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拳的特性

武术打技的拳特指武术运动中上肢远端五指紧握所形成的以拳头攻击为中心 的上肢远端攻守运动,是上肢远端五指紧握成拳所形成的一种武术运动表现形式。 其既是人与人搏打厮杀所特有的一种攻守形式,也是武家上肢远端五指紧握成拳 所形成的一种拳击形式,还是北方拳种所惯用的一种主要上肢攻击形式,更是武术 技术全方位攻守所特有的一种招呼性门户。其拥有五大基本特性,即攻守特性、生 理特性、运动特性、康复特性、保健特性等。

1 .拳的攻击特性

在一般性的人与人搏打厮杀中,用拳头来相互攻击是最为普遍的。中国武家认 为:“打技格中巧为本,本中首选拳打人。”这充分说明拳在打技攻击中的突出、主 角、首选地位,是打技攻击不可动摇的主力军。也阐明了打技攻击中两拳的主攻作 用,是最为直接、最为便利、最为自然的攻击。一般拳的攻击力度也是非常凶猛、非 常重力、非常彪悍的,其尺度、分寸、火候的控制也是相对比较准确的。


  • .拳的破坏特性


在人与人的搏打厮杀中,如果被重拳击中其破坏性也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使对 手骨骼变形、断裂、骨折,还可使对手组织器官损伤、破裂、损毁,更可使对手倒地、 晕厥、伤残甚至死亡。中国武家认为:“手破破一门,拳破破一人。”这充分说明拳头 在打技攻击中的破坏作用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破坏不仅可使对手的阵脚大乱门户 大开,还可使对手从一个顺手攻击空间进入另一个背手攻击空间。这也阐明在打技 攻击中两拳头的破坏是第一性的。一般拳头的破坏性多立于对对手稳定性、顺当 性、得势性的破坏,更多的破坏还立足于对对手九卫攻击总体、个体、局部的破坏。

  • .拳的运动特征


拳是上肢远端紧握的攻杀战守,其运动是以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头为枢纽, 以拳胳、拳膊、拳膀为主体,以及拳面、拳轮、拳眼、拳背、拳心、拳脊、拳角、拳跟、拳 峰、拳棱、拳顶为发力点所进行的刺、冲、击格斗。其基本运动特征即攻击便利、快 捷、迅速。其主要运动特征有三,一即各种屈伸性的冲刺击打,有极具代表性、攻击 力、径直着穴性的正拳冲刺;二即各种摆动性的攻击,有极具代表性、左右攻击性、 上下攻击性的摆臂攻击,如向内的搜拳,向外的横拳,向下的砸拳,向上的勾拳等; 三即各种轮回性的攻击,有极具代表性、轮动性、回环性的轮臂攻击,如披挂攻击、 捎带攻击、轮回攻击等。

  • .拳的生理特性


一般生理中的拳是自然虚握的,而武术打技中的拳是有章有法的。实践表明, 武术攻守中的拳是建立在五指紧握基础上的,而五指紧握后的拳在攻击中是要承 受一定冲撞能力的。从生理上讲,儿童少年时期的骨骼尚未完全骨化,有许多软骨 存在,尤其在12—18岁期间,髓软骨的生长速度很快,适当、合理、科学的受力性刺 激有益于筋软骨更加合理的建设,是人类长寿、长命、长生的必须。只有待18-25 岁期间的骨化逐渐完成期间,才最合适超量训练,以确保作战过程中的拳功支持。

  • .拳的康复特性


拳的康复特性是指合理的即符合机理(武术基础理论)、格理(武术攻守理论俗 称动理)、的理(经穴理论)、生理的拳法运动具有非常特别的康复身心作用。中国武 医学家说:“拳者通心,掌者通肝,勾者通脾,手者通肺,指者通肾,爪者通心包。”并 认为:“十指连心,十指通巧,十指醒脑,十指达意,十指及胆,十指汇神。”也就是说, 人类就是通过两手五指的意念性运行、主观性运动、积极性刺激而使人体心理、灵 巧、脑思维以及人的意识、人的胆识、人的勇气得以改善的,进而改善了人的身体代 谢。中国武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了人体上肢远端刺激的康复医疗体系的。

实践证明,合理的拳击运动可使人体代谢得道而恢复正常,并达到心神健康、 祛病除疾、改良体质的目的;还可使人体拳部的感觉反射、血气运行、劲力水平得以 改善,从而丰富、净化、改良人体,进而达到丰富、净化、改良身心的目的;也可使人 体拳部的强度、力度、耐度得以改善,进而提高人体的强度、力度、耐度,达到精气神 血与筋骨皮毛等内外运化的融会贯通,继而使机体得以增强体质、祛病除疾、恢复 健康。如果说拳头不经常着力撞击,其功力就会渐渐消失,其撞击点所涉及的皮肤、 组织、经络也会因此而逐渐荒废而散失应有的支持力、支撑力、攻击力而褪色,继而 减低自己对外界因素的干预适应能力。

  • .拳的保健特性


中国武术的保健有养生、健身、导引等三层内涵。其都与拳头的握力密切相关, 而握力是人类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武家认为:“攥拳怒目增气力,握 拳振臂勇气生。握力超强拳头硬,握力无比拳如铁。拳固受重而安,拳散受重而碎。” 几千年来的拳头攻守实践证明,合理的拳掌格化、演化、运化、养化、健化、导化,不 仅可使自己的拳头灵便、灵活、灵动(武技三灵),更难能可贵的是可持续保持拳头 的强度、力度、耐度(武技三度),进而带动身体三灵、三度的提升,从而阻断武术修 炼者身体衰老、退化、病变的基本进程,达到康复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拳法

拳即拳头,拳头自由形成拳头的章法,拳头自由打造其劲度、力度、强度法则。 法即实现拳头攻杀战守所必需的、切实可行的、经得起科学检验方法、手段、技巧, 是实现拳头攻击所不可或缺的架势、途径、战法支撑。拳法在武术打技里为君是指 武术运动中上肢远端紧握成拳所进行的可获胜、获利、获益的搏打厮杀方法,是人 与人徒手打斗极为常见的一种攻守形式,是武技攻守最为普遍、最为灵便、最为敏 捷的攻击方法。

(一)拳法的内容与分类

在武术打技运动中按其功用来分,可分为和拳类拳法、前拳类拳法、侧拳类拳 法、行拳类拳法等四大类。其中,和拳主要由捧、抱、架、对、保等五拳组成;前拳主要 由冲、损、横、砸、抄等五拳组成;侧拳主要由刺、勾、摆、搬、揩等五拳组成;行拳主要 由栽、撩、诈、通、挑等五拳组成。它们共同构成用于攻守的二十种标准拳法。另外, 专门用于练习的标准拳法还有许多种。

在武术打技运动中如果按运动的特征来分,可分为直拳、摆拳、砸拳、轮拳、活 拳等五类。

若按其运动方位来分,可分为上拳、下拳、侧拳、前拳、后拳等五类。

若按其运动性质来分,可分为攻拳、锻拳、练拳、活拳、训拳等五类。

所谓直拳即在攻守运动中由屈到伸的直拳攻击方法。摆拳即攻守运动中的弧 线攻击拳法。砸拳即在攻守运动中由上向下的搦击拳法。轮拳即在攻守运动中轨迹 基本成园的拳法攻击。活拳即在攻守运动中由屈到伸的拳头的其他棱角性攻击,如 搬锤、钻拳、搅拳。

所谓上拳即攻守运动中由上迅速向下攻击的拳法。下拳即攻守运动中由下迅 速向上攻击的拳法。侧拳即攻守运动中向左侧或右侧迅速攻击的拳法。前拳即攻守 运动中向前迅速攻击的拳法。后拳即攻守运动中向后迅速攻击的拳法。

所谓攻拳即以攻击为核心的进攻性拳法。锻拳即以锻炼身体为核心的拳法运 动。练拳即以掌握、记忆、回忆、熟练、训练、精炼、锤炼为核心的拳法练习。活拳即以 拳法为核心的保健、康复、延年练习。训拳即以熟练、训练、精炼、锤炼为核心的拳法 练习。

(二)影响拳法运动的因素

武技中的拳法运动和所有其他武卫运动一样,在攻守进退中均受着诸如劲力、 柔韧、耐力、战略、战术、战法、方法、技巧、招制等攻守九纲因素的影响。其实,任何 单一的拳法攻击都是原始、初级、对峙性的,只有将攻守九纲九九归一、融会贯通、 集于对抗、化于攻守、用于攻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技拳击,才是武术打技拳击的 攻守运动真谛。

在中国武术的攻守九纲中,劲力、柔韧、耐力是影响拳法运动的内在因素。中国 武家认为:“劲力不足,劲不得道,力不从心,拳法无济而熊。柔韧欠缺,柔不到位,韧 不得体,软不支撑,拳法无软而折。耐力不济,量不达标,能无后继,耐无久长,拳法 无后而断。”也就是说,拳法再动作标准、再运动流畅、再攻守得体、再进退规范、再 应对自如,如果没有足够的劲力、柔韧、耐力支撑,是绝对无法在实战中取胜的。这 是大多数攻击者极易犯的通病,所以作为真正的武家人士必须始终高度关注自己 的武功建设以及一脉相承的身体建设、长寿建设、不老建设。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