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武术技击中虚实变换的要领有三个环节:一是虚实的 对待并立。这里讲究分清虚实:实不是虚、虚不是实;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 处又总有此一虚实。由此虚实互相区别对待而又互为存在前提,为劲力的变换 准备条件。二是虚实的互寓 包含;虚中要含实,实中也 不是静态的。它虽不处处设
运动中又注意不将势用尽使老,注意不给敌手以可乘之隙,让全身经常保持一 种可以随时变换的高度机动灵活状态。三是虚实的对应反向转化。所谓“左重 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故实我则虚,敌虚我则实,反对敌我双方同时用力进 行“顶抗”拼消耗的“双重”状态(一般地说,“双重”是指自身力量配置不当。但 敌我双方的顶抗,同样属于自身力量的配置不当,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双重” )。
我们知道,活力对抗中各方的虚实,实质上是对抗双方各种力量因素运动 状态的数量化描述。中国武术技击搏斗中的劲力配置,完全根据敌方情况的变 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忌主观主义生搬硬套按固定程序办事。
- 关于刚柔
跟上述敌我双方关系“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相应,则还有技击 主体自身方面劲力性质的“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由此,我们便过渡到刚柔。
刚柔首先是标示事物关系属性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相互作用时互相 对待的两种基本性质。在中国文字中,“刚”者为坚也、强也、硬也。《说文》云: “刚,强断也,从刀冈声”,用以描述事物运行中维持自身的坚固惯性;而“柔” 者为顺也、弱也、软也。《说文》云:“木曲直也,从木矛声”,段注曰:“凡 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用以描述事物随机改变的可塑特性。《易•杂卦》 云:“乾刚坤柔”,《易•说卦》又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又 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诗•大雅•烝民》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强 调刚柔那互相对应、互相规定和互相变化的基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在中国武术中,刚柔则主要指技击主体被运用“劲力”本身的关系属性表 现,具有劲力发挥量的大小强弱,以及相应运用技巧质的轻灵沉着这样两个方 面的基本含义。具体说来,“刚”既指抗衡劲力的硬实厚重,又指对抗方式的 直接凶猛,用以描述强势的冲击;“柔”则既指抗衡劲力的飘渺难寻,又指对 抗方式的顺而不屈,用以描述弹性的应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虚实刚柔 又综合地表现为阴阳有无。这虚实刚柔或阴阳有无密切联系、渗透互寓、不断 转化,构成一幅瞬息万变、绚烂多彩、神秘莫测的活力对抗图画。操作上这里 强调的是应敌过程中刚柔的变化和得宜。
绝的整体弹性力。太极拳从“以弱对强”的实际出发,总是要走一条迂回曲折 的道路,然而又决不把手段当作目的,搞什么不计成本的“为迂回而迂回”。拳 谚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任何力量过刚易折,太柔易痿,只 有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绵里藏针的整体弹性力,才能在跟强敌的 长期搏斗中,收到切实的制人取胜效果。人们在物理学上可以看到,一个物体 的弹性度,标志着这物体对外力的抗冲击能力,同样也标志着它可以承受的内 应力范围。因此一个良好的弹性物体,不仅能对外界的冲击力具有较大的适应 能力,而且还能把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贮存起来。
中国武术“刚柔相济”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收缩和舒张的 节律性调控;而它背后的技术实质,则是技击主体在运动中能量发挥和信息调 控的统一整合。在操作上说,“刚”是能量发挥,“柔”是信息调控,“刚柔 相济”则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使无序的“自发力”变为有序的“自觉力”。由此,中 国武术在劲力的运转过程中,对不同方向的力量进行加速和制动的整合,从而 让那些“死的拙力”成了服从主体意志那真正“活的巧力”。所以老一辈拳师 常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从哲学的角度看,刚的实质是依托能量改造环境以发展自己,柔的实质是根据 信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二者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
- 太极拳的虚实刚柔特点
中国传统武术把虚实刚柔运用到极致的是太极拳。我们这里仍然借用这个 典型来说明传统武术的虚实刚柔特点。
首先,太极拳对“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的应用已达“化境” 。
活力对抗中所有强弱因素的规定都是相对和可变的,面对不能选择敌人的 前提设定和稳求全胜的价值诉求,太极拳基本的作战方针就是避免正面抗衡拼 消耗的“避实击虚”。它那“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和“后发先至”的独 特方式,不但处处使来犯之敌陷于“有力不得力、有力无处使”的无所适从状 态,而旦还让他们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自作自受”滋味。由此,太 极拳对活力对抗双方力量“虚实变换”的把握特别讲究。其操作的基本原则是: 因敌变化、以顺避害、舍己' , 从人、不丢不顶、虚以应物、以屈求伸、触处成圆、摸实即发、虚实相生、借力打力。
从理论总结的角度来, ,说,太极拳对“虚实变换”
三大环节的概括也相当完备。一是关于虚实的对待并立。武禹襄云:“虚实宜 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杨澄甫说:“太极拳术以 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 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由此,太极拳在自身劲力配置上,既 不到处出击,也不处处设防,绝不搞清一色的平均使用力量,即反对自身力量 配置的“双重”。而在敌我关系上,则反对正面对抗拼消耗的“双重”。二是 关于虚实的互寓相生。李亦畲云:“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 中有实。”又云:“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 要贵贯注。”杨班侯传下的《虚实诀》云:“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杨澄甫也强调:“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 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所以,太极拳虚中要有实,实 中也要有虚,其劲力配置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它虽不处处设防,但处处却布 有警戒点,在运动中又注意不给敌人以可乘之隙,让全身劲力经常保持一种可 以随时变换的高度机动灵活状态。三是关于虚实的对应转化。王宗岳曰:“左 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李亦畲解释云:“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 右虚,而左已去。”所以,敌实我虚,敌虚我实,力量配置方向恰好跟敌方相反,以 敌之虚为我之实,又以敌之实为我之虚,由此巧妙地利用敌力。
我们知道,活力对抗中各方的虚实,实质上是对抗双方各种力量因素关系 态势比较的结果。虚实概念不外是对这各种力量因素运动状态的类数量化的模 糊描述。太极拳的劲力配置,完全根据敌方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 忌主观主义、生搬硬套地按固定程序办事。而所谓已达“化境”者,即指其在 这个问题上已经相当的自由和自觉。
其次,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也是中国武术的典范。
跟处理敌我双方关系那“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相应的,便是自 身劲力状态的“刚柔相济”和劲力功能的“以柔克刚”。太极拳的所谓“内劲”,就 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内在弹性力量。其“刚柔相济”劲路运用的基本特征,并 不是平均主义地把刚、柔摆在同等的位置上,而是突出自身“以柔克刚”的功 能。这是跟它“以弱对强”的 — 前提设定联系在一起的。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出发点,是 过程上的“积柔为刚”;而其落脚点,则是功能上的“以 柔克刚”;其形态特征,还有“积柔为刚”后的“刚复为柔”。它跟“虚实变换”的契合点,是战略上“避 实击虚”和战术上“虚守实发”的相济互补;由此而达到的效果,则是敌力的“落 空”和我力的“落实”。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
浏览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