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社会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然而其“产业化” 那统一标准、规范行为的普遍性、绝对性、标准性、单一性、永恒性等等的追求,又 抹煞了操作主体特殊性、相对性、机动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的发挥。西方式 思维倾向于主客分立、单向线性的逻辑推演,可中国式考虑却突出了天人合一、全 息映照的非线性整体圆融,尽管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宗法义务的明显约束,但其 因应制宜、各师各法、扬长避短、灵活变通的操作方式,又带来真正的百花齐 放和百家争鸣,形成了事实上存在的丰富多样性。传统武术的“贪大求全”还 跟备而后战的有备无患和留有余地联系在一起,而“博大精深”则跟曲径通幽、随 机应变和精巧奇妙的个性发挥联系在一起,由此确实很难简单地归结为什么纯 粹的“封建保守”和“自我封闭”之产物。

保守封闭只是博大精深的社会约束而不是缘由根据,博大精深的基础存在 于客观可能的深入探究而不是 社会制度的外部约束之中。中国武术所谓的“尚智用巧”并非是依托形式主义的浮滑花俏,它是要以反求诸己那深厚 的功力较量为前提的。一般说来,任何技术都必须依托一定的实力,但用巧的技术运行路径却又总是沿着 某种省力而不是耗力的方向展开。在这里,依托体力的简单直接容易导向统一 规范,依托心力的迂回曲折却往往走向五花八门。虽然西方武技也有自己的机 巧和权谋,中国武功也讲实力和规矩,然而其依托和运用的重点和呈现出来的 特征其实还是有所不同的。再加上中国武术是在一个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社 会背景下成熟,其中“靠天吃饭”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进行动态调适的 生活方式,使得中国人缺乏工业社会、市场经济那固定“标准化”的规范、契约、标 准、边界等概念;还有与此相应的浑然整体而不是专业分工的思维方式;都让 中国武术呈现出某种所谓“博大精深”的无边界、无极限和无标准状态,它那“博 大精深”的运行方式,尽管有构成庞杂、边界不清和操作模糊、效率不高的弱点,但 这主要不是什么“神秘主义”和“宗法封闭”的产物,而首先是其生存环境和 价值方向全方位作用之结果。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首先是技术操作而不是艺术 表现和认知特点,其落脚点是招式动作生克制化的操作功能而不是“武不尽势” 的审美感受和“意在体悟”的认知倾向。这里的重要相关因素,至少有如下这 么几点:(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2)敌强我弱、孤立无援的前提 设定;(3)迂回曲折、尚智用巧的路径选择;(4)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技术 追求;(5)随机应变、因人而异的个性发挥;(6 )有备无患、备而后战的应对原则; (7)贪大求全、多多益善的文化心理;(8)整体统筹、着眼未来的系统思考;(9) 触类旁通、功能多样的操作替代;(10)曲径通幽、多样尝试的可能性探究等等。另 外,习武人群的庞杂多样也给武术本身注入多种元素,由此更强化了其博大精 深的外观。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随机就势的灵活应对和自由发挥,反对普遍性和确定性 那僵死固定的动作规范,突出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个体化的差异性,其理论倾向 倒是很大程度跟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颇为相似。从历史上说,尽管所有 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肢体应对的技击技术,然而只有在中国,这种技术才能发展 为一个庞大的操作体系。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操作体系首先是尚智用巧、曲 径通幽、扬长避短、个性发挥那“技术逻辑”的产物,而并不仅仅是什么宗法 封闭、社会限制和技术僵化 —一 “缺乏沟通”的结果(封闭和限制是不可能博大精深的)。这里有意思的是:西方武技是国家保护的贵族特 权,然而它依托权力并追求 简单直接,又使任何复杂的技术体系无法存在;中国武术则是长期被禁的不稳 定因素,但其阴柔奇巧的个性发挥和多种多样的可能探究,却可以违反统治者 意愿而得到流传。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通过中介的间接性方式,可以借助并超越 必然而探究可能。

就其身体技术本身而言,西方个体本位前提必须要有超出个体的社会规范 予以整合,但中国群体本位基础则要求并非普世的个性发挥给予补充。西方竞 技培训更多的是一种身体技能的外部规范,而中国技击训练更多的却是内部潜 能的自我修炼,由此西方技术一般是人人能做的规范操作,可中国技能却往往 是“神仙难为”的大师技巧。线性预设跟迂回路径对效用的评价标准确实是很 不一样的。在训练问题上,传统武术突出“内外兼修、养练结合”的节能善用,不 但注意调动全身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而且还要把身体能量的储备和发挥结合 起来,强调时机位势和借力打力,讲求能量的得失平衡和持久循环,追求可持 续的韧性生命(其要在于操作上的潜能挖掘与经验技巧的实际建构,而不仅是 意识上那“超验心”和“经验心”的心理调适);而在应用问题上,则强调虚 实变换、以柔克刚的“以巧破干斤”,并不执着于单个力的绝对值而着眼于多 种力相互作用所做出的“功”,操作上讲究以小制大和以弱对强那“势”的可 能性发挥。基于“天人合一” 一气流行的信念,中国人讲究内外一体的操作圆 融,不似西方人那样强调主客对立和宰制对象,由此其内部身体潜能自我发挥 又跟外部随机就势、借力打力实际上又是同一过程。所谓“顺人而不失己”,其 中随机就势、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与特立独行、反求诸己、自力更生、节 能减耗,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它对技艺的把握并不仅是对象化的技能 和技巧,而更多的是主体性的功夫和境界。由此凸显大化流行中人之“性”(社 会性的价值意义)与“命”(生命体的存活状态)的自然契合。

3.中国武术的尚智用巧具有明显的扬长避短、维权自保属性

“为生存而战”是所有生物的天性,如果没有超过一个合理的限度,就没 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正如狡兔三窟在于逃命自保,由此明显区别于虎狼的捕猎 杀戮一样。中国武术的总体特点,首在应对、自保而不是夸耀、侵犯。这是由 中国人农业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在这 里,技术应对的前提是对手和 437 环境、条件的瞬时变化,其 活动内涵则是根据这外部的 变化而相应地改变自身的状况,由此特别讲究感而后应、因敌成形的“重势不重招”,把可能性而不是必 然性摆在前面。有道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 里的基本观念,便是穷变易通、大化流行的“变易”。所谓“穷贝I」变、变则通、通 则久”,武术技术认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劣,由此十分突出阴阳相济、五 行生克之机理,着眼于应对各种力量关系的变化和利用。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应 对技术体系,其操作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同方向变化可能。于是 它一方面表现为顽强战斗的永不屈服,而不是一战定乾坤的愿赌服输;另一方 面则体现了长期作战的留有余地,而不是不顾后果的孤注一掷。

维权自保的操作可能在于“世事无绝对”。任何事物内部都有阴阳两大特 性的对立统一,外部则有五行归属的生克制化,此外还有穷变易通的时间轮回,因 而在不同的关系中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在肢体对抗中,单个的力 量确实是倾向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化,然而武术操作的“整劲”观念,却是建立 在不同力量相互作用和相互制衡的基础上,追求综合效应最佳化。世间并没有 完全无制衡的绝对东西,其运行中只要某一要素和某种关系发生些微变化,那 整个状态和形势也就会完全不同。于是中国的武术观念从来都不认同恃强凌弱 的弱肉强食,更不相信那些关起门来自我吹嘘的“老子天下第一”,而是坚持 以弱对强、以柔克刚的长期韧性战斗。战术速决跟战略持久则是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应该明白,中国武学的基本信条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还 有一山高”的“一物降一物” 河西”,十分强调随机就势、 师各法。有道是“祸福相依、 生变、变则可通、通又求久、永恒的。自我中心那一时一事的成败利害,无法作为永恒变迁那是非对错的衡 量标准。武学思维所关注的只是运行中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浏览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