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拳击也绝无母手变子手,绝无擒拿等横向动作,直来直去,回头动作 并不抓扯对手,只是收回拳头,准备下一次进攻。甚至西方拳击圆的动作,也 带有直的特征。如摆拳,虽有弧度,但实际上是两次发力,弧形上有一个棱角,因 此可以看作两条直线。西方武术从技术角度看也是一个尚直的武术。” “两点间 最近的距离是直线,拳愈直,攻击距离愈短,愈容易击中对手。直线距离相等,那 么影响攻击效果的因素便只有一个速度。甚至力量大小也仅与速度有关。尚直,重 速度、重力量,西方武术技术只好尽量从简,技术实际上也只是保证速度和力 量的技术。而圆弧比直线远了许多,不走直线,实际上已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 力量与速度。尚圆,重机会、重法巧,中国武术只好尽量完善,而尽量完善的 技术往往显得繁复无比。”


  1. 中国武术的下盘功夫,反映出一种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


欧洲骑士的决斗跟中国武人的打斗无论社会性质和表现形态都是很不一样 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环境条件下历史演化的产物,无论什么样的操作主体还 是技术体系,都有其自身的长短和优劣,问题在于这些优劣长短又都是对自身 环境而不是对他人看法而言的,而旦“寸有所长”和“尺有所短”,其发挥作 用同样也是相对的。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大千世界中,关键并不在于 什么绝对意义的长短优劣,而是在于因缘假合的扬长避短。中国武术的打法不 但有着自身的生理依据,而旦还有鲜明的技术逻辑和社会制约,由此很难套用 西方文化那形式主义的普世教条。农业民族自给自足养成的内倾人格,使中华 武术着眼于自我完善,而游牧和工商民族资源交换促成的外倾人格,则让西方 武技钟情于侵占扩张。

中国武术事实上落脚于弘扬人的个性,反对“误以他乡作故乡”的迷失自 我,主张“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从实际出发,借鉴而不是屈从别人的 规定,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 实、中间灵”的操作形态有 释,这就是模仿盘古开天地升、浊气同时下沉,天地判分,人类则在天地之间活动。就文化意象角度看,中 国武术的身体形态和动作特征实际上是模仿植物生长,“苗往上拔、根往下扎”,体 现了 “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而西方拳击的身体形态和动作特征实际上 则是模仿动物的捕猎,凶狠快猛、随时转移,体现“离土超越”的游牧以及工 商民族的心态。前面文章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情况跟中国的舞蹈和建筑其实也 是完全一致的。中国武术不但在招式动作上体现“恋土归根”的心态,而且在 套路编排上也要打回到原处,表示“叶落归根、故土难离”。这里或者还可以 再引申一下,中国武术所效法的“植物生存方式”其理化内涵是“固碳释氧”,可 西方武技所师从的“动物生存方式”理化内涵却是“耗氧排碳”,尽管就终极 意义说二者或许确实无所谓什么好坏优劣,但就当前人类面临生态环境而言二 者的意义却又完全不同。

(二)路径选择:尚智用巧

从操作方式路径选择看:西方拳击惯于恃力逞强,线性思维瓦解复杂体系; 可中国武术却偏好尚智用巧,曲径通幽导致博大精深。

1 .作为一种应对技术,中国武术具有尚智用巧的迂回特征

中国传统武功更多地属于圆转曲折“机巧型”,而并不属于简单直接“实 力型”,这是其“以弱对强”的前提假设决定的。《太极拳论》指出:“有力 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技术需要解决 的问题,内涵为超越本能那“耄耋能御众之形”,亦即弱者的防身自保问题。人 优于动物关键在于“能假于物”,可以借助工具和技术的间接性作用而找到新 的可能。五干年中华民族崇尚“为客不为主”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操作上 特别讲究随机就势、避实就虚、引进落空、扬长避短、借力打力和以静待动、以 小制大、以守为攻、后发先至,处处避免自我中心、恃力逞强、随意妄动、抢 先进攻和硬碰硬撞、实力抗衡;这一切都属于尚智而非崇力。与此相联系的一 个武学观念,就是“兵者诡道、以曲求直”的“迂回”原则。作为一种后天形 成的技术方式,其实际内涵恰好就是崇尚谋略、借助技术的间接性作用,讲究“物 物而不物于物”,而并不是 肢体蛮力直接对抗的本能体现。这是一条在紧急避险和不 能选择敌人的技击领域中展开的“尚智用巧”技术路线,由 此让中国传统武术操作上迂回曲折,并多有阴招、暗器以至毒药等,走上一条“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 就是好猫”的“超限战”思路。

有道是“上兵伐谋、兵以诈立”,中国武术的“术”字,不仅表明它具有 一个完备的技术体系,而旦还充满了权谋术数的诡诈特征。早在战国时期《庄 子•人间世》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 则多奇巧。”这里说的其实并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什么“力量运用之阴阳变化”,而 是应对冲突时出其不意的阴险狡诈。陈鼓应先生曾将这段话今译为:“那些以 技巧角力的人,开始时明来明去,到最后往往使出阴谋,太过分的时候就诡计 百出了。”曹础基先生在注释这段话时也说:“凭借智巧角力争胜”,“开始用公 开的办法,但往往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太甚,太过。奇巧,异乎寻常 的机巧,此指阴谋诡计。”由此中国武术跟中国兵法一样,都是讲究示形造势、声 东击西、扬长避短、避实击虚、舍己从人、借力打力的。

从文化上说,西方人讲普泛的“知”而中国人讲独特的“智”,印度人重 自我的“定”而中国人重应对的“慧”。中国人的智慧并不是逻辑推演或宿命 安排,而是现世当下的随机应对,由此跟自身状况密切相关。中国成熟武术技 击出发点是应对方式上的弱者战略,强调的是综合技巧的博弈而不是单纯力量 的对抗;讲究功夫、劲路、态势、时机的全面综合利用(这是中国哲学对开放 环境下多个方面相互作用的人我关系模糊把握,强调有机整体的基本状态、关 系和功能),而不突出力量、速度、时间、距离的分别比较衡量(这可以通过 一定的条件约束,类似物理实验那样对自我某个方面状态进行“科学化”的精 确量度,表现其构成要素的作用)。其要并不在好勇斗狠、恃力逞强的“抢先 进攻、出手见红、竞争当仁不让”,而在于内外兼修、用智使巧的“先让一步、有 理有利有节、牵动四两拨千斤”。当然,任何技巧都要以一定力量为依托(所 以武术特别讲究受主体意识主导和控制那“身心合一”的“内劲”),而力量 也要通过技巧来发挥(由此也被称之为体现个性突出的“武艺”),但是操作 上强调和突出哪个方面却仍然是不容混淆的。

尚智用巧是中国武术的操作偏好和路径选择,由此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气肉强食“必然性”规定,开拓出一个以弱对强、以柔克刚的“可能性”空间。于是,中 国技击思路在于讲究技巧的丰富完备,并在依托个体本能基础上追求精巧奇妙 的技术发挥;而西方武技却追求实力抗衡的简便快捷,并在规范技术基础上更 多的发挥个体本能。以中国人的观点看,西方武技进攻凌厉,但过于简单粗糙 以至凶残暴戾;但以西方人的观点看,中国技击花样繁多,但流于虚夸浮滑以 至阴险狡诈。二者方法途径尽管不同,但追求目标其实相当一致。在存亡继绝 的紧要关头,人们首先考虑的恐怕并不是什么“费厄泼赖”的竞技精神,而是“你 死我活”的生命拼搏。不过这种拼搏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显然是不同的。

2.中国武术的尚智用巧,必然导致博大精深的操作体系

有人觉得,中国武术的贪大求全和博大精深不外是由于封建宗法的“狭隘、保 守、封闭、自足”,是缺乏社会分工和全面交换的产物,如果扩大相互的交流 和借鉴,那任何技术都会在相互作用下统一和规范起来,但这看法恐怕有点片 面。笔者并不否认我们的文化在总体上确实受到农业社会封建宗法的严重影响 和约束,其“神仙一把抓、万事不求人”的自足型运作确实严重妨碍了社会分 工和社会交换的发展,然而其操作上的有感而应、因敌成形、随机就势、舍己 从人和精神上的百家争鸣、精益求精、厚德载物、兼容并包,却也很难说成是 什么封闭、保守。

浏览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