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以柔克刚”的技术实质,是使用侧面隐蔽的力量去分化、牵制或改变 敌方正面的攻击,并由此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其基本的工作方式,是“柔 过劲、刚落点”的“柔化刚发”。它可以是在“引进落空”诱敌深入的同时,顺 势给敌手加上一个力量或力偶;也可以“避实击虚”乘隙而进,恰到好处和适 逢其时地向敌手弱点或要害给以致命的一击。这“以柔克刚”的基本精神,是 尽量节省能源,乘势就力、因势利导、借力击人,通过一个力学结构的转换,“以 其人之力还治其人之身”,力图以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益,即俗谓“牵动 四两拨干斤”是也。

再次,太极拳体现虚实刚柔的基本劲路是化、发。在这里,“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因敌变化、舍己从人的基础上,用隐蔽的 力量去分解和牵制敌手进攻力量,劲路属轻、长、细、软的柔劲;其常见的用例,一 是通过采、例等法改变敌手劲路方向,使其向我身旁而去;二是粘随敌手劲势,以 捋法引其落空。太极拳把“化”字放在第一位,表明其柔性武术的基本性质。

至于“发”的基本含义,则是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中,利用各种合力就 势给敌手以直接的打击,劲路属重、短、强、坚的刚劲;其常见的用例则有长劲、短 劲(包括截劲、寸劲、分劲等)、钻劲、冷劲、断劲、崩劲、开合劲、螺旋劲等。所 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用时须审明机势、方位,一旦合适,即“由 脚而腿而腰而手”,瞬时把全身力量“专主一方”地畅达放出,具有“动短、意 远、劲长、力猛”的特点。

在这里,“劲附着而行”,太极拳劲法的化、发是踉着法的粘、走联系在一起的,任 何力量的运用都要表现为一定的肌体动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化”和“粘发” 。

一般地说来,太极拳一个完整的发劲过程,有弓、化、拿、发四个环节。粘、走 均为化:但粘劲属化主进,是阴中之阳、柔中之刚、虚中之实;走劲属化主退,是 阴中之阴、柔中之柔、虚中之虚。二者对自身力量都有“备而不用”、“蓄而不 发”的意味。在“随人而动” 意,先化后引,边化边引,把 轨道。据人体力学规律,这引过程,即所谓“引到身前始蓄劲”是也。太极拳操作讲究“有蓄有发”和“蓄而 后发”,“着”只有引之至长、虚之既久和蓄劲已满,其发放才有真正的力量。在 把对方的实劲引出以后,还要通过一定手法和劲路把它“捆紧拿住“ 而所谓“发 前必拿“,就像抛掷一件东西一样,不拿是无法抛掷的。

从拳法渊源上来说,拿是由擒拿法的节、拿、抓、闭发展而来,但晚近的 太极拳则一般只笼住劲路而不把死关节。拳诀云:“拿人如入笋,一对准、二 落实、三吃牢。”这样不发则已,无发不中。所以拿劲属发主守,是阳中之阴、刚 中之柔、实中之虚。在拿住对手劲势以后,随即便可发劲了。发劲属发主攻,是 阳中之阳、刚中之刚、实中之实,是最后解决问题的一击。但其背后仍含灵活 机动的虚意,防止其变成“收”不回来的“死劲”。以上化、弓I、拿、发四个 环节是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先守后攻或守中寓攻的完整作战体系。从操作上来 说,化劲之妙在于变,引劲之妙在于灵,拿劲之妙在于堵,发劲之妙在于随。人 们常说的“能化能发”,就是把“化弓「'和“拿发”统一起来,给予“随心所欲” 的综合运用。

最后,作为柔性武术,太极拳的虚实刚柔明显地表现出道家哲学和兵家权 谋的阴柔内向特征。

太极拳以“柔”为体,以“不争”为用,突出崇虚、尚柔、贵化、善走、用 反、守弱,反对好勇、斗狠、恃力、顶抗、夸强、争胜,表现出“反者道之动,弱 者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信念,巧妙地利用“矛盾统一和转化” 的规律,欲取先予、欲抑先扬地从反面入手去达到正面的目的。在技术操作上,它 示形造势、奇正生克、张网设套、灵活善变,突出“兵不厌诈”的权谋诈伪,创 造条件让敌手自动地走向其愿望的反面。它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是改变 自己以适应环境,其次才是改变环境发展自己;其核心精神始终是维持自身的 存在和发展。

由此在技术操作上,它主要并不是在改变现有力量对比的基点上使用新的 “技术装备”去跟敌手做力的抗衡,而是在现有力量对比的框架内,依托机势 和运用权谋,以“小米加步枪”去打败敌手的“飞机加大炮”。用太极拳的术 语来说,这就叫做“用意不用 力”和“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还应该加以说明的是,太 极拳的崇虚、尚柔、用反、守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

弱,并不是什么“仅跟空气作战”的阿Q式“自我欺骗”和“情绪宣泄”,而 是建立在自身那强大“内劲”基础上的“留有余地”打持久战。太极拳在作战 中对敌方不抱丝毫不切实际的幻想,冷静地判断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对整个 发展做最坏的打算和争取最好的可能。它反对做无谓牺牲的“赤膊上阵”,反 对两败俱伤的“拼消耗”。但这并不等于它无所作为地宣告投降和躺下等死。

跟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太极拳从整体上说也是“以虚含实”和“将无为用” 的。在那虚柔空灵、淡泊平和的表象后面,它同样具有一个求取实利、自强不 息的积极灵魂。由此,它处处注意增强自身实力并讲求内劲。所谓“练拳不练 功,到老一场空”,任何武术技术上的“着法”和“劲法”都是以自身浑厚的 功力作为基础的。它还要有“功夫在诗外”的经验、眼光、识见、思想、智慧。越 是讲究大松大柔、虚空粉碎的拳术大师,越是需要充沛雄厚的“上乘功力”和 洞察一切的“无上智慧”。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类”,似乎要比那硬打 硬拼的“外家拳类”更为讲究自身功力的培育、积蓄和各种力量的整合圆融、合 理配置、有效运用,也更为讲究“功夫之外”的战略战术和智慧眼光。一方面“积 柔为刚、刚复为柔”,即在平时训练以及与敌周旋过程中,随时注意不断地培 植和积蓄自己的有生力量,并保持这力量的高度机动灵活性;另一方面“万拳 求一力、万力求一整”,即在运用自身有限劲力过程中,既注意其合理配置,又 注意其集中使用。所以敌攻我时,要“节节松开”以减少损失;而我攻敌时,又 要“节节贯串”用整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中国文化讲究身心合一、体用一如,它以操作性的体用本末去论虚实有 无,这跟西方文化以对象化的存在非存在、印度文化以心理性的真假实幻去论 虚实有无,确有很不一样的性质和功能。正如不能以中国文化的价值坐标去妄 评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我们也不能用西方文化的价值坐标来强求中国文 化。有人指出,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文化观念,它反映了中国人反求诸己、含 而不露、曲径通幽、暗箱作业的阴性文化性格,这当然是很有见地的。但由此 判定太极拳“内劲”仅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满足”或用以吓人的“心理战 术”,则未免过于主观武断。任何一种文化观念都反映了这种文化所代表的“人 的存在方式”,并会微妙地 渗入其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操作方式,发挥出观念背后那物质的强大力量。太极拳在

“内劲”的追求中,确实保 存有一些原始巫术的神秘成分,然而在其背后却是内向身体潜能挖掘和外向操作技巧运用相统一的“功力” (不是先天生就的“蛮力”,而是通过后天修炼而形成的生存竞争之实践能力),其 中包含节约能源、持续作战、合理用力、有效做功的理性思考。

太极拳“力从人借、劲由内换”,表现出强大的主体独立性。其劲路运用的 重点和难点,是“引进落空”之后的“合即出”。由此,不少拳师还引出“得实 不发艺难精“的感慨。太极拳在战略上实施“避实击虚“不拼消耗方针的同时,在 战术上还遵循“虚守实发”吃掉对方原则:“逢虚则守”,在未探明敌情之前决 不妄动;“得实即发“,在控制住敌方有生力量时要毫不犹豫地解除其战斗力。

这 就是说,“虚应故事”骗敌不骗己。对己考虑的重点,还是老老实实、做足功夫、以 十当一、有备无患、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取扎扎实实的具体利益。

浏览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