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开始游历名 山,在湖北襄樊、湖南长沙、河南开封等地居住,也为华拳技法在全国的流传 奠定了基础。之后蔡桂勤先生定居上海,以教拳为生,使华拳在南方广为 流传。
蔡桂勤口]之子蔡龙云(1928—2015)由于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耳濡目 染,习得华拳、少林拳、太极拳和形意拳,最拿手的便是祖传的华拳。蔡龙云 操练的一套华拳,注重“动迅静定,式正招圆,心动形随,意发神传”。有一 位武术老前辈曾这样称赞蔡龙云:“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 岳。” 1943年和1946年,蔡龙云先后两次以中国武术击败外国拳师马索洛夫 和鲁索尔。在20世纪40年代,蔡龙云以精湛的武功技艺威震上海十里洋场。
[1]蔡老先生经常教导儿子和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总要有民族自豪的精神,总要有贫贱 不能移其志的气节,否则就不配是一个武术家,更不配做一个中国人。”他确实是一位技击精湛、爱国 不渝的卓越武术家。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赠给他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少林拳击世莫当,动迅静 定力蕴藏,蔡君得之制强梁;柔非终柔刚需刚,刚者先折柔转强,妙门洞辟唯 东方;技与道合乃有此,一洗东亚病夫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拳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国家关注, 1953年蔡龙云作为华东区的代表参加了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 会”,会上以“华拳” “峨嵋刀”“华拳对打”获得金质奖章。此后,蔡先生 和其他同志一起参与到武术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中,对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做出贡 献。其撰写有一至五路《华拳》《五路查拳》《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剑术》 《少林寺拳棒阐宗》等。
二、华拳的基本内容
华拳内容丰富,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
据蔡龙云先生1962年在《体育报》撰文介绍:华拳传至清初时,套路运 动已发展到40多种,其中有徒手、器械,还有蔡公盛先师为方便学习华拳创 编的31法和72式基本功练法,已形成具有初、中、高之分的完整拳系。最具 有代表性的则是一至十二路徒手的华拳拳法。这十二路华拳,多是由踢、打、 摔、拿等攻防技击动作,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阴阳对立统一 的规律组成的。
华拳属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其主要手形有拳、掌、勾、爪。手法有推、 穿、撩、搂、托、摇、掖、摘、劈、掮、架、拍、挑、栽、冲、挎、折、压、 抓、锁、挫、抄等。主要步形有弓、马、仆、虚、歇、丁、独、弓箭步等。主 要步法有踏步、击步、行步、倒步、跳步等。主要腿法有钩、踢、拐、跨、 蹬、弹、踹、里合、左右摆、前后扫等。主要跳跃动作有箭弹、里合片腿、左 右飞脚、旋飞脚等。主要肘法与跌法有顶、提、托、压、拐、前滚翻、贴地滚 转、鱼跃虎扑、盘腿跌扑等。
华拳的基本功分为腰、腿、鼎、裆、桩五个部分。腰功:前俯腰、侧俯 腰、转腰、拧腰、翻腰、弹腰、甩腰、吊腰、下腰、揉腰等。腿功:按腿、压 腿、沉腿、抬腿、高腿、吻靴、卧靴、抱靴、端靴、蹬靴、劈叉、撕腿、控 腿、前踢、斜挂、侧踢、外摆、里合、倒踢、弹踢、蹬踢、扫腿等。鼎功:肘 鼎、肩鼎、头鼎、手鼎、推鼎、铁牛耕地、豹子卧洞等。裆功:马裆、弓裆 等。桩功:混元桩、四平桩等。
三、华拳典型的文化特征
华拳的产生与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它以古代哲学理论精、气、神 “三华贯一”作为拳法的理论基础。蔡龙云先生将其基本理论概括为10个方 面口】,分别是:五体匀称说、筋骨遒劲说、心为主宰说、动迅静定说、不柔 不刚说、虚实相生说、气机时势说、提托聚沉说、连绵相属说、二而为功说。 《华拳谱》载:“名为华者,取精、气、神三华之意也。”华拳的任何形体动 作,都是受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都需要呼吸的协调配合,讲究“神附于 形、由心而发、进而为攻”。
华拳的技术动作是围绕“八法”“十二形”展开的。八法是“拳如流星, 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沾,精要充沛,气要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十二 形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 叶,重如铁,缓如鹿,快如风”。
华拳的套路运动融柔韧、刚猛、飘逸、急快于一体,包含着柔韧、刚猛、 飘逸、迅疾、跌扑、滚翻、平衡、跳跃等性质与形式的动作内容,具有“动 迅静定、式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的特点。 其一,式正招圆,结构严谨。拳式要求左右对称,不歪不斜,不散不乱。其 二,动紧身整,一气贯通。要求做到“招连招,式接式,步套步” “形断意 连,式断气连”。其三,动迅静定,进疾退速。要求动则骤发,如风卷残云。 静则突停,似平波镜湖。其四,刚柔相济,虚实分明。行拳要求有刚有柔、能 快能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均应在套路中合理运用。
[1]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65-270.
第十一章
南拳
因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和人民身体特点不同等原因,中国武林界素有南拳北 腿之分。南派武术擅长拳法,北派武术专注于腿法。最初,南拳是指太祖拳, 北腿是指弹腿,经过历史的演变“南拳北腿”成了南北派武术的鲜明特点。 目前,南拳是流行于南方的拳种的总称,通常是指以广东、福建为中心,广泛 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的拳术。
一、南拳的起源与发展
相传,福建有座少林寺,是嵩山少林的分支,被称为“南少林”。康熙年 间,西鲁国侵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战,大破西鲁国。不久有 人进谗言,清廷派兵剿灭并焚烧少林寺,寺中只有五人幸免。经此劫难,五人 四处拜访英雄豪杰,创立天地会,立誓要“反清复明”。福建、广东等地区的 南拳,都是这五位僧人传出,因而尊称他们为南拳“五祖”。
但这一说法无据。据考证,康熙年间根本不存在西鲁国,南少林寺僧出战 纯粹是洪门人的杜撰。关于南少林之说,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南少林在福建 莆田,有人认为在福建泉州,还有人认为在广东连平。但是,据一些历史和考 古挖掘发现,确认福建存在南少林寺,其中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影 响最大。莆田少林寺最早创建,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少林寺原名“林 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晚 建61年。这座千年古刹由当时南宗少林高僧至善禅师主持,一度出现过“寺 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晋江县志》和《泉州府志》记载: 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乾符(874-879)年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 “东禅寺”。关于福清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三山志》及清乾隆 钦定的《四库全书》中虽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却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但是,1996年在福建福清发现并出土了一些有“少林”字样的文物和寺庙遗 址。后来,经考古学者考证,这就是福清少林寺(存在年代大约从北宋时期 到清雍正年间)。可以说,关于南少林与南拳的关系虽然有待进一步论证,但 是南少林寺僧们习练的拳技对南拳的形成与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拳拳系的形成离不开福建地方的拳术。福建民风强悍,以悍勇好斗著 称。抗倭名将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人,自幼学兵法、习骑射,还是剑术高手,又 精于棍法,曾广教士卒,流传于泉州一带的棍法大多为俞大猷所传,这些地方 武功为南拳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促进了南拳的形成。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世纪 起,中国国境内出现过三次自北向南的大规模移民。第一次,是两晋之际有一 部分北方人迁移到福建;第二次,是唐末僖宗时期,河南人王潮、王审知兄弟 率兵五千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南迁军民超 过百万人。这三次移民也将北方的武术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促进了南北武 术的交流融合,从而对丰富南拳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的戚家军曾在浙闽粤抗倭征战,百战百胜。戚继 光的武功属于北少林一系,在戚家军的武功训练中,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 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戚家军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也促使这 种带有明显北方特色的武功对当地的拳术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浏览1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