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曾经师从朱熊占学习峨嵋枪法的明遗民吴殳著《手臂录》, 精确地阐述各种枪法。其中,写道“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 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两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 并。枪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艺。”在峨嵋枪法中,有治 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大大丰富了峨嵋武术的理 论。峨嵋武术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门派的精华,经过数千年的积 淀,峨嵋武术现已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振兴峨嵋武术,四川省先后设立了四川省武 术馆,成立了四川武术协会;乐山市、峨眉山市、夹江县、眉山市和成都市 建起了许多所武馆或武术学校;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武术 操,从少年儿童抓起。由乐山大佛文武学校组成的“峨嵋武术表演团”,多 次在峨眉山、成都、重庆、深圳、香港等地表演,峨嵋武术得以彰显。英国 有黄纪富、史密斯等人成立的“国际白眉武术联合会”,美国有陈坚、陈朝 辉父子创立的峨嵋武术馆,意大利也有徐浩建立的峨嵋武术馆,另有加拿大 的李蓉创办了峨嵋武术气功保健中心,创编了三星太极拳。擅长蛇拳的加籍 华人梁守喻多次组织加拿大与四川的武术交流。2004年国家专门成立了中 国峨眉武术研究会,负责整理峨嵋武术资料,为促进峨嵋武术的振兴与发展 做着不懈的努力。

二、 峨嵋武术的基本内容

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嵋武术的挖掘整理,目前,峨嵋武术共 有68个拳种和门派,1 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件套路,41个对练套路, 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主要内容有峨嵋十二桩、峨嵋拳(峨嵋武 术中各类拳术的总称)、峨嵋剑。

峨嵋十二桩在四川有两种:一种是南宋时期开创,一种是创编于明末清 初。这两种是否有关联尚待考证,现今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南宋时期开创的峨嵋 十二桩。

峨嵋拳是具有四川特色的峨嵋武术各类拳术的总称。宋朝时期,白眉道人 著有《拳术》一书,在理论上对峨嵋武术做了系统的总结。现峨嵋拳系已知 的拳路有200多个,包括峨嵋猴拳、峨嵋蛇拳、龙形拳、黑虎拳、青龙拳、盘 龙拳、乌龙拳、火龙拳、峨嵋余家拳、峨嵋罗汉拳、白眉拳、侠拳、峨嵋追魂 拳等。其中猴拳最具有代表性。此外,峨嵋拳也有独立的技术体系。据《武 林》(1982年第二期)的《峨嵋拳系》论述,峨嵋拳主要有三套练法:第一 套为蹬桩,练腿法和步法;第二套为四平,分上中下三盘练桩法;第三套即火 龙拳路,练手法、打法等对抗形式散打。

据传,峨嵋剑是由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动作 严谨,招式凶猛,击法明快。除剑术、拳术和气功外,还包括器械。峨嵋器械 中,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有: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铜、锤、 抓、镋、棍、槊、棒、拐、流星。

三、 峨嵋武术最典型的文化特征

灵活多变以巧取胜

“灵活多变”是峨嵋武术与其他武术流派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在峨嵋拳术 技艺的发展过程中,拳师们不断吸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才得以成就以巧取 胜的峨嵋武术。峨眉武术打法特点是,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小制大。峨 嵋武术套路特色是短小精悍,拳多腿少,步伐灵活多变,以防代攻;技击时后 发先制,闪展腾“转”、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蹬踢、吞吐沉浮。峨眉剑 法击法明快,撩挂划圆,翻如闪电,云穿转圈,上惊下取,剑法多变,刺如猛 虎,劈斩如山,抹截拦扫,虚实相间,以活为本,以快为上,以巧取胜。无论 是套路还是器械演练,皆可见其灵活巧妙之处。

(二)集“佛、道、儒”三教思想为一体内外兼修

众所周知,少林武术以佛家思想为修,武当武术主要吸收道家思想,然峨 嵋武术融儒、道、佛三教思想而修,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 虽少林、武当、峨嵋三大门派都讲究修炼,但峨嵋武术在此方面更胜一筹。少 林武术的特点是大开大合,抢先进攻,善于先发制人;武当武术则注重以静制 动、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然峨眉武术由僧、道共创,内气的修炼和形体的结 合缺一不可,似快而慢、似柔而刚、长短并用。峨嵋武术在道教文化千年积淀 和熏陶下,吸取了道家文化的精髓一修德筑道,讲究顺其自然,德善为先, 追求公正、自由、平等。

 

第十章

华拳

1943年11月13日,上海举办了一场比武大赛,年仅15岁的蔡龙云打败 了西洋拳击界名手马索洛夫。这是一场特殊的对擂,15岁的中国少年对抗经 验丰富的西方拳击冠军,这是中国武术首次按照西方规则与拳击比拼。令观众 意想不到的是,西方拳击手几次被击倒。从此,少年蔡龙云声名鹊起,他所习练的华拳遂引起众人的关注。那么,华拳到底是何种拳术?何以产生如此之大 的威力呢?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华拳的起源开始探究。

一、华拳的起源与发展

华拳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门派之一,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古代 哲学理论为拳法的理论基础,因此唤作“华拳”(蔡龙云语)。

它萌发于山东济宁。济宁早在1 500多年前便是游侠的汇集之地。据说, 原居于陕西华山附近的游侠蔡茂精技击、擅剑术,当年从长安来到济宁,想在 这高手如云的地方遇到知音。后蔡茂独创了一种新的剑术,自称“无剑之 剑”,即以剑法的精要灌输于拳法之间,造型舒展大方,刚中带柔。蔡茂的技 击之术虽已成“术”,却还没有成“套”。

宋宣和年间,当时在瓦舍的相扑艺人当中出现了一种“乔相扑” “打套 子”的运动,且已有谱成套,很多人都跟从学习,蔡家后人蔡刚、蔡泰也在 其中,并在闲暇时把自家祖传的技击术按照“乔相扑”“打套子”的规矩与方 法编造成套,最终创编了以精、气、神“三华贯一”为理论基础的别具一格 的拳法。为了缅怀自己的祖先来自华山及突显“三华贯一”的拳术理论,他 们把此拳法命名为“华拳”。从此,华拳的名称及拳法套路便流传开来。

明嘉靖年间,华拳传至华山蔡氏后裔的济宁人蔡挽之的时候,他总结了当 时流传在民间的武术套路编造的结构与方法,吸取了古代军事家、谋略家及其 他武术运动的精华与核心,以中国古代哲理与中医学精、气、神“三华贯一” 的理论作为华拳拳法的理论基础,写成了《华拳秘谱》,从此华拳成为一个既 有理论又有实践,系统完整又便于流传的拳种。

华拳传至明末清初的蔡公盛、丁玉山等人时,已发展到40多种。它的套 路运动内容更加丰富与完整,已有徒手与器械、初级与高级之分,具有代表性 的“十二路华拳”也已基本定型。相应地,出现了为练好套路而打好功底的 “基本功”。著名的华拳先师蔡公盛在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华拳练习原则。清末年间,武术大师蔡桂勤使华拳得以 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蔡桂勤(1877—1956),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便跟他祖父蔡公盛习武, 他家境贫困,祖父病故后举家迁至济宁城里南门外的皇经阁附近居住,这使蔡 桂勤有机会遇见以华拳名噪一时的“齐鲁大侠” 丁玉山,便拜其为师学艺三 年,进一步探求华拳的真谛,并留下了 “雪飞太白,志坚遇明师”的传奇故 事。蔡桂勤尽得丁玉山所传的华拳拳法精髓,成为晚清以来近代华拳的宗师。

1897年,20岁的蔡桂勤只身南游,在苏州锦源镖局当了镖师。1905年, 蔡桂勤离开苏州去了上海,与师兄李瑞云(济宁人)及胞弟蔡桂俭创西庆镖 局,担任总镖头。常走山西、陕西、宁夏一线,精湛的技击、擒拿、长枪、 剑、流星、弓箭等技艺使蔡桂勤享名一时。蔡桂勤在长期的绿林生涯中,进一 步丰富了华拳技法,他把实战技击的“欲发先收”的发力方法融合到华拳套 路的技法练习中,使华拳套路演练向实用化发展。后将拳术传于其子蔡龙云。 从此,华拳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

1906年,“鉴湖女侠”秋瑾慕名向他求教剑术。在交往过程中,蔡桂勤深 受秋瑾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对革命无比向往。先后经革命党人引荐与孙中山 先生相识,并在李宗仁部担任武术教官。

浏览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