文字中,“虚”者为空也、无也、伪也、弱也;“实” 者为盈也、质也、真也、强也。在武术技击中,虚实主要是技击主体对自身劲 力的运用,具有劲力部署配置轻重和劲力显示意图真伪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含 义。具体地说来,“虚”既指劲力部署的空隙和弱小,又指劲力表现的虚假和 诈伪,还可以引申为对抗中的消极因素;“实”则指劲力部署的坚固和强大,又 指劲力表现的真确和有备,还可以引申为对抗中的积极因素。所以在应用中就 有招式变换的虚实和力量配置的虚实两个方面。

基于“以弱对强、自卫反击”的战略前提,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大 都倾向于避免正面对抗拼消耗,主张用反、用虚、用弱来化解敌力以求自保,特 别讲究避实击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处 处让来犯之敌陷于有力不得力、有力无处使的无所适从状态。由此中国武术技 击对搏斗双方力量虚实变换的把握特别讲究,并因时、因地、因形、因势、因 机而各不相同,呈现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永恒变动状态。

在武技搏斗中,虚实变换的基本形式归纳起来,则有以实为虚的实而虚之; 以虚为实的虚而实之;或者虚而虚之,使敌视之以为实;或者实而实之,使敌 视之以为虚;还有一虚再虚,然后用实;或者一实再实,然后用虚,如此等等。总 之,在这变换中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无方无体、变化莫测,表现出技击主体 那高度机动灵活“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技术特征。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武术技击中虚实变换的要领有三个环节:一是虚实的 对待并立。这里讲究分清虚实:实不是虚、虚不是实;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 处又总有此一虚实。由此虚实互相区别对待而又互为存在前提,为劲力的变换 准备条件。二是虚实的互寓 包含;虚中要含实,实中也 不是静态的。它虽不处处设

运动中又注意不将势用尽使老,注意不给敌手以可乘之隙,让全身经常保持一 种可以随时变换的高度机动灵活状态。三是虚实的对应反向转化。所谓“左重 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故实我则虚,敌虚我则实,反对敌我双方同时用力进 行“顶抗”拼消耗的“双重”状态(一般地说,“双重”是指自身力量配置不当。但 敌我双方的顶抗,同样属于自身力量的配置不当,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双重” )。

我们知道,活力对抗中各方的虚实,实质上是对抗双方各种力量因素运动 状态的数量化描述。中国武术技击搏斗中的劲力配置,完全根据敌方情况的变 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忌主观主义生搬硬套按固定程序办事。

  1. 关于刚柔


跟上述敌我双方关系“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相应,则还有技击 主体自身方面劲力性质的“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由此,我们便过渡到刚柔。

刚柔首先是标示事物关系属性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相互作用时互相 对待的两种基本性质。在中国文字中,“刚”者为坚也、强也、硬也。《说文》云: “刚,强断也,从刀冈声”,用以描述事物运行中维持自身的坚固惯性;而“柔” 者为顺也、弱也、软也。《说文》云:“木曲直也,从木矛声”,段注曰:“凡 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用以描述事物随机改变的可塑特性。《易•杂卦》 云:“乾刚坤柔”,《易•说卦》又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又 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诗•大雅•烝民》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强 调刚柔那互相对应、互相规定和互相变化的基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在中国武术中,刚柔则主要指技击主体被运用“劲力”本身的关系属性表 现,具有劲力发挥量的大小强弱,以及相应运用技巧质的轻灵沉着这样两个方 面的基本含义。具体说来,“刚”既指抗衡劲力的硬实厚重,又指对抗方式的 直接凶猛,用以描述强势的冲击;“柔”则既指抗衡劲力的飘渺难寻,又指对 抗方式的顺而不屈,用以描述弹性的应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虚实刚柔 又综合地表现为阴阳有无。这虚实刚柔或阴阳有无密切联系、渗透互寓、不断 转化,构成一幅瞬息万变、绚烂多彩、神秘莫测的活力对抗图画。操作上这里 强调的是应敌过程中刚柔的变化和得宜。


绝的整体弹性力。

浏览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