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研究太极拳发展的论著,多孤立于当时的历史、经济和政治条件之外, 就拳论拳,把太极拳的发展衍变视为少数太极拳家的事,因而,难以弄清太极 拳发展的全貌和流派形成的源和流、本质与特点,也就不能把握太极拳的历史 全貌及其发展规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太极拳的发展 沿革以及流派形成的经过,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正 确理解和继承太极拳,使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近年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 把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近百年的发展情况也基本符合这一时代划 分法。如果从杨禄禅先生开山教拳的年代算起,到现在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实 亦有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之分。在杨禄禅之前,太极拳仅于温县陈家沟、赵堡镇、王为垮等地民间流传, 鲜为人知。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中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经济是上自给 自足的封建经济。生活在这样社会条件下的武师,自然容易“敝帚自珍”,艺不 传外姓,致使不少拳技的继承和发展受到了阻碍。太极拳是这样,拳史较长的 心意拳也是如此。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广大领 土开始被割裂,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商品源源流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 济,从此,中国逐渐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 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各个阶层 都想利用武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广大劳动人民习武强身,作为外御强敌, 内反压迫的武器。清廷军旅率多邀请武师教授士兵武技,提高战斗技术。王公 贵胄纷纷延师府邸,或自学或督教子弟。富商显贵家居外出,则聘请镖客护卫。 时风所尚,文人墨客亦多雅好武技,用以健身养性,于是技击和健身成为清末 武术发展的大趋向;社会风尚促进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杨禄禅就是在这一历 史背景下,经同乡武汝清的引荐于咸丰初挟技入京,以其独特的拳艺、精湛的 技击,雄踞京都,威震江湖,人号“杨无敌”。禄禅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 处,是能掌握时代脉络,适应客观需要,将技击和健身熔为一炉,发挥了太极 拳祛病健身之功,老幼强弱皆可学习,从而扩大了学习对象。一时从者如流, 桃李盈门,王公贵胄亦多折节求教。

与此同时,杨禄禅的同乡武禹襄在太极拳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禹襄名河清,号涵斋,才兼文武,富有胆略,鉴于朝政腐败,宦海多艰,无意 士进,陷居侍母。先向禄禅问艺,得其大概,后听说“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 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凑巧,咸丰二年(1852) 禹襄长兄武澄清王子科会试中了进士,授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借去豫省兄 之便,绕道怀庆府赵堡镇拜访陈清平。时清平正为一件官司受到牵连。禹襄与 怀庆府知府素有通家之好,遂为清平说项,摆脱了这场冤枉官司,清平甚为感 激,知禹襄是为问艺而来,遂留禹襄居住月余,授以奥秘。禹襄到舞阳县后, 又从其兄澄清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更有发悟,遂穷毕生精力于太极拳艺 之研求。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家气血经络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 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结合实践心得,创编了融技击、健体、修身、养性为一 体的太极拳式;修订了太极拳名称,使之典雅形象,含义售永;规定了练拳身 法;总结了走架打手行功心得,写成了《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心解》、 《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首次提出了走架打手“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 宜舒”和“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武禹襄《打手要言》)、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以及“一身备五弓”的锻炼要求,使太极拳从以技 击和形体锻炼为主升华为练意(心脏和整个思维系统的功能)、练体(不仅是肌 肉、骨骼、韧带,还包括人体内的分子结构等)、养气(内气、元气),意、气、 体三者高度结合的高级拳术,使太极拳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并为从明代中叶 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法的技击方略提供了 明确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禹襄的传人李亦畲萧规曹随,继禹襄之学光而大 之,使太极拳有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太极拳的发展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禹襄的入门弟子除李亦畲、李启轩昆仲外,还有杨禄禅 的次子杨班侯。班侯艺成亦挟技北上,助父教养,充旗营教习,因其功力过人, 饮誉京华,颇负盛名。武、李为书香门第,后人多不教拳,亦畲的弟子郝和 (字为真)中年后开山授艺,因他功力深粹,精通吞吐之术,能手引壮士使之摇 曳不能自主,而仍粘随不脱;武、李所人著拳论简练精要,奥妙之处,非口授 身演不能穷其精华,惟为真独能传其窍要,于是一帜卓树,先声夺人,禹襄所 创拳式,乃风行于冀南,学太极拳者无不以入郝门为荣,与传艺于京都的杨式 太极拳南北相应,双峰并峙,成为清末民初的两大重要流派。

在杨、武两家及其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至此已成为既有理论指导, 又有实际教学内容(单练的拳式、十三刀、十三杆和对练的推手、粘杆等)以 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为太极拳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武术文存是太极拳在众多拳术中独能脱颖而出,如虹贯长空,很快成为全国最大拳种的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日甚。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反动政 府专横暴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维护 生存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的斗争。 在如火如荼、风起云涌的风暴中,不同阶级的人士再一次想到利用武术为其政 治斗争服务。爱国将领冯玉祥旧部张之江先生多年从军倡武,深感发展武术之 重要,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以第二集团军全权代表的名义大力宣传 “自卫卫国,自强强种”;并于192712月初创武术研究所(中央国术馆前 身),后来又建立了若干地方国术馆。南京国民政府也利用武术家热爱武术,急 于发展武术的心情大搞官办武术馆,将“国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以 达到利用武术为政治服务之目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和解放区则把武 术作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为增进人民体质而服务。于是,尚武之风,波 及全国,有良好基础的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 郝月如、李香远等名家相继南下传拳授徒。太极拳早期传播地温县陈家沟的陈 发科,赵堡镇的郑伯英、郑悟清等也相继到北京、西安等地教拳。杨禄禅的私 淑弟子武清李瑞东传太极于京东;郝和门下李圣端授拳技于冀南回民区。这些 名家及其传人为适应时代需要改编和发展了拳式、推手,创编或改编了剑术、 棍术、枪术和刀术。有的还著书立说,阐明太极拳理、以期发扬民族精神,使 国之瑰宝传之久远。于是,太极拳苑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妍斗奇,蔚为巨 观,形成杨、武、李、陈、吴、孙、和七大流派,周鼎夏彝,各放异彩的壮丽 局面。这是太极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标志着其自身的繁荣和发达。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