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太极拳,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拳术,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欢迎。 在此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太极拳的科研项目和教学质量,在国内普及推广的同 时,积极推向世界,成为国际体育中的正式竞赛项目,让中华武学宝库中的这 颗灿烂明珠在国际武坛上大放异彩,用以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已成为 有关部门和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关心问题。今应《武林》编辑部之邀,参 与盛会,得瞻时贤丰采,拜聆名家高论,虽值初冬,犹处春风之中,花雨缤纷,赏心悦目,故不揣浅陋,就太极拳发展问题,试做探讨,以求指正。
一、近年太极*发展概况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只有了解过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近百年太极拳的发展经历,才能热爱今天,展 望未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使古老的太极拳术再绽新花,为社会主义四化 建设服务。从清代咸丰年间,永年杨禄禅先生到北京传艺开始,迄今将有一百四十个 春秋。在这漫长岁月里,太极拳的发展大体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奠基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乘机侵入,外国商品源源涌来,中国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遭到破坏,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此时, 清廷日益腐败,政教散失,外侮日急,内患丛生。面对这些风云变化,广大爱 国人士亟思改革弊政,图强救国。他们哀叹:“如今国贫民弱,倘不思尚武自 强,以求强国强种,则华夏危殆甚矣!”于是各个阶层都想利用武术为自己的政 治目的服务。一代宗师杨禄禅先生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同乡武汝 清的介绍挟技入京,以其独特的拳艺,精湛的技击技巧,雄踞京师,威震江湖, 人号“杨无敌”。杨禄禅先生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处,是他能够掌握时代脉 搏,适应客观需求,将技击和健身熔为一炉,把拳式改为不疾不徐,不猛不硬, 轻灵圆活,刚柔相济,通过走架,可获畅通气血,灵活关节,坚实内脏,充盈 精神之显效。习者既能强身健体,又可自卫御敌,老幼强弱,均可练习,从而 扩大了学习对象,一时从者如流,桃李盈门。其子班侯、健侯相继执教,太极 拳遂风靡于京师。同时,禄禅的同乡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理论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 儒家学说为指导,参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兵家奇正虚实之理,医家经络 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陈清平所授蓄发提放之技,结合实践心得, 创编了融技击、健体、修身(品德)、养性(陶冶情操)为一体的新型拳式,制 定了练功身法,修订了拳式名称,总结了走架打手行功心得,写出了《打手要 言》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从以技击和以形体锻炼为主升华为练意、练体、养 气三者高度相结合的高级拳术,使太极拳成为一门身心并练,性命双修的养生 术、健身术、医治疗术、技击术和表演术,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武术 学派;同时,也为从明代中叶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家拳术 的技击方略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他的传人李亦畲先生继禹襄之学光而 大之,使太极拳有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亦畲的弟子郝和(为真先生) 广传武、李之术,禹襄先生所创拳势乃风行于河朔。在杨、武两家及其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始成为既有理论,又有教学 内容和符合时代需求的教授方法,为太极拳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辛亥革命之后,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日益加剧,广大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坚决 斗争,不同阶层的人士再一次利用武术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爱国将领张之江先 生在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大力宣传“强种救国”,“御侮图存”,发扬尚 武精神,达到强种救国之目的,于1927年12月创办了武术研究所。南京国民 党政府利用武术家极想发展武术的心理,大办官办武术馆,将武术列为训练军 队的主要术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和解放区则把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体 育运动,予以提倡发展。于是尚武之风蓬勃一时,太极拳术趁机得到了空前发 展。河北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郝月如、李香远等名家相继应邀南下,于 宁、沪、杭、穗等地授艺;河南温县陈发科、郑伯英、郑悟清诸先生也先后外 出教拳;杨禄禅先生的私淑弟子武清李瑞东先生创李氏太极于京东;郝门高足 李圣端先生传拳于回族。这些名家适应客观需要,发展了推手内容,创编(或 改编)了刀、枪、剑、棍练习套路,积累了教学方法;有识之士,还竞相著书 立说,阐杨太极哲理,以期发展民族精神,使国之瑰宝,传之久远。太极拳苑 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周鼎夏彝,竞放异彩的壮丽局面。
第三阶段——普及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继承下来, 寓健身、技击、表演为一体的太极拳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并赋以时代意 义,把开展太极拳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普 及太极拳,国家体委编制了简化太极拳,出版了杨、武、陈、吴、孙五式太极 拳和有关专著、挂图、画册、翻印了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太极拳论著,报 纸和中外文刊物纷纷发表介绍和研究文章;体育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开设了太 极拳课程。太极拳运动员参加了自1953年以来的历届全国武术运动会;有的城 市还举办过太极拳专场表演。在医疗方面,北京医学院把太极拳锻炼用于临床, 取得了明显成绩,1956年全国武术评奖大会曾对优秀运动员进行了生理测验, 取得了太极健身的科学数据。在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下,各地太极拳社、辅导站(组)如雨后 春笋般地相继兴起,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从儿童到老年越来越多 的人士参加了太极拳锻炼。太极拳已成为广大人民用来锻炼身心,陶冶性情的 最好手段。参加人数之多,流行地区之广,恐怕是任何体育项目都难望其项背 的。遗憾的是,在“左”的思想干扰下,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研究、继承,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特技濒于失传。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有些老武术 家受到了批判,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太极拳也和 其他武术同样遭受摧残,老武术家受到迫害,有的含恨谢世,造成了太极拳苑 一片萧条的不良景气。通过太极拳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展 的。上述三个阶段,都有其强烈的时代感。当时的太极拳家由于能够适应客观 需求,改进教学,才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太极拳活动才得以遍及全国。必须有一批杰出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精湛武技,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 太极拳家作为中坚力量,如果没有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郝为真、 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陈科、郝月如、陈微明诸名家的辛勤耕耘,太极 拳苑就不会有今天这一云蒸霞蔚,焕发丽彩的大好景象。必须有优秀的传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拳术技艺是在名师身上,太 极拳就是依靠众多名家的传授才得风靡大众。他们如果没有传人,拳艺技巧就 会随着老武术家的谢世而消亡。光有开拓者,没有继承者,太极拳的发展就会 中断。有无优秀继承者,是太极拳能否绵延不绝的关键。必须拥有广大的群众,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关怀支持,太极拳就成为无水 之鱼,何来发展?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太极拳,以上四点,我认为是应当予以重视的。
二、太极拳今后■开展刍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发展武术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太极拳也 得到了复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得到了迅速恢复,大中城市相继成立了各式 太极拳研究会。1986年国家体委委托《武林》杂志社牵头组建全国性的太极拳 研究会,为太极拳今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982年以来《武林》、《武术健 身》、《中华武术》等专业性的刊物相继问世,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研究阵 地。1986年冬,《武林》编辑部和成都航空公司联合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 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这些活动,无疑会加强太极拳队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 群策群力,把开展太极拳的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但是,当前太极拳工作的开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练习和研究拳术的多, 练习和研究器械的少;中老年练习者多,青少年练习者少;城市练的人多,农 村练的人少;研究健身机理者多,探索技击奥秘者少。教拳大都处于原始状态, 尚无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少优秀的太极拳运动员不参加推 手比赛;参加推手竞技的运动员,有的还不会走架,诸如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为开展太极拳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关键吴丈祐武术文存• ~是有关部门和太极拳组织与太极拳家如何顺应客观形势,立足国内,放眼世界, 尽快地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多层次地开展太极拳锻炼活动,是太极拳进入 第四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怎样来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太极拳队伍。历 史经验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杨班侯、郝为真、杨澄 甫、吴鉴泉、陈发科等太极拳名家,就不会有太极拳的今天。今后太极拳能否 继续发展提高,关键要看是否后继有人。只有拥有一批通拳理,精技艺的太极 拳家做中坚力量,我们才能永执太极拳的牛耳,太极拳才能继续发展;不然, 再过几年太极拳的优势就可能不在我国了。为此,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抓好三支力量:一支是中青年太极拳优秀运动员。 要着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技击水平。组织他们多参 加对抗性竞赛,提高技术实践能力。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武德高尚,拳艺超伦的 武术家,作为现阶段提高太极拳的中坚力量。另一支力量是青少年继承者。太极拳是一门内容繁杂,拳理精深的高级武 术学派,没有较长的培训时间,学者是难以掌握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接受能 力强,而且来日方长。如果能在青少年中培养出一支后备力量,在今后几十年 内,太极拳就不愁后继无人了。
更为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当前还健在的太极拳名家及其优秀传人。这是其他 国家都不具备的一笔巨大财富。这些老武术家,有的实际经验丰富,技术全面; 有的造诣较高,了解各家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和传统技法锻炼要求。应当充分发 挥他们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外国人都想尽办法不远万里来我国投师访友,或延 请名家去国外传艺。我们千万不要“见宝不宝”,丧失良材,坐失良机。各地应 当因人制宜地举办太极拳学习班、培训班,延请名家传授技艺,这是在较短时 间内就能培养出一批太极好手的有效措施。1986年天津市在李瑞环市长亲自指 导下,聘请京剧名师到天津青年京剧团搞百日集训,收获很大,就是范例。其次,要争取更多的群众,他们是开展太极拳活动的支持者。当前处于改 革时期,各种竞争体制已进入各个领域。过去多数人打太极拳是为了锻炼身体, 可是,气功的普及近几年已经超过了太极拳;有些教太极拳的也改教气功了。 此外,老年迪斯科热也在方兴未艾。如果太极拳家再不奋发图强,锐意改革, 还继续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以强身保健来号召的地步,仍以简化太极拳,或 加点音乐伴奏之类的东西来应付门面,显然已不能满足80年代群众的需要了。 为了满足各个阶层人们的需要,应当扩大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予以创 新,丰富内容,提高质量;要尽快恢复太极拳既可健身,又能自卫、表演、陶 冶情操的固有风貌、把太极拳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方面,深挖其丰富的内涵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挥多方面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人士来学习和研究太极拳。如此,才能使太极拳永葆青春。为了促进群众性的太极拳各项活动健康发展,各地体委应举办各种类型的 群众性的太极拳比赛,把群众的尚武精神,热爱太极拳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 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不光满足练习拳术,还醉心于推手和器械技巧的研求。这 样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也提高了太极拳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为 太极拳专业队伍输送后备力量。第三,有关部门应改进太极拳的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太极拳既不同于篮 球、排球,也不同于柔道、摔跤和体操,它是一门内容丰富、拳艺精深的武术 学派,不是简单的挥拳舞刀,因此,不能简单地袭用其他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 更不应把提高太极拳的质量,只寄托在表演场上。比赛规则应贯彻“百花齐放” 的体育方针,以利于发展流派,创新流派,而不是置太极拳流派纷呈的现实于 不顾。要以拳理、走架、推手、散手、粘枪(杆)为主,订出等级标准,考核 要求,晋级标准和相应的职称。消除当前有的运动员只能表演不参加推手竞赛, 有的参加推手比赛运动员还不会走架的不合理现象。必须继承、发扬体用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同时,应当提高裁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水平。试想,如果没有高 尚道德品质和精通太极拳历史沿革、拳理技艺、流派特色诸方面知识的裁判人 员,是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评判的。第四,不少国外人士把中华武术视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国内有识之士也认 识到武术是一门武学,而太极拳则是其中一颗灿烂明珠,它包括着哲学、美学、 军事学、养生学以及中医学等等学科。这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日本太 极拳联盟把“团结、普及、自卫”当作联盟的宗旨;制订“说话和气,学无止 境,克己善思,自他共荣,团结一致”等“十训”,作为盟员守则。阿尔及利亚 的青年还把中国式的对襟扣褂子,当作时髦服装。我们岂可妄自菲薄,只把太 极拳当作舞蹈式的体操向国外推广。有关部门应当集中社会各界力量,运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的研究,广泛地探讨,制订出太极拳手应当 具有的道德文明;教练员、裁判员、学员、运动员守则;竞赛礼节,以及统一 的练功服、表演服、级别标志等。第五,要利用影视、报刊实事求是地做好宣传工作。要重视武德教育,发 扬“德为艺先,武以德显”的优良传统,树立新时代的武德典范,提倡尊师重 道,见义勇为,挤危扶困等正义行为;表扬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太极拳 家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武术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的建树多做贡献。时代是美好的,我们应当在了解过去经历,总结过去得失的基础上,立足 国内,放眼世界,以提高太极拳教学质量,开展多层次的研究和竞赛为重点, 为迎接太极拳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多作贡献,作好贡献,让古老的太极拳再 绽新花,光照世界,为国争光。
浏览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