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普通按摩师的优势还表现在:人体的一些深层病变,采用一般手法时劲力往往达不到病灶 处,而用内家武功的发力法在其病灶对应的表皮骤然发出一股螺旋性的“穿透力”,在患者表皮 不觉疼痛下就会使病灶处受到“内劲”的强烈冲击而起到“攻坚散块祛瘀疏阻”的作用武功中讲究的“意念”在进行推拿施术时也有重要作用。当术者的手抚触患者身体某部位 时,意念早已直透该部位到对面甚至更远,从而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使意、气、力三者紧密结 合,以指代针,以掌代药,将功力通过选定的穴位输入经络之中宣导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 阳,这和内功拳击人时心与意台、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原理颇为相似武术与针灸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书介绍:黄石屏针法的特点 之一就是必须精通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然后施于 患者患处。他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诊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 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啪啪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 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拇指在患者身上按穴, 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人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 疾霍然针灸疗法在结合了武术与气功后,更能迅速激发人体的自然潜能和免疫能力,正如所谓的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从而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就像同是一拳,分别由武术家、拳击家或 者是普通人打出,看上去都漫不经心、大同小异,实际上其速度与力量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相 提并论的古人对武术的“内外兼修”也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当时,由于古人们居住的房屋简陋, 腿部受湿气侵袭严重,大多数人都患有严重的腿部疾病。先民们在手舞足蹈中,发现摇动筋骨 可以通利关节、缓解疼痛,于是一些部落的首领“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武术的祛病健身功能也 由此可见端倪总之,医易为武学之纲,武学为医易之用。医、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为人类健 康服务的,值得习武者传承并发扬光大武术与中医的关系中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元气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元 气,元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充塞于宇宙,连续不断、流动不拘、变化无穷。聚则成 形而有力;散则无象而柔弱。元气是不可分割而互相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中医学的根本特点 和优点,就是它的整体论。它把人体视为一个脏腑、表里器官有机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又把 人体置于同宇宙万物互相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中;还把形体与精神视为互相联系着和作用着的 整体。可见,中医的整体观点,包括人天相关、脏腑相关和形神相关等丰富的内容元气以“气化”的作用使世界万物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气作为统一体便分成互相对立的阴 阳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为根,阴阳在对立面斗争中互相消长和转化。同时,中医也引进 五行学说一-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常见物质的性质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制约的观念,去 概括世界万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以此为模型去认识世界万物以及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 制约形成的有序关系。
同样,中华武术是以整体论为思想基础。阳阳五行说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是广泛的,不少拳 种就直接以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等名称命名。武术理论中引进了周易八势、阴阳五行的思 想并具体应用到拳术的方位、体值、升降、开阅、伸屈、收放等套路设计之中,且发生了非常 奇妙的效应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六 腑,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着的有机整体。例如,肺与皮毛相表里,皮毛为风寒所袭可以引起肺的 咳嗽;肺有毛病也可使皮毛渐染恶寒;又如,肝开窍于目,眼病治肝常可收到奇特的效果等。 表里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及其中的气血互相贯通和属络的,经气便成为表里脏腑联系成有机整 体的物质中介。武术中也处处应用这种脏腑经络的理论,去达到技击、保健等方面的目的。如 武术中的点穴,就是以中医的经络穴位的理论为基础的,其他如武术中以外动(肢体)去导引 内动(脏腑),使脏腑得到很好的锻炼,在保健中有极好的作用,这又是中华武术与两方体育或 其他武技的差异中的重要特点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学说认为,在病原物作用下,引起病人在整体功能上的病理反应,这便 是病“征”,中医就是着眼于反映人体整体和有关脏腑的阴阳偏盛偏衰为纲的病理态的“征”, 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整体的调整去治病。故《内经》中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人体恢复了阴阳的相对平衡,也便恢复了人类从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 力,从而使疾病痊愈综上所述,武术与医学都以元气论中的整体论为基础。所以,武术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 关系武术与中医文化的交融性文化哲理方面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两者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在同一文化区域 内,相互融合、渗透,共同丰富与发展。传统医学的建立是以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为基础的。 而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理论完整地吸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 身思想与健身之道。武术的许多拳种的练功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治病原理与方法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阴阳表示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对市统一的,所以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阳”的范 畴包括:事物具有明显活动的、向外的、向下的、兴奋的、光亮的、温热的、刚强的特性;相 反,“阴”的范畴包括:具有相对静止的、向内的、向下的、抑制的、黑暗的、寒冷的、柔弱的 特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有机联系,又相互对立。这种关系可以用阴阳的属 性来划分。就人体的上下来说,上部属阳,而下部属阴;就内外而言,外部属阳,内侧属阴; 就是单内部也有阴阳之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等等(如果继续划分,还可以继续细分下 去)。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 如古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原理在武术中体现为: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既要 求动作姿势、规格、技巧完美统一,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内练,可以培养人体的元气、正气,进而改善人体内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以内助外、以外促内、内养外修、 内壮外强。从健身养身方面来说,内外合一、阴阳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阴阳失调,所以疾病的性质也不外乎阴阳两类,而病 理变化的关键也在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所以,从阴阳失调的方面去探究病情,就能深入到疾病 的本质,查明疾病的阴阳属性,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津者(阳盛则阴 病),损其有余之阳,可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寒凉的药物(阴药)来治疗某些 阳热症;相反,若因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可用“寒者热之”的 方法,也就是说,用温热的药物(阳药)来治疗某些阴寒症。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的道理武术练功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相通,都是根据阴阳盛衰的特点,使不足者补之,有余者 泻之,以促进阴平阳秘,达到阴阳平衡,以恢复其新的相对平衡状态第七节武术与民间文化在有56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洪荒野蛮的刀耕火种开始,在几千年 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创造出了绚烂的民间文化。中国民间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武术是民间传 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形式到内容都蕴涵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武术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保存文化和表现文化,经常出现在一些民俗活动中,那些体现剽悍 有力、潇洒飘逸的拳种及练功方法,充分体现出民间文化传统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此外,武 术的传承、各派的拳谱门规、切磋与打擂等也都带有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色彩,使武术具有广 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在群众中历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武术主要流传于民间,与各种民俗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时 的忙闲有一定的时序,所以民间武术活动常以民间游艺的形式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进行表演,这 种表演又往往与舞龙、舞狮相结合,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间游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 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浏览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