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理三焦,即疏通或调理三焦。三焦,中医脏腑学说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 一般指横膈以上部位,主要包括心肺。主呼吸;中焦,一般指横膈以下至脐部位,主要包括脾、胃、肝、胆,主消化;下焦,一般指脐下部位,主要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主排 泄。故三焦概括了内脏的全部。
此势从动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枢干的伸展运动,但实际上是四肢、枢干和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故此势有调理三焦的作用。上举吸气时,胸膛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 经测试,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1〜3厘米。这便增大了呼吸深度,减少内脏对心肺的挤压,有 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使肺的机能得以充分发挥,大脑清醒,解除疲劳。另外,由于上举吸气,使横膈下降,由于抬起脚跟,自然使小腹内收,从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内脏得以充分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又向上松弛,此时腹压又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就改 善了腹腔和盆腔的血液循环。此势对腰背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段:左右开弓似射雕
【功法】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为“骑马势”两脚下蹬,臀部下坐,意如骑在马背上。
两手虚握于两髓之外侧,与髓相距约一拳许;随后,两手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与乳相距约一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右手变为“箭手”,手指捏呈扶箭势, 手臂向右侧伸出,顺势转头向右,视线通过右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箭已上弦,待机而发。 稍作停顿后,随即将两腿伸直,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于胸前,再向上划弧经左右两侧缓缓下落于两觎之外侧,顺势收回左腿,还原为自然站立。此为左势。随后,再将右脚向右侧横开一步,右手变为“弓手”,左手变为“箭手”。此为右势。如此,左右调换进行, 反复4〜8次。练完后,还原自然站立势。
【解说】
雕,为猛禽,即鹫。此功法最早是调理肝脏和肺脏的。原为“左肝右肺如射雕此势是导引法中常见的传统术式,动作重点是胸椎、颈椎和腰椎的左右拧转运动,主要动作在上焦、中焦和头颈部。由于胸、腰、颈椎的左右拧转,便可改善这些部位,尤其是胸 肋部和肩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肺脏和肝脏的功能,通过扩胸伸臂,使胸肋和肩部的骨骼肌肉也得到锻炼,有助于矫正由于不良姿势所造呈的疾病。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不要把此势视为一般性挽弓锻炼,要与锻炼肝脏和肺脏功能联系起来。因为此势是由“左肝右肺如射雕” 而来的。前述《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清明三月节坐功''与此同类,只是站与坐之不同而已。 因此,该式所列经络和治病亦可参。
第三段:调理脾胃须单举
【功法】
自然站立,两手掌心下按,相继将两手向前划弧,顺势翻转掌心向上,两手指尖相接于小腹之前;随后两手向内翻转,掌心向下,左手自左前方缓缓上举于头顶之左上方,掌心向上举托,同时将右手顺势划弧移于右鼓之外侧,手指分开,展向外方;右手与龌相距约两拳左右,手掌向下半按。稍停片刻后,再将左手自左外方划弧缓缓下落,右手顺势划弧与左手同时相接于小腹之前,仍如起势,此为左势。随后再将右手上举,左手下按,此为右势。如 此左右调换进行,反复练习4〜8次。
【解说】
此势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于两臂交替上举下按,上下对拔拉力, 使两侧内脏和肌肉受到协调性的牵引,特别是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 增强了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消化器官的疾病有防治作川。熟练后,可以呼吸相配合,上举吸气,下落呼气。此势亦见于《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其中提到此势可治脾、胃、结 痼、淤血等病。
第四段:五劳七伤往后瞧
【功法】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横开步,与肩同宽,两脚平均着力,两手自然下垂或叉腰。随后两手向外划弧,顺势翻转掌心向上,两手指尖相接于小腹之前;随即配合呼气,将两手掌心缓缓翻转向下,同时将头转向右后,眼看后方,顺势两手划弧移向两微之外侧。稍停片刻后, 再配合吸气将头转向正面,两手顺势转向原位即两手指尖相接于小腹之前,此为右势。随后仍按上法进行左势,如此练习4〜8次。
【解说】
此势主要是对“五劳''、“七伤”的防治。"五劳”、”七伤”见第二章“去虚劳导引此势主要是头颈运动。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不仅可以加强颈部肌肉的伸缩能力,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其功能,而且有助于补虚劳。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说:“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春风二月中坐功图”以“伸手回头,左右挽弓”治“胸臆肩背经络虚劳邪毒,”产种五月在坐功图以“正立仰身,两手上托,左右力举”治“腰肾蕴积虚劳”等。《诸病源侯论》列出治虚劳的导引法竟达15种之多。可以看出,此势歌诀“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实际意义。有研究者认为,在练习此势时,要精神愉快,乐自心田生,笑自心内起。只有这样配合动作,才能起到对五劳七伤的防治作用,因为七伤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等情志对内脏的伤害。
第五段:摇头摆尾去心火
【功法】自然站立,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下蹲为“骑马势”;上体正直,稍向前探,两目平视;两手按于膝盖稍上部位,两臂肘作外撑劲,“气息”自中丹田引向两脚心处,意守“涌泉穴随后,以腰为轴,头背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头 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作撑劲,目视右脚尖。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的方向,按上法进行。如此反复进行4〜8次。
【解说】
心火,即为虚火上炎,烦躁不安的病状。此功法有降伏“心火”的作用。
按原诀,此段主要是“祛心之疾”或“去心火”。《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膊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相反,心气不足,是心气之虚,则宜补之。此段“去心火”则是去心气过盛,当用泻 法。按导引理论,当以吐纳法配合,以口出气,鼻纳气者,名日泻(《遵生八笺・治万病坐 功法》)。因而有研究者将此段功法改为“马步站立,两手叉腰,缓缓呼气(口呼)后拧腰向左, 屈身下俯,将余气缓缓呼出。动作不停,头自左下方经体前至右下方;头像小勺舀水似的引颈前伸,自右侧慢慢将头抬起,同时配合吸气;拧腰向左,身体恢复马步桩,缓缓深长呼气。 同时全身放松,呼气末尾,两手同时做节律性的掐腰动作数次。同样,再从相反方向去做, 交替进行4〜8次。此段功法对腰颈韧带和肌肉等亦起一定的作用。
第六段:两手攀足固肾腰
【功法】
两足自然站立,左脚横开半步,与肩同宽。两手平掌下按,腰脊竖直,正头平视。随后, 两手后引,顺势再将两手按原线向前入自胸前划弧上起,掌心向上,下指向后,手掌作上托劲势。稍停后,两腿绷直,以腰为轴,顺势双手攀足。稍作停顿后,将身体克起,两手顺势 上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两手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两髓之外侧,顺势收回左脚仍为站立势,此为左势。随后,将右脚向小横开半步,按上法接练小势。如此,左右调换,反复4〜8次。
【解说】
此段为治腰疾或增强肾腰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侵入,使腰痛。本段功法主要运动腰部,运动腰部有助于增补肾气,清除淤滞。同时,肾又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脏器。运动腰部,增强了肾的功能,也有助于调节体液平衡,减少疾病。在练习 此段时,年老体弱者,俯身攀足的动作宜缓慢地进行,不宜过快过猛,头也不宜过低。
第七段:攒拳怒目增气力
【功法】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横开一步,身体下蹲为“骑马势”,两膝微扣,两脚下蹬,臀部下坐,意如骑在马上。随后,紧握两拳,由下向上提到两乳下际,拳眼向上,两拳相对,相距约两拳许,两臂环抱如半月状,两臂与胸壁相距约三拳许。两目作怒视状。随后,将左拳向左前 方击去,顺势将头稍向左转,两眼睁大,视线通过左拳怒视远方;右拳同时顺势拉后,使左臂与右臂形成一种“争力”。稍停片刻后,再将两拳同时收回到胸前。随后,松开紧握的两拳向上划弧经两侧缓缓下落于两航之外侧,同时收回左脚,还原为自然站立势,此为左势。随 后,再按上法作右势。如此,左右调换锻炼,反复10〜8次。
浏览1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