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 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 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 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 “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 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邸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 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 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 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 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 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联 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 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 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 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 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 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 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 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 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 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 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 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 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 他:“汝能敌几何 ”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 举春秋时“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认为此“皆谋 定也”。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 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 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 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 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 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 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 ”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 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夕卜,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 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岳珂《鄂国金佗粹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文有律诗《题 翠岩寺》、《寄浮图慧海》,词《小重山・昨夜寒蛋不住鸣》,题记《五 岳祠盟记》、《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东松寺题记》、《永州祁阳县 大营驿题记》。宋人赵与时《宾退录》还收有岳飞绝句《题青泥市寺 壁》。《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南宋晚期的《藏一话腴》、《鹤林 玉露》中都有记载,此词从明代开始广泛流传。此外流传下来的岳 飞诗词还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池州翠微亭》、《过张溪赠 张完》、《题零都华严寺》、《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题骤马冈》、 《题鄱阳龙居寺》等。岳飞虽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勤奋好 学,文武双全。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 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 含文臣气质。传世书迹有《书谢眺诗》、《前后出师表》、《还我河 山》等。“抗金侠侣”——韩世忠 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两宋之际的名 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身材魁伟,勇 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 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 叛乱中也做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 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 时,又追封靳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 影响的人物。梁红玉 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 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 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 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 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后结识韩世忠, 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 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建炎三年 (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 忠人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 在建炎四年(1130年),长江阻击战中亲执样鼓,和韩世忠共同指 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 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 (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 薄以为屋”。于当年8月26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1151年,韩世 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铁血丹心杨家将”——杨业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杨业从小 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 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 野鸡、野兔一样。”成年后辅佐刘崇,因为骁勇善战出名。多次升迁 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国人给他起了一 个绰号叫作“无敌工杨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 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宋太宗北 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 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 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 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件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 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 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 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 刃数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杨延昭 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 (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 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 星,就把他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986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 州,延昭为先锋,时年29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 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 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 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 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 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工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儿童时喜欢多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 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 太平兴国年间(976年一983年),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杨业领 兵进攻应、朔二州时,杨延昭担任该军的先锋,奋战于朔州城下,被 乱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 州。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 使。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委以重任 如同京师的使者。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未尝问及 家事。他进出的排场像小军官一样,他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 苦,遇到敌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 人人愿意为他效力。他在边防20余年,辽军畏怕他,称他为杨六 郎(虽然他是长子)。到他去世时,宋真宗叹息、悼念他,派宦官护 送灵柩回他的家乡,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大都痛哭。朝廷录 用他的3个儿子为官。对他的亲随、门客也都量材选择录用。
浏览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