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造成了武术赛事运行机制僵化, 停留在“权责明确、管办结合"的理论认同层面。武术赛事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着 “管"和“办"的双重角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行政部门的民主性、社会性职 责也转变为制定产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发挥对社会体育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协调等职能。但 实际上,体育行政权力仍然受着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过渡进入市场,使社会普及度极高、民 众基础最牢固的武术赛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字号"产业,而与“社会”“群众”产生阶层、机 构方面的距离。这种状况也是影响人们参与武术热情,降低武术消费动机,难以形成深刻社会 效应赛事的主观原因。因此,武术产业的发展急需让武术赛事向大众化、社会与政府协办以社 会为主的运行机制改革。法律规章制度的政策保障不健全武术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急需相关法律规章 制度的政策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一直依赖早期颁布的《体育法》、《全民健身 计划纲要》等实施弹性较大且产业约束力较弱的政策性法律文件。然而,随着武术产业化进程 的不断推进,武术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市场、武术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 突出。在举办武术比赛的过程中,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 响,其公信力遭到质疑。特别是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别国抢注的文化流失 现象,使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这是我国武术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客 观反映,也是制约我国武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武术赛事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脱节武术运动赛事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和引起最大社会效应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赛事的即时性、短效性和单一性也带来了很多市场弊端。因此,不管什么产业,其发展绝不能 只靠运动竞赛“一条腿”,对武术而言,其相关产业甚至外延产业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以 NBA、CBA等运动产业的发展为例,这些项目的发展除了具体赛事运作外,相关的衍生商品品 种也很丰富,如球鞋、球衣、护腕、护膝、袜、帽,以及专业饮料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为它们 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培养了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中国武术已经在频繁的赛 事中锻造出诸如“太极拳、散打王、武林大会”等享誉国内外的赛事品牌,而品牌盛名下的武 术用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活动却始终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这种情况使广大人群难以形成长期 持久的武术产品消费刺激。由此不难看出,把一项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事和把一个产品经营 成名牌产品一样重要。武术产业自身调整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由于体育商业化发展的深入和现代职业体育形态的出现,致使体育本身发生了不 同程度的变化,如:为了加快比赛的节奏,篮球比赛罚球次数降到了最低;为了广告收入和黄 金时段的收视率,调整了比赛的时间;为了缩短比赛时间,排球实行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适应 性调整既是体育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也是该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术产业同样需要 转变观念,加强对市场属性突出、价值开发明显的一些武术资源应大胆进行创新。如套路比赛 中将技术性的解说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可以使观众对观赛项目迅速了解;裁判评分中加入“音 乐契合分”等,可以将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与市场进行接轨。武术产业人才素质较低武术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支知识体系丰富、营销理念先进、专项业务熟练、热爱武术运 动的人才队伍。目前,这类武术人才还十分匮乏,仍以行政人员、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 一般工作人员为主。造成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因与我国武术教育的体制有很大关系。我国高等体 育院校、体育院系以培养专业武术人才为目标,综合性大学经济院系以培养营销管理人才为主 要目标,二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很多院校在进行武术教学和训练的同时,对 学生的其他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了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致使很多习武者由于知识储备有 限,对武术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以及对社会需求形势的认识模糊等,从而造成我国武术产 业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后奥运时代武术产业发展战略立足武术资源种类丰富的现实基础,继续深入细致地开展武术产业资源的精挑与开发 工作,避免武术资源开发的浪费与缓滞。发挥我国武术人口众多和社会武术机构团体庞大的人 力资源优势,积极宣传武术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大胆借鉴其他项目产业发展的 宝贵经验,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武术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国内武术市场的不良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具有法律实效的规章 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把武术赛事品牌创建与实际的配套产品研制销售紧密结合起来。继续 打造“康龙武林大会……”、“功夫王争霸赛……”、"螳螂拳擂台赛”等能够产生社会群体效应 的品牌赛事。积极调整改革各综合类大学、各类武校、体育专业院校中武术专业招生方向的人 才培养体系,把与社会实践结合密切并有利于促进我国武术事业长远发展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程, 改变过去只看重武术技能水平而忽视知识能力水平的片面做法。武术的产业化发展应当科学、有效地处理好武术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三个 层面的关系,加快中国武术的改革创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武术必须进行自身功能的 合理定位,而不是“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好”的“大一统”发展态势。武术产业最根本的 立足点在于青少年对武术的文化认同和意识回归,因此,无论外来挑战还是武术自身存在的问 题,其最关键的一点是武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问题。深入地探索武术教育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中华民族的强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奥运经济的“虹吸效应"促使体育产业营销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武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应该 借此机会积极宣传优秀武术文化精髓,弘扬武术精神,用武术的文化魅力吸引国际大型产业开 发团队对武术的兴趣,充分借鉴其先进的产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技巧。充分利用我国文化产 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发武术文化产品形态以迎合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和现代体育消费 观念转变带来的体育消费品位提升的客观需要。第二节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一、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理论概述中国武术散打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试验,到武术散打1989年被国家体委 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首次在宜春举办“首届全国散打擂台赛”;1990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 正式出台,是散打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1991年,散打运动被列为第7届全运会的正式比 赛项目;1993年,在第2届世界锦标赛上正名;1998年,成功地进入在曼谷举行的第13届亚运 会赛场;1999年,开始了散打的全面发展,新规则规定参赛选手除保留护裆、拳套外,去除所 有的护具,从而大大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为散打运动走向市场打下了基础。近年 来,随着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市场化推广,在国内举办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散打比赛,运 动员的技术水平、体能、抗击打能力与国际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运动 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也已形成。通过市场成功运作了 “北京国际散打邀请赛"、“武汉武术 散打赛”、“中国功夫与美国西洋拳”、“武术散打世界杯”、••散打王争霸赛”等赛事,促使散打 运动技术体系、训练方法不断完善并与世界各国搏击高手展开较量与交流,使中国武术散打运 动逐步向市场化过渡。武术散打产业的开发刚刚开始,与拳击相比还有差距,但其潜在市场是极其巨大的。在国 内我们就有数千万的武术参与群体。
浏览1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