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属象形拳。如今,它是 山东省的四大名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文圣拳)之一,也是首批被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 形成发展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 祖姓名”之说。可见,螳螂拳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螳螂拳的起源与发展
据传,螳螂拳是由明末清初王朗(山东栖霞人)所创。王朗家境殷实, 酷好武术,一心想报效国家,曾携万贯家财前往少林习艺。艺成后与韩通较 技,斗败后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忽然看见一只螳螂沿树而下,于是拿 着草拨弄它。随后看见螳螂两只前脚,一脚刀勾一脚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 活,特别有趣。于是,他便把螳螂带回寺院,每天观察它、模仿它,最终研究 出勾、搂、采等螳螂手法。后来,有一天他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把他挂在 树上的衣服拿走了。他便上前去追猿猴,追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接近它,王朗寻 思了很久后,他模仿猿猴的跑跳方法及跑跳时变换的角度,总结出一套猴之步 法,并结合之前的螳螂手法进行练习,最终创出螳螂拳。
可以说,王朗最初创编的螳螂拳只是雏形,并无流派之分和门派之别,但 是,螳螂拳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到清末民初之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 荣景象,进而也衍化出众多不同种类的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和六 合螳螂拳,成为流传至今的三大主要流派。除此之外,还有秘门螳螂拳、摔手 螳螂拳、光板螳螂拳等一些支派。
(一)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记载,李秉霄 是清朝乾隆年间莱阳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的后 人。相传李秉霄于乾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迷 不省人事。典狱把这一情况禀报官员,遂将这一危疾之人挪至监狱外救治。李 秉霄通医理,为其把脉后对其进行了及时救治,这一大盗康复后将生平所学传 授于李秉霄,而其艺正是王朗所创之螳螂拳。李秉霄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 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后将技艺传于赵珠。
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 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 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
《莱阳县志》卷三《武术》(1935年版)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 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 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 遁。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霄 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 趺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 动。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口]
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因其拳法出众、 拳力惊人而获得“梁铁锤”的雅号。
《海阳县志》(1987)载:“梁学香拳术功底深厚,有创新精神。学艺之 初,螳螂拳只有挪扑(崩补)、乱按(乱接)、分身八肘三个套路和单手动作, 至中后期,梁学香从各套路和单手动作中取其精华,创编成摘要,使螳螂拳进 一步发展提高。”
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 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进行融合,从此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 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对梅花螳螂拳进行技法创新,是使梅花 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其在烟台地区 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孙瑛、修坤善等人。 后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成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定了 理论基础。
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传人不计其数。梁学香的传人中姜
[1]此处梁梦香为梁学香。 化龙是成就最高者。《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 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猿。”姜化龙不仅技艺精湛,深得师父梁学香之真传,且 其所授徒弟遍布胶东半岛,还曾在张作霖的麾下授过拳脚。姜化龙与其弟子宋 子德关系甚笃,师徒二人精诚合作,共同研究螳螂拳的技术与拳理,对螳螂拳 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王朗
I
李秉霄
I
赵珠
I
梁学香
梁敬川 姜化龙 修坤善 郝宏 孙瑛
姜东洋 宋子德 于振江 崔罗亭 郝恒仪郝II坡郝恒禄 郝恒信
姜玉龙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赵石亭 宋杯亭 郝斌 曹德坤
王元乾 王元亮 郝维志 王聚胜曲滋君 危凤池
李飞林 刘新军
图7-1梅花螳螂拳部分传承谱系
浏览1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