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思想渊源来自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及 阴阳五行观念,它的教理教义是中华本土文化中流行的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 特别是道家思想,对道教的影响是最为显著和重要的。道教以道家思想为依托, 改造老庄的“道”论为其宗教枢要,封老子为教主、庄子为尊神,奉《老子》和《庄 子》为道教经典、称《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以致道家与道教难舍难分、混淆不 清。其教理教义及神仙方术,均围绕“道生万物”、“天人一体”、“形神相依”等一 些基本的哲学问题而展开。詹石窗先生在《道教文化十五讲》中给道教哲学作了 以下定义」道教哲学是以先秦道家理论为基础、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自东汉 末开始成型并且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一种为修道成仙提供思想根据的宗教哲学。”《云笈七签》曰:“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 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道教所有的哲学思想都与成 仙方术有关,都是证明“仙可学致”的神学理论。所以说,道教哲学是一种修炼长 生之道的实践哲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秘色彩,但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 生思想与实践精神,却激励着人们去努力探索生命的奥秘,并在客观上推动了中 国哲学的深入发展。“道一玄一一”、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建构出道教养生修炼 理论的纲要道教所追求的是人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永享人间的幸福与欢乐;坚信‘我 命在我不在天”的信念,认为神仙世界不仅可望,而且可及;只要以修炼仙道方术 为路径,是能够实现飞升成仙、长生不死意愿的。而修炼仙道须“自然守道而行”,才能“得其所矣”。“道’是什么呢《太平 经守一明法》曰:“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 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太平经・安乐王 者法》又曰:“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 动类而生……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在道教经典中「道”是超经验、 超时空、先天地的存在,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力量老子将“道”看成是宇宙万物中最根本的东西,只有“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根。庄子说:“夫道”“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和道 教都把“道”当作是世界万物的本体。现代人体科学也从生理机制上揭示了人体内循环变易的许多生理现象,如 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机制、体液循环的生理机制以及局部微循环的生理机制等。 现代体育科学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训练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循环法。但无论是 人体科学还是体育科学,无论是自然循环还是人控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变易的产生,因为只有变易才能使事物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变易才符合事物 发展的客观要求。循环是形,变异是质。要想使变异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还必 须与前面论述的“天人合一”、“阴阳互动”的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并且在操作上与 实践经验相验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国传统武术的基本理论从《易道》中溯源,主要有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阴 阳互动的建构方式、循环变异的运行规律三个方面。而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在历 史的长河中又派生出许多新的理论,使我国传统武术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而这三个理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互相依托、互为化生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武术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 形成一个系统的、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理论。从中国传 统武术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武术的理论是存在的,并 在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Q只是由于武术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 明确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我们的先辈们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 炼,但在实践中都忠实地遵循了这些基本理论的指导。这就使前面我们论述的 一些基本理论,基本上成了人们在进行武术实践时约定俗成而遵循的基本理论。而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曾长期在湖北的鄂州、葛店一带修炼)在继承老子 “道’的本体论时,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接 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论说中受到启发,提炼出与“道”内涵相同的“玄"、一', 从而构成了“道一玄——"三位一体的本体论。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畅玄》中 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所谓祖”,是说“玄”是宇宙生成的 本源,所谓‘大宗'是说“玄”是万物存在的本体。“玄”具有至妙幽微、无形无象的 特征,其高可冠盖九霄,其旷可笼罩八隅;“玄”又是有无的统一体,所谓“因兆类 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玄”的功能为“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 类” o这些都说明“玄”和“道”的哲学内涵是相同的,两者名异而实同,都是宇宙 万物的总根源,都是神秘莫测的精神实体。又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日:“道 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日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 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雕气穷。老君日: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葛洪认为“一”是“道”的 化身,具有“道”的特点与功能,并且更具体。葛洪的本体论是为其仙学理论服务的,也是其仙学理论的哲学依据。他竭 力塑造“玄道”的永恒与万能,认为人若获得“玄道”,便“可与为永”,成为无所不 能的神仙。而通过具体的方术是,可以通“玄道”的。《抱朴子内篇•畅玄》曰: “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思 玄道”其实质就是通玄体道的具体方术,即存思体道法。也就是集中精神,内无 思虑,遗去外物,在纯粹的经验状态中体验“玄道”,从而也由此走向仙道。当然「思玄道”还必须与同“一”相系。因为“一”在老庄哲学中与“道”相系。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既指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 态,也指“道”产生万物的量变过程。因此体道必须抱“一”。《老子》有‘裁营魄抱 一,能无离乎拉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庄子・在宥》言:“我守其一,以处其 知,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葛洪对此心领神会,在其《抱朴子内篇- 地真谨:“《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 之浆'「还把守一分为‘守玄一”和“守真一”两个不同的层次,并说:“玄一之道, 亦要法也。无所不辞,与真一同功。吾< 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 守玄一复易于守真一。”无论是老子的抱一之抱,还是庄子和葛洪的守一之守,都 可看做是具体的修炼方术,是通过内视和存思来完成的。葛洪说:人如得“真一 之气”并守之,便可“通神”,能“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胭胭,挟毒之虫;鬼不敢 近,刃不敢中”。(《抱朴子内篇•地真》)道教哲学之所以成立并且与其他宗教哲学不同,是因为它不仅在一开始就 以先秦道家的理论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等思想体系,而且 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万物发生 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据,是道教从道家那里继承而来并加以发展的一种基本思想。 当然,道教并不是单纯进行道本原论的阐述,而是要建构一套为其修道成仙的宗 教实践服务的理论。在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就把人的生死也与“道”联系 在了一起,并明确表示:“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士与 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 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这从实质上 把“道”又推到了成为修炼成仙的伦理本体的根据上。当然,在道教中,“道”是成 仙方术的基准。道教的修仙方术众多,而实践方术的理论指导却是混沌之大道。因为一般通常的知觉活动是不能认识“道”、体悟“道”的,只有调心摄念,凝神静 气,弃绝一切知识活动,才能心与“道’合,体悟“大道”,以致飞升成仙。唐代道土 司马承祯认为“收心离境”、“不著一物”的修炼方法,可以进入物我俱忘的坐忘境 界。他在其《坐忘论》中说:“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 宙,与道冥一,万虑俱遗。”只有在坐忘的境界中,主体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对象, 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才可能直观大道,与道同在而长生不死了。
浏览1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