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现着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多元化的,尤为重要的是刚健有为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传统武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它崇尚勇武,追求制胜。无论是对习者还是对观者都倾注了一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使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极拳也是如此。清人武禹襄在《太极 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这里的“直养而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陈鑫说:何谓气,即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他在论述搂膝拗步这一武术动作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可见习武者无论是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精于武术的明代学者颜元大声疾呼,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此呼声至今使人感到发聋振喷。
2.注重形神兼备
历来,中华民族传统武术都非常注重形与神兼备的运动内涵。一个或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外在的 “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而中国人往往把主体内在的情感表现放在中心的位置。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若徒有动作外在的形,而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在的神,其动作也必然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力度的形。形神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晋代画家顾恺之将其运用于画论,使之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指出形的描画是为了写神,不仅要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要追求内在神的美,此后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都以形神兼备作为要旨,中国传统武术也从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所以说形神兼备不仅是画论, 而且是拳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在武术中的反映。
3.既重外练又重内练
所谓“外练”主要指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由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而“内练”则涉及“精、气、神”的问题,这和中国的养生术有关。《老子》中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秋》中认为“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道教的经典《太平经钞》中记载:“精气神三者混一,则可延年长生。”为肉体成仙而求长生固然是一种妄说, 但其养生的理论却有科学的道理。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要领中通常要调整呼吸,使呼吸和动作相互配合,如长拳技法中要求“气宜沉”,并有“提沉聚托”四种呼吸方法;太极拳要求“宽胸实 腹”,“意注丹田”;形意拳要求“松胸实腹,呼吸自然”;南拳要求“沉气实腹发声呼喝”;八卦掌的“三病”之一就是“努气”,即“憋气”。各拳种都把运气调息和动作配合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为了动作更加自如,而且是为了通过呼吸运动,进而使循环系统和其他内脏器系得到锻炼。在武术理论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步”相对应起来,作为训练的要求,这是养生理论和武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相结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4.多种拳种并存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种拳种并存,且一个拳种又常有多个流派,体系庞杂,这种情况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与中国的文化地理有关。中国地大物博,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受当地地理条件,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产生和发展也不尽相同。中国东西南北之间地理条件差异很大,不同地域的人之间性格、民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正所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再加上中国 地理环境复杂,古代交通不便,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交流较困难,形成了许多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的地区,所以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拳种在当地相对独立地发展,虽然其技击的规律是相同的,但其风格、趣味有较大的区别,南方拳种与北方拳种有不同的风貌,而位居其中的湖北号称九省通衢,在古代为南北交通要冲,所以湖北流行的拳种往往兼有南北拳种的特点, 这同样是文化地理的因素造成的。
(2)与长期的小农经济环境有关。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许多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满足于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态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拳种,又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使其相对独立的发展成为可能。
(3)与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有关。由于古代中国的长期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敬祖亲子,重视血缘关系,使其具有家庭的凝聚力和排他性,不同行业行会的成员,许多人之间虽并无家庭血缘关系,但也由行会使之具有了家庭的组织特色和类似于血缘关系的色彩。这种情况在不同拳种的流传过程中同样存在,一方面使拳种的发展更加封闭,缺少外来的营养;另 一方面也为不同拳种相对独立的传承提供了条件。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拳种名目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进 步,人们交流的增加,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思想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拳种之间的交融也将越来越频繁。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传统武术中表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更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如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这正体现了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
由于以上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完全不同的美学追求。这表现在内向自我修养、整体和谐与抽象的武德武道的追求,和西方体育的强烈的外在自我表现、局部技能鲜明与训练的具体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节传统武术的流派与分类
一、武术的流派
(一)武术流浪的形成及作用
武术流派的形成是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当其风格和技术特点都区别于其他拳技时,就形成了新的流派。如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是吸取十六家拳法之长而创立的;太极拳的形成就是由陈王廷吸取了各家拳法之长,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为基础发展而来,后经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吴鉴泉等人的丰富,逐渐形成太极拳派。大体来说,武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繁衍支系,发展拳派。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
(2)类同合流,壮大拳派。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将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为一类, 形成较大的拳派。传统的少林拳派就属此类情况。
(3)融合诸家,创立新派。如蔡李佛拳、五祖拳以及形意拳、八卦拳等。
武术流派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小农经济以及宗法制度等的影响,使技术流派蒙上宗派、行、帮、教门等色彩,但武术技术流派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各流派经过不断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门类,流派延续了古老的技艺,使武术几千年来得以生生不息,形成延续式的发展,发展式的延续。
(二)武术流派的形式
(1)以地域为流派。以所在的地域划分,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
(2)以馆号为流派。包括精武体育会、振兴社、玉林馆、武坛等民间会馆所传习的武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流派。其技术内容,往往杂糅了诸多拳种,因此,技术训练体系庞杂而零乱,但利于因材施教。
(3)以帮会为流派。以所创的帮会划分为主要特征,如洪帮的武艺训练教材——洪拳、义和团武术——梅花拳。
(4)以民间组织为流派。以传统武术所在的组织为主要存在形式,如少林派、武当派。
(5)以单一拳种为流派。吸取他派的部分技术,但不改变其原本拳种的技术特征及训练架构和流程。因此,以此拳种为流派者,其技术训练体系较为单一,但具有系统性。
浏览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