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教修炼思想对养生文化发展的促进

我国历史上所说的道教,是在东汉末年才出现的。当时道派繁多,或以《太平经》为经典,倡言“天下太平、或以《老子》为经典,倡言祛病延年。到了东晋,葛洪创立金丹道, 力主炼服金丹,长生呈仙。直至南北朝时期,道士寇谦之、陆修静等借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然而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道教的修炼术,实际上是起源于民间的巫术和春秋时代流行的神仙方术。他们把先泰道家老子地位上升,被独尊为神明,成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道教有双重追求:一是在现实世界上建立没有灾 患、没有战争、没有疾病,“人人无贵贱,皆天所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老子•七十七章》)的平等理想社会;二是追求处生死,极虚静,超凡脱俗,不 为物累的“仙境”世界。道教津津乐道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并非存在卜冥冥上天,而就在于自然界的美妙山水之间。人人经过修炼,便能长生不死。这种理想追求,正是人们孜孜不倦探求延年益寿的生命奥秘的原因之所在。

由于道教有这种长生不死的理想追求,乐生、贵生、贵术便成为道教修炼的内容。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宗教几乎全都关心“人死之后如何''的问题,而道教独树一帜,热变于“人如何 不死'’的问题。许多宗教都认为人世间充满罪恶与痛苦,而把希望寄托在天国,幻想死后灵魂得到安宁。而道教则认为,生是乐事,死最痛苦。道教承袭了先秦道家学说中的“贵生”,在 《元始无量度人经》中就有“仙道贵生”之说。由于乐生、贵生,也重视研究长生的方法——“贵术道教和其他宗教还有一个不同的观点,就是在对待自己的生命上不是消极地听天由命, 而是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西升经》),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性命双修,安神固形,便能长生不死。因此,道教既重视精神的超越,又讲究肉体的健康,不仅讲求归本返朴,养气健身之术,如导引、行气等养生方术,而且还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房中术”。总之,道教浓烈地表现出人的生存的欲望,具有一种“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傅勤家《我国道教史》)的勇猛气势。此种特质,正是中华民族重现实、重现世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对道教修炼术发展最有影响的要推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他系统地吸收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神仙修炼术的论证和阐述,无论是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提高,把道教修炼理论和修炼方法学术化(他的炼丹术对养生来说,不能认为 是有益的,但他对古代化学做出贡献)。由此促进了道教修炼的上层化,高级上族接受道教的养生修炼的日益增多,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梁朝陶弘景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葛洪对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的论述,还吸取了儒家的做法,形成了以道为主,兼容儒术的修炼体系, 这对后世道教修炼乃至整个养生文化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葛洪之后,对道教修炼术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就是梁朝的陶弘景。他继承并发展了葛洪的养生修炼思想,主张儒佛道三教养生修炼思想和方法合流。历史上的儒家和道家是春秋时代同时出现在我国思想学术舞台的,而佛家则是在西汉末东汉初由古印度传入的。佛教在南 北朝时开始盛行,陶弘景本人既是道士,又受佛戒,佛道双修。他和葛洪一样,都又精于医 学。他所辑录的《养性延命录》为我国养生典籍中第一部综合性的养生专著。该廿《序言》 说:该/所辑的内容来自,“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养生,乃无损于后患 诸术: 它对后世的养生辑录起了示范作用。

唐代的孙思邈是一位著名的医家,但他不仅崇尚老、庄养生学说,还兼好佛教经典,因 而他把道、佛、儒、医各家的养生术融为一炉,极大地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福寿论》 (一云:《福禄论》卜《存神炼气铭》、《摄生论》、《卫生歌》等。孙思邈在养生上主张把静功与动功结合起来;把饮食清谈的“食养”与服用滋补药饵的“药补”结合起来;既强调“节欲”, 又反对“绝欲、并主张把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结合起来。在他的著作中不仅辑人了《老子按 摩法》,还辑入了《天竺国按摩》,丰富了养生法的内容。尤其可贵的是在《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中,把养生学的内容和医学的内容融为一体,使养生学的实践性大大增强,变呈一般人都可运用的养生方术。他的《卫生歌》更是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概括(歌诀化),为养生文化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还应指出的是隋代巢元方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司马承祯撰著的《天隐子 养生书》和《坐忘论》、胡情所撰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施肩吾的《西山群仙会 真记》等重要医书和养生著作,都或多或少具有以道为主,兼容儒佛的因素。实际上这可视 为隋唐时代兼容并包的文化在养生文化上的表现。

(三)我国养生文化的完善和传播

宋代以后,我国养生文化进入日臻完善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发展阶段。汉、唐以来形成的以道教养生思想为主导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在宋代以后,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和文人罩客对养生问题的青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养生文化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

1.医学养生理论的深化

两宋金元时期,在医学方面出现流派争鸣的新局面,涌现出金兀四大家(刘兀素、李东垣、 张子和、朱丹溪)和陈直、邹铉等一大批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同时组织编写了《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之类的大型官方医其中包括了养生的内容),这便大大促进了医学和养生学沿着《黄帝内经》开创的发展道路继续向前发展。其突的表现是从发病学角度探求养生规律。 《太平圣惠方•食治论》提出了“摄生者,先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的观点,发展了《诸病源候论》的思想。《圣济总录》提出了“因气而荣,因气而病”,主张养生应努力保养气血,调 理病机。李东垣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飞《脾胃论》), 强调养生要务在于保养脾胃之气。而朱丹溪则改弦易辙,强调阴精对人体的重耍作用,认为人的一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飞《格至余论》),因而在治病和养生方面,都应以滋阴为主。 山于对阴精的重视,他还特别强调节欲和晚婚的养生意义。

2.养生典籍的汇集

宋代由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养生典籍的汇集,其最突出的是由王钦若领衔、张君房主持的编辑的《大宋天宫宝藏》(即宋《道藏》),张君房又摘其精要,编呈《云笈七签》(亦称《小道藏》),其中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各种医药养生典籍数十种,这些典籍都是长期的医疗卫生和养生经验的总结,其中有许多在今天来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如《黄帝内经》、 《养性延命录》、《千金耍方》、《摄养枕中方》、《太清导引养生经》以及各种修炼法等。 南宋曾恒所撰的《道枢》是继《云笈七签》后又一部道教养生修炼的专著,全书共108篇,对各种修炼法收集之广,行文之严谨,均胜过前人,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养生经典,可称得上中华养生文化的结晶。

3.养生修炼术开始规范化

宋代以前,在养生术方面,虽然术式繁多,但几乎全是(除五禽戏外)单方式的,自宋代起, 便出现了一些综合性、规范性的简便易行的健身术式。这些健身术显著的特点是:一是术式简化;二是连贯呈套;三是活动全面;四是易记易练。

4.内丹术盛行

内丹是相对外丹而言的,它就是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人体内的精、气、神作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使精气神凝聚结呈“圣胎”,即所谓“内丹炼丹的处所称为“丹山”,性命双修 是其修炼的核心。内丹之名本来自佛教。南朝的《南岳大禅师立誓愿文》首次用了“内丹”一 词,其中说:“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门安。”后为道教修炼家接受,成为道教静功的主要修炼法,即今称之为气功。唐末五代之际,修炼内丹已流行于世,其中钟离权、吕洞宾、 崔希范、陈技最为著名。

浏览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