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内丹功的流行奠定了基础。北宋道土陈技的《无极图》、张 伯端的《悟真篇》、元代道士陈致虚的《金丹大要》、丘处机的《大丹直指》、尹真人的《性命圭旨》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内丹功著作。这些著作对内丹功的推广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当时很多文人墨客都好行此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最为 突出。在现存的《苏沈良方》中就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方术。苏轼在该书中说:“其法百数, 择其简易可行者,闲或为之,辄有奇验。”
5.儒家引入佛、道,理学家静坐养生
到宋代,儒家一反常态,转而引佛、道入儒,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学。所谓理学,是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的哲学流派。他们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提 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研究学问就是“即物而穷理为了穷究此“理”,他们提出了“去 人欲,存天理”的总原则,而静坐则被视为实现这种总原则的有效的途径之一。尽管“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原则本身与人们养生目的是相悖的,但静坐方式中吸取了佛教的“坐禅”和道教的“坐忘”因素,因而具有积极的养生意义。所谓“坐禅”是指坐而修禅。“坐”为盘腿而坐,“禅” 为“禅那”(dhyana),即“思维”、“静虑”的略称,为佛教僧人的修炼法。“坐忘”,指心法相印, 物我两忘的境界,原出自《庄子・大宗师》,唐代道土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就是讲这种坐忘修炼法的。这种修炼法认为,修炼忘形,养和心灵,长生久视的关键在于静定功夫。这 些都为理学家吸收,他们的代表人物为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颖、程颐和朱熹,朱熹是集理学的大成者,他们都主张并实行静坐修炼法。对静坐养生谈得最多的要算朱熹,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的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得力。”并说:“病中不宜多虑,凡百可且一切放下,专以存心养气为务,但跳趺静坐,口视鼻端,注心脐腹之中,久自温暖,即渐见功效矣”(《朱文公 文集》)可以看出,朱熹的静坐养生是熔佛、道、儒于一炉的产物。不过由此亦可看出,我 国养生文化,特别是修炼法到此时已不限于那些专以修炼为务的道教徒或佛教徒,而为更多的文化人所接受,这正是我国养生文化日趋完善的表现。
我国养生文化自宋代起直到明、清,由于它方和民间都重视对其载体——医药和养生典籍的汇集、编辑、出版,不仅得以在国内广为传播,而且流向国外。在国内的传播具体表现在医家和文化人对养生术的钻研和尝试。到了明代这种传播进一步扩大,出版了一批养生文 献专集。其中最为特出的是对《道藏》的几度重编和出版,其中收集医药和养生书籍各有数10种。与此同时,明、清时代的一些养生学者和医学家在养生理论和方法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版了不少专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张景岳在《类经・摄生》中汇集了《黄帝内经》 的论述,并加以阐发。他在《治形论》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无身,吾何患”的消极人生观,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体与生命的内在关系,指出形是神和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进而提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张景岳养生理论的独创性是他对“形”的理解,他认为“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由此提出,广故凡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 必以精血为先”的观点。
在养生专著上,明、清两代的养生家作了大量的分类和通俗化,这也有利传播。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和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就是其代表。《遵生八笺》以“大养生”的 观点为指导,举凡精神道德修养、导引健身、饮食烹调、文物赏鉴、花卉园艺,全部纳入养生范畴,内容丰富多彩,雅俗共赏。《老老恒言》被认为“实不愧为一奇书工此书只讲实用, 少有议论,只谈实际、合理,不谈神仙、丹药,较之一般养生著作似要高出一筹。其他传播养生文化的著作尚有多种,明代的如冷谦的《修龄要旨》、沈仕的《摄生要录》、万全的《养 生四要》、陈继儒的《养生肤语》等;清代的如尤乘的《寿世青编》、徐文弼的《寿世传真》 以及李白云的《长生不老秘诀》等。这些养生书籍都从综合调理方面作了选编,也不限道家, 儒、道、佛都有。因此,这些竹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值得提及的是自宋代以来,我国的养生典籍传至国外的日益见多,其中最突出的有日本丹波康赖所撰的《医心方》中收集隋唐以前医药养生方术共达180余种,该/共30卷,第26 卷至第30卷均述养生之道,该书编呈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即公元982年。朝鲜许浚撰编的《东 医宝鉴》,呈书于明代嘉靖年间,亦辑有大量的我国养生方术。《遵生八笺》中的一些养生方法于1895年由美国人德贞译呈英文发行于欧美,受到欧美养生者的欢迎。
总起来说,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养生追求和养生实践的结晶的体现。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养生之道的掌握,“尽终其天年”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现实。
二、传统养生方法
人是一种文化了的动物,但文化程度有浅有深。耳濡目染的人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的结果,但由于这种生活文化有高低、文野之分,其结果也就有高低、文野之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人的养生文化也是这样。因此,人要获得养生文化,即《黄帝内经》所 说的成为“知道者”——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就必须学习养生文化,提高养生文化的修养水平。 如何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养生家已做出了榜样,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养生文化遗产,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中华养生文化之所需,也是提高个人养生文化修养水平的重要方面。这里试就传统养生方法作些介绍和说明,以供学习者参考。
(一)保养乐生的情志
在我国悠久而丰富的养生文化遗产中,最为珍贵的是乐。生思想。在《老子》中有“谷神不死”之说,河上公注:“谷,养也,能养神不死。”对不死的追求,就是乐生的表现。张景岳说:“吾所以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子华子提出“全生为上”,“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并认为“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吕氏春秋,贵 生》)这种追求不死的乐生思想,成为历代养生家对养生问题不懈钻研的动力,从而形成了世界瞩目的独特的中华养生文化。而在这当中,由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道教思想又起了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作用。所以英国著名学者、我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道教思想从一 开始就有长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其中包括生命科学。
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对人的生命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情志、即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黄帝内经》反复论述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内脏器官所造呈的损伤,认为“怒伤肝”,“喜 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至危及生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占代养生家相应地提出了许多保养乐生情志的养生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为以下几种:
1.精神内守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人能在思想上保持安闲清静,心无杂念,体内正气就能和顺畅行,精神就能安守于内而不外 驰,疾病也就无法来侵袭了。这里的“精神内守”实际上就是保养精、气、神。古代养生家认 为,只有精气神安守于内而不外驰,才能够促使体内阴阳平衡;精气神若不能安守于内,受到干扰,就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阴阳失衡,即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则表明人体已处于病态。如何才能“精神内守”?古人认为,要靠“心”来调摄,“心主神明”。通过心理调摄, 排除干扰,使自身的精神、心理处于能动的积极状态,对各种内外刺激能做出积极的心理应对,以保持心理平衡。当然,这也不是人人都能立刻做到的,只有进行一定的修炼才能做到。 道家的“守一”,佛家的“禅定”,理学家的“主敬,“静坐”均为这方面的修炼法。
浏览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