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家养生思想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道家被《汉书・艺文志》列为第二位。老了、庄子为其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处世和养生方面的着眼点是不同的。儒家学派着眼于“人世”,他们的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相反,他们的着眼点为“出世”,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飞《汉艺文志》),“全生避害”,养生长寿成为道家追求的目标。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养生理论家和养生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是“修道而养寿”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传世的《老子》这本道家经典中,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既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老子的“清净无为”、“致 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一书经西汉河上公的注释,被后世道家和道教养生家奉为养生修炼的经典,后世的“摄生,“嘘吹,"握固”、"长生久视”等养生术语都出自这木书。

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中期的道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对老子学说虽不像儒家的孟子对孔子学说,有师承关系,但他的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 是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在养生上强调自然养生。他一方面 强调养生无为自得,如借广呈子的话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飞《庄子•在宥》)。另一方面提倡养生要听任自然,他的名著《养生主》就是阐述这种养生思想的, 如所举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和泽雉(野鸭)“不期畜于樊中(指笼子)”都是表明自然养生的必要。

从这种自然养生思想出发,他不赞呈刻意养生,他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 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这里既包括对儒家的以仁义修身的否定,也包括对神仙家导引养生的否定。据今人的探讨,庄子在养生方法上也有 不少独创,如“心斋”、“坐忘”二法就见于他的著作,为静功修炼开辟了门径。

3.神仙家的养生术

神仙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的一家。《汉书・艺文志》说:“神仙家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上面提到的导引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就是指这一学派。到了汉代,这一学派与所谓黄老思潮融合,而成为导引 养生的积极推行者。他们不像老、庄,倡导养生听任自然,无为自得,而是以方术见长,刻意方术长寿。史学家马端临把这一派称为炼养派,许多养生方术都是由他们传授的。见于先秦文献的神仙养生方术主要有:呼吸修炼、形体修炼、食物修炼和房中修炼。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中又出现一种兼容并包的杂家,其代表作品就是《吕氏春秋》,从此书中可以看出,在养生方面已趋呈熟,其表现是此书中《木生》、《贵生》、《情欲》、《尽数》等篇对养生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理论阐述。例如《尽数》篇提出:人的年寿得长,“长 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就是尽数。按照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这种“毕数”的观点是科学的,人的寿命应该活得更长。之所以不能活得更长,也就是《尽数》中所指 出的,是由于不善养生而害生所致。由此进一步提出:“毕数之务,在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害生矣。”最后指出:“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养生之本是什么?作者认为,这个本就是“精气”,人的精气是人的生命力的基础,人应当保养精气。如何保养精气?作者的观点与孔、孟、 老、庄都不同,提出一个非常精辟的见解,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于是生病。而要使精气畅流,就要运动身体(形),只有坚持运动身体,才能精流郁解,病不得生。这种运动祛病健身的观点,对后世的各种运动都起着支撑的作用。

此外,在《贵生》和《本生》中还指出,养生要对物质的欲望有所节制。作者指出,耳口鼻等感官都是服务于生命的整体的,“不得擅行,必有所制,人的生活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就是说,物是保养人的生命之所需而不是供人享受的。因而绝不可放纵物欲,以损害身体健康作为享受的代价。骄奢淫逸的生活不仅是道德的堕落,也是健康的大敌。作者指“出则以车(马拉的车子),入则以辇(读“捻、 古时人拉的车子),务以自佚,命之日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口烂肠之食;靡 曼皓齿,郑卫之音(指女色),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此语成为后世节欲的格言,这在汉代枚乘《七发》中可以看到。总之,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的探索,为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后世养生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开阔了视野。

(二)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总的趋势是随着中华文化的节拍跳动的,其中道家和道教的修炼学说的发展变化又是其主旋律。因为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虽然三教九流都在其中各 领风骚,然而始终以“长生久视”作为修炼养生的追求目标的只有道家和道教。道家和道教的 “加世”思想,既不同于儒家的“人世”,着眼于修齐治平,又不同于后来的佛家的“来世”,着眼于死后荣登彼岸。因而道家和道教的修炼养生思想与方法始终左右着中华养生文化的发展。

1.黄老学说影响下的养生文化大发展

先秦时期产生的道家和神仙家,到了西汉初期合而为一,史称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最先是在战国末年的齐国稷下学派出现的,稷下学派的道家学者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鉴于秦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一些当政者,如曹参、陈平等, 接受黄老之术,“扫除苛政,与民生息”,到了文、景时代,文帝、景帝和窦太后、淮南王刘安等都好黄老之术,从而形成黄老之学——新道家,即黄老道家。黄老道家已不是先秦的只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依据的道家,而是杂糅各家方术的新道家。新道家的学术思想与神仙方 术结合,而称“老子之道,为可度世”(王充:《论衡・道虚》)。

西汉初年在黄老学说的影响下,养生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种繁荣的表现首先是“奇方异术,莫不争广。被称为以“总统百家”的道家自居的《淮南子》,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而且发展了养生方术。在先秦文献中只见到“吹响呼吸,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这些导引术式,而到西汉初期,不仅有《淮南子•精神训》所说的熊经、鸟伸、凫浴、 猿跃、鹏视、虎顾,而且在新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和张家山《引书》中所述的导引术式已有60余种之多,并且还强调要把导引术式的运用与日常生活卫生结合起来。东汉班固根据西汉刘向父子所撰的《七略》而撰编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收录各种神仙方术、房中术之类的养生书目多达30余种,这还不包括医书。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养生的热衷和追求。

既是医学经典,又是养生经典的《黄帝内经》,也是在黄老学说影响下形成的。《黄帝内经》汇集了先秦秦汉时期,特别是黄老学说盛行时期各种具有新道家养生观点的著作,首 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黄帝内经》是对西汉以前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的总 结,为后世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各种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后世的养生文化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浏览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