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竞技武术的认识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 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 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太极推 手等。包而这种专业人群在严格的竞赛规则体系下,在传统武术体系下发展形 成了一种相对而言更为专业的武术竞赛体系。这种专业化过程本身就是传统武 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自觉体现。

而今许多人批评竞技武术专业化越来越强,而技击性越来越弱。其实无论 是竞技武术还是传统武术本身都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 本性的改变,对武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击性日渐被健身性休闲性 取代,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农业社会中那种私斗在今天 早已成为一种过去。因此,现代人们习练武术更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健身而不 是技击。

同时,由于我们的竞技武术体系是依照西方运动体系建立起来的,武术 竞赛始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体系是否符合现代竞赛运动体系,因此比赛

O 邱正相.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一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七业对传统武术人才招生改革的思考[J ].体育文 化导师刊,2005 (5): 54-57.

@ 周伟良.简论武术技术特征的历史演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 2 ) : 250-253.

@ 洪浩.竞技武术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 :.体育学刊.2005 ( 5 ) : 51-55. 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不是实战性,即使是拳击项目也不是一切技击手段都 可以采用的,它也有禁打部分,禁止动作,也要充分考虑到保护运动员的安全 性。当然限制竞技比赛的另一项很重要的制度就是规则。竞技项目都要依照一 定的规则进行比赛,规则就是赛场上的法律。同样竞技武术也要遵循现代竞技 比赛的基本规则。这样武术技术特色不再遵照传统武术的模式进行,而是完全 按照竞技规则体系进行,随着我国竞技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武术竞技日益专 业化,无论是参赛的运动员体系、教练员体系还是裁判体系,旧的那种竞技动 作被不断地修订改正,以更有利于武术向一个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发展,这样高 度的专业化不但有利于武术这项运动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广大参与者掌握。 当然这种高度的专业化无形中给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划出一道鲜明的分界线。 专业运动员在规则体系下日益远离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习练者因对专业技术的 不适应也日益远离专业体系,这样就形成一种阶层分隔,虽然并不是完全不相 往来,但也由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化设置而难以相融。两者的分离实质上是使两 者都处于一种寂寥境地,难以相互跨越。

2.2技术的模式化

传统武术现代化最根本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使传统武术转变成一项现代 竞技体育项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竞技武术模式。无论是太极拳、形意拳还是 南拳等相关拳种,在现代化的思潮下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 现代武术成为一种全世界都能认可、接受、掌握、理解、并能充分运用的,一 如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一样的体育竞赛项目。武术一旦成为一种现代的竞赛体育 项目,那它就要遵守现代体育项目所具备的一个最基本条件:竞技公平性。

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赛对于导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几乎不存在什么问 题。但是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就显得有些无奈。以太极拳为例,首先运动员选择 的拳种就有问题,按照现在流传下来的拳种最有名的陈式、杨式、吴式、武 式、孙式为主,无论运动员选哪一家都存在一个评判给分的问题,每一家都有 一个鲜明的技术特色,而且各家太极拳动作不统一、内容不统一、时间长短不 统一、运动负荷不统一,如何在同一尺度下给五大家太极拳打分,这本身就成 为一种较为困难的事,无论选哪一家动作作为比赛规定动作对其他四家来说都 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只能采用另一种形式,再创编一套全新的、主要用于比赛 的太极拳,这样虽然解决了比赛的问题,但因为竞技比赛总有一个优胜问题, 大家参加比赛主要目的还是想要取得好的运动成绩,获得冠军金牌。这样运动 员在日常训练中就只会专注于创编的比赛套路,而对传统太极拳本身的拳种技 术特色甚至根本不再习练。这样就形成一种模式,那就是专业运动员或者教练 员除了专注于竞赛套路技术动作外,对传统武术技术动作不再感兴趣,而且也 不演练,这样反而很难达到发展推广传统武术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当然,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创编全新的比赛拳种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技术体 系问题。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每一个拳种派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色,而我 们所创编的比赛动作体系必然不可能将每拳种的技术特色都涵盖其间,这样就 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平合理,就会受到相应的指责。当然如果在创编过程中,由 于创编者的能力问题或者水平问题,那么创编出来的竞赛套路受到的指责可能 就更大一些。如此一来,最终的结果是传统拳种的习练者不承认创编的竞赛套 路,而习练竞赛套路的又无法传承传统拳种,从而使得一些竞赛项目身处传统 与竞技之间万分尴尬。

当然相对于任何拳种而言,比赛的内容只能是该拳种的精华之中的精华, 只有很少一部分内容能成为竞技比赛内容。那么突出的一个两难问题就是减少 比赛项目以增加竞赛的可比性,还是增加比赛项目以展示中国武术博大和精 彩。1979年1月,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 年至1986年间,在原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一项由各级武 术挖掘整理组积极参与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展 开。这次挖整工作“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拳种129个,相关资料651万余字, 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 实物92件”。。这是我们看到的目前可以说最为权威的统计数据:129个拳种、 651万字的文字、394.5小时的录像、482本古籍。就以129个拳种为例,这如 何比赛?选择哪些拳种进行比赛?选择哪些拳种的哪些流派进行比赛?选择哪 些拳种哪些流派中的哪些具体动作进行比赛?这些无疑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成为竞技比赛项目固然可喜,可毕竟不能将129个拳种都作为竞技项目进行比 赛。即使是今天我们的比赛项目也不过是区区几个,那么对剩余的其他拳种如 何进行比赛,或者说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比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一个问题。

O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47-448.

2.3传统技术的缺失化

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需要反思的东西很多,但是从宏观大背景现时而言, 传统武术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这也是引发传统武术现代化转 变的最大、最直接的问题所在。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武术主要是随着农耕文明而兴起的。从文化层面来看, 中国武术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棵大树,其枝节血脉中流动的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在其动作表现意象中所体现出的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 身体韵味。物质决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生产方式也决定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以农业耕种为其生存的常态,诸多文化习俗都与这种农耕文 化有着极深的渊源。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农业耕种主要看的是天时,老天爷 不下雨,任何人都没办法,因此人们对“天”的感受最深,体现在文化意识上 就有所谓“天道” “天理” “天命”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体现在身体动作上 就是中国武学一再宣扬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而要完成这种“天人合一” 的根本途径就是习练者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要真 正做到这一点实际上依靠的还是习练者自身的体悟感,体悟力的高低直接决定 着习练者的人生境界与武术修为,正因如此,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上出现 了某一拳种会因某个人的出现而迅速兴盛,同样也会因某个人的过世而迅速衰 落。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体悟成为影响拳术修为最大的保证。

浏览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