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能力是人体各种机能的综合体现,是指运动员有机体 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 力。在武术运动员训练中,协调能力是掌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基 础,是武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素质,是上述各 项运动素质服务于技术动作的保证。武术运动是一种表现难、 新、美的项目,对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手、 眼、身法、步协调完整,内在的意气力和外在动作的协调配 合,器械的演练要求身械协调自然,通过内外协调,即内在的 意识和外在的方法协调完整,从而达到内外高度完美的统一, 表现出武术特有的意境来。因而,早期发展武术运动员的协调 能力,对于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协调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神经协调,而神经协调主要是 先天的,因此协调能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同时协调能力和 运动员素质发展情况,条件反射建立的数量有关,运动员素质 越好,条件反射建立的数量越多,就越有利于协调能力的提 高。协调能力与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有关,如神经 类型、思维的敏捷度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都对协调能力有影 响,不同年龄协调能力发展有所不同。1.培养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有下列途径 (1)培养多种运动能力协调能力具有先天的因素,如在后天给与恰当的训练,协 调能力也能达到较高水平。培养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应从 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入手,让运动员尽可能地学习、掌握武术 各类型技术的基本动作、基本组合,经常变换准备活动、身体 训练手段以及技术动作的组合,使运动员在不习惯的条件下工 作,从而提高运动员身体各部位和不同肌群协同工作的协调 性。同时,掌握动作技术类型越多,基础条件反射建立越多, 动作技能迁移就越容易,协调能力就越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如 经常采用的徒手或器械的追逐性游戏,具体可有如下类型:①采取游戏的方式使练习有趣化和复杂化。以游戏的形式 出现的跑、跳、爬、步法移动为主的练习形式。这是在训练早 期经常采用的练习,如贴人、捕鱼和跑的接力等。提高反应能 力的练习形式。利用信号作为条件刺激,使运动员做出快速的 应答练习,以发展他们的反应能力,如报数游戏等。②培养模仿能力的练习形式。通过体操、舞蹈等动作练 习,发展机体在空间位置的肌肉感觉和各环节在时间上的协调 配合能力。③掌握多种项目技术能力的练习形式。协调能力与运动员 掌握的基础条件反射的数量和经验有关,所以使他们掌握不同 项目的多种技术动作也有助于协调能力的提高,如足球的传球 接力等足球游戏、实心球等。(2)注意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武术竞技套路有几十个不同组别的动作构成,各个套路的 演练又时常呈现出起伏转折、蹿蹦跳跃,快如风、静如岳的气 势,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控制平衡的能力,保证高低起 伏时重心的稳定和技术动作的准确协调。在进行身体训练时, 可通过条件变化,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从而培养协调性。如在锯末跑道上左右交换跳,前后左右单、双脚跳,越障碍 (球和衣服),摸瞎游戏等。发展协调能力的各种练习,应逐渐增加复杂程度,并注意 培养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时空感和定向能力。由于协调性练习要 求队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易产生疲劳,所以训练应安排在课的 开始部分,训练时间不易过长,重复次数不宜过多,练习中间 应有足够的休息时间。2.提高武术运动员的专门协调能力,可通过专项的手段(1)培养肌肉合理用力能力武术技术动作的协调完整和运动员完成动作过程时的适 宜、合理用力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时, 肌肉的用力根据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进行收缩和放松,该紧张 的紧张,该放松的放松,合理配合、交替灵活,使动作流畅、 协调、自然。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可先从简单的练 习做起,教练员通过讲解(动作路线、起止点、用力肌肉)和 示范(干净利落、准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并通 过由慢动作或速度不太快、强度小的重复练习,使学生有意识 地、集中注意去体会用力顺序和相应肌肉的紧张与放松,以发 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掌握合理的用力方法。身械协调性及技 术复杂多变的武术动作,同样也可通过以上途径,最大可能地 体会完成动作时相应肌肉的用力感觉,练习速度逐渐加快,强 度逐渐加大,增加肌肉用力的精确分化的程度。发展肌肉合理 用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做动作的时空感(用力的时 机和肢体应达到的空间位置)和平衡能力。(2)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协调能力与少儿武术运动员所掌握的基础技术条件反射数 量有关,所以,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动作技术,也有助于协调 性的提高。在训练中,应不断给年龄小的运动员传授新的、更 多的动作技能,年龄大的运动员通过学习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和技术表现各异的拳术或器械,发展协调能力。(3)增大练习难度、增加技术复杂程度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也可通过变换速度、节 奏的练习。如改变已有组合的习惯节奏,重新对速度提出要求 并改变动作频率;变换练习的条件,如场地、器械;增加异侧 肢体练习次数和掌握器械能力等,以发展专门协调性。第五节心理训练一、系统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良好动机和态度良好的动机来源于思想上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良好的动 机,包括动机的力量和动机的特点两方面。具有渴望取胜动机 特点的运动员有填好的工作能力,永不满足,他们在认识、情 感,意志各方面,需具有高度的心理积极性、心理活动的紧张 度、思维过程的速度。他们可承受大运动量训练,可制止较早 发生的体力和神经心理等方面的疲劳。反之,当运动员达到目 的的动机不积极,缺乏力量性特征,满足于现状时,则会出现 与上述特征相反的现象。良好的训练态度也需要通过长期心理训练加以培养。实践 证明,有些天才运动员未能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便过早地被淘 汰,有些运动员在生理机能方面已具备了承受大运动量训练的 能力,但训练中却坚持不了。这是因为他(她)们对武术多年 的、艰苦的,长时间的训练特点,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而造成 的。所以,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的良好态度是提高成绩 的重要方面。(二)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自觉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与运动员良好的动机水平和态度有着 直接的关系。武术运动员应特别注意培养坚定的目的性、坚持 精神和自我控制力、勇敢和果断、倔强和顽强、主动性和独立 性等。这些品质是获取最佳成绩必不可少的。武术套路运动员所要演练的各种具有攻防意识的技击动 作,是在比赛的高度紧张、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下进行的,比 赛过程中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活动变化大,动作演练动静相 生、刚柔并用、快慢相间,运动甚为剧烈,机体要忍受生理和 心理的极度紧张;比赛时的评分常常起伏不定,顺利与困难常 常并存并迅速转化;场外的观众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与评 价,所有的这一切复杂的现实与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表 现的水平以及当时的生理、心理状态交织结合联系在一起的。 它要求运动员在鲜明强烈、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中 形成和具备情感状态的高度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和始终保持 积极的增力的情感状态,以及一系列专项运动活动所必须具备 的意志品质。武术运动员训练周期长,要求从少儿抓起。较小的年龄就 要学习掌握较多的动作,要承受大运量训练,要与困难、挫 折、失败等做斗争,这便出现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与技术水平相 脱节的现象。因为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状态 尚不稳定,心理素质发展也不平衡,所以很容易因某个动作或 某次比赛、训练不好,而形成心理障碍,或因某个动作或某次 比赛、训练的成功,而产生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心态。少年 运动员的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需要通过意志品质训练加以 克服。而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则是少年 心理训练的突出特点。对青年和优秀选手的意志训练的重点应 该放在提高成绩所需的意志品质的训练上,放在克服因年龄增长带来的一些困难的意志训练上。这对于挖掘运动潜力,提高 武 和保持较好的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