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哲学由此强调要同时兼顾“吐故、纳新”(损、益或补、泻) 这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注意清理废物、消纳还原、各归其位、循环再生。人的生命,是身体文化活动: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整个地球生物圈运动的表现。从控制论的观点看,它首先考虑“负反馈调节” 的有序循环而不是“正反馈震荡”的不断突破;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它是自我 俱足和自我圆融的。

于此可见,中国人心目中的生命现象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人的生命规律, 则跟整个自然和社会不但是“同构”而且还是“统一”的;就其现实性来说,人 确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按照这种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价值而不 是认知的,是一元而不是二元的(当然,西方哲学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 中的。例如西方的“元哲学”,就经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形而上学、认 识论意义上的“内在”形而上学和生存论意义上的“此在”形而上学这样三个 阶段。特别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生命哲学、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都 跟中国哲学在精神上有较大的交叉和呼应。但西方哲学总体无论怎样变化,始 终都带对象化考察的“理性”色彩,缺乏中国哲学主体性情感体验的“性理” 特征)。由此人的生命跟自然和社会息息相关,并且还具有一种道德的意义和 价值,人跟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于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当 是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究生生之技、求生生之效。

再说一次,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中国哲学是一种“生 命哲学”,具有非常深刻的生态意蕴。生命现象是整体现象,其特征在于“新 陈代谢”,亦即跟周围环境和万物不断地进行相互作用并实施物质、能量、信息 的交换,由此维持自身的存在和推进自身的发展,这就是说,所有生命都是在 与“他者”相联系和相作用中存在的,由此必须在天地万物大化流行的整体角 度去提出问题,讲求“参赞化育”的“天时”(天文、气象,亦即宇宙参数和 地球物理的程序性效应)、“地利”(借助于地形、地貌、地力,亦即环境参数和 资源物侯的条件性依托)、“人和”(操作主体的整合,亦即以人际关系和社会 机制为运行性中介)。任何生命现象都是整个天地生态链条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 复杂条件耦合的一个“偶然”的特殊事件。构成生命的不同因素都有其时(时 间规定)、序(程序次第)、位(空间方位)、机(机遇条件)、势(发展可能)、度 (客观边界)、节(操作调控)等多个不同方面关系和层次的规定,包含有适时、循 序、当位、得机、就势、合 考虑和诉求,寻找合规律性 有背时、乱序、错位、失机、逆因素出现,都会影响整个生命的运行(这个思路跟“自然神论”有某些相通,但 “自然神论”突出自然神在不同方面的支配作用,而中国生命哲学却着眼人在 总体上的自我主宰)。

值得注意的是,主客对立的西方式哲学在人体活动的理解上也是身心分裂 的。尽管他们对身心活动的若干构成有着极为精到细致的分析,然而其对象化 的“外向性”不懈追求却是造成“现代病”的一个重要方面。万物一体、天人 合一、全息映照、整体圆融的中国式哲学在人体活动的理解上则是身心合一和 生态循环的。尽管他们对身心活动缺乏认知层面的清晰理解和边界明确的逻辑 把握,然而其操作性的内向体验在某种意义和一定程度上却是抑制“现代病” 的一个有效的办法。顺便说一下,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念,是跟农业社会的“流 量技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观念的保守性质在工业社会的“存量技术”面前 受到质疑。然而工业社会的存量技术在“地球村”的有限环境内是不能持续的。在 当今生态社会的走向中,反思东亚农业社会一些观念的客观依据,恐怕还是很 有启发的。面对时下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人类困境和全球问题,当 今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种“牧童经济”幻想,而是一种“宇宙飞船经济” 现实,其最有意义的指标,就完全不是当年的增长率、开发量,而是储备量、循 环率、有效利用率和有效替代率。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要求能够自我循环的。

基于中国哲学对“生”的这种理解,因而发展出一个强大的“养生学”传统。从 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原先并没有“体育”(社会规范和技能的身体教育)概念、没 有“竞技”(身体技能比较竞赛)概念、没有“健美”(夕卜显的身材和肌肉的展示) 概念、没有“保健”(机械性那外在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概念,这些都是 西方式对象化考察的外在概念。与此相近的中国式概念是“养生(生命能量的 涵养保护)”、“修炼”(“从后天返回先天”那生理潜能的挖掘整合)、“礼仪” (待人、接物、处事的身体仪轨规范)、“嬉戏”(身心活动的娱情享受)、“游艺” (身体技艺的精神寄托和个性发挥)、“习武”(人体自卫技能的学习训练),这 些概念又都跟习礼修德、陶冶性情以实现生命价值密切相关,强调了中国式的 主体性内在探求。中国人强身健体、袪病延年的操作方法,其物质依托都在于 个体生命能量的涵养、展开和 自身潜能的挖掘,其所谓“舍己从人”的操作形式背后,却 又都可归到“依自不依他”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的大养 生概念下面。

Zhiwu Wciwen

 

 

(三)应物自然:道门养生的运作特点

“生命到底是如何存在和运行的”,这是养生原理的核心内容。生命的新 陈代谢不外是一种环境应对,不同的环境应对方式,也就是不同的生命存在和 运行方式。中国哲学认为,生命是天地万物阴阳运转、大化流行的产物,并不 是某些人物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的结果;但养生却又是自我修炼、主体操作的 状态,是“依自不依他”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到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这个问题涉及生命运行的机理和意义,涉及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能动性和受 动性,涉及精神从某些特殊物质中产生出来以后又跟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本 来,任何生命都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其产生和运行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 而人的生命又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特殊的生命,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作为 意识的对象,并通过这去改变原先的状况;由此人是自然与价值的双重存在 物,他可以在把握生命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顺天循性、应物自然,直面生命困惑、应 对生命危机、解决生命运行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养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也 就在这矛盾运动中产生了。所谓养生的哲学含义,就是大化流行中的应穷、变 通、求久;它并非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绝对平衡,而是一种在内外变化中各依其 性和各得其所的动态适应。

在中国生命哲学亦即中国人对生命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包括道家和道教在 内的整个道门对个体性的生命都较儒、佛各家有着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思考。而 在中国养生理论上面,则以道门最为高明、圆通、彻达和完善。一般认为,儒 家往往偏于入世、用世,在既定的伦理秩序下往往显得支离烦琐;佛家往往偏 于出世、舍世,其超越诉求却让人觉得寂灭消极;而唯道家则主超世、游世,可 入可出,可用可藏,无二者之偏弊,而又能尽赅其所长。所以中国武术以道家 的学术思想及修养方法为主干,而对儒佛之上乘旨意,亦兼收并举,以参以证,务 求贯穿融通而一之。跟儒门“家国同构”的设定不同,道门讲究“身国同构”,突 出“以身载道”的个人身体“先在性”和“神圣性”意义;由此不但与西方文化“身 心对立”的假定相反,而且还区别于儒门的济世救俗和佛门的超世脱俗,而着 眼于游世应变和葆真全身(儒 家从外源的“天时、地利、人和”规定,讨论人的道德本体,追求“立德、立言、立功”;

佛家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出发,证悟“缘起性空”,强调勘破生死、超越轮回而不要执着那个“臭皮囊”;道家则从内源的“生命、生 活、生态”演化,突出“道生、德畜、物形、势成”的整体作用,讲究“葆命 全真”而“同合大道”。有人觉得,道门修仙长生仍在轮回之中,其实未得养 生究竟,而佛门成佛超越轮回,才是养生的真正完满;但我以为,生生死死本 是轮回,死是内在于生的一个因素,佛门“不生不灭”追求根本不属“全身养生” 而是“圣净无生”,而用疗疾治伤和心理调适等等去论证佛门养生方式的完满,是 不懂人身五蕴乃为“因缘假合”,执着于五蕴名相其实并未真正见性。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