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的往来趋向变化。攻守的核心是“打”,进退的核心是“走”;“走” 的目的是“打”,而“打”又要通过“走”去实现。基于人体手足功能的分化,攻 守的“打”多偏重于上肢活动,而进退的“走”则多偏重于下肢活动(但这并不 是绝对的,例如事实上人们也常用手去引化,用腿去蹬踢)。而在双方关系的抽 象层次来看,攻守进退又综合地表现为敌对双方的主客奇正。这攻守进退或主客 奇正,密切联系、交叉组合、互相转化,并通过奇正生克和攻防相依,使双方的 战斗力量由此在对抗中得到相应的发挥和表现,从而达到技击本身的目的。
中国武术攻守进退特点武术跟作战一样,攻守讲究“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出击他必须经 过的地方,攻击他必须防护的地方,也就是预先判断对手的动向和弱点,不断 地牵制他。这里的关键在于“虚实变换”的顺畅,《孙子》云"进而不可御者,冲 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 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 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亦即“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即此之谓也。虚实的要妙,
中国武术是一种“防身保命”的肢体操作技术,实施时特别强调“攻守合度、进 退得宜、随机就势、舍己从人“;有道是“不按常规不入套、各施各法显其能、引 进落空乘隙进、避开正中取斜中、上下相随正当位、因应就便巧得宜”即此之谓 也。在这里,攻守合度的“度”,一是看行动目的取向、二是看双方力量对比,此 外还依托于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进退得宜的“宜”,一是看过程展开状况、二 是看时机态势节点、整体上均依托于双方关系。随机就势之目的,就是要求在运 动中达到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的关键,则要看自身状态的调控和对方状况的利用; 操作运行中注意攻其要害、进其空隙、守住中线、退让其锋、用其变换、控其重心。
意”。无论是进攻、防守还是行军、布局,战略上都要避实击虚,我进攻敌手,敌 手无力抵抗,就是因为打击到了敌手的薄弱环节,被攻击的地方本身有着无法 克服的弱点,或者思想松懈,防护不足,这就像是打中了蛇的七寸,令其无还 手之力。进攻一定能够得手,遇到的抵抗力小,付出的代价小,是因为“攻其 所不守”:第一,我进攻的地方敌手防守薄弱;第二,我多方迷惑敌手,使敌 手不知道我方的真正进攻方向,处处备,则处处寡;第三,我手脚同时进攻,敌 手往往手忙脚乱,我立即根据双方态势情况确定主攻方向。同样道理,防守的 时候,也要隐藏自身防守的重点方向,使敌手觉得我处处严密,无懈可击,同 时准确判断敌手的主攻方向,以免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 之兵”,按照这样的意图,最好的防守是慑止敌手,使敌人知难而退,不敢进 攻。还有我如要撤退,则能够随心所欲,让敌手无法追击,因为我的部署和行 动每每与敌手猜想的相左。我打算撤退,却进攻得更加猛烈,使敌手料想不到 我要撤退;敌手以为我这个方向撤退,我却从那个方向撤退;故手以为我撤退 得匆忙、混乱,没有埋伏,我却有后手可以对敌手进行伏击。运用各种方法扰乱、迷 惑敌手,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从容遂行自己的行动。由此进退方面是跟 攻守相应的。《孙子》云“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 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 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传统武术“重势不重招”,无论攻守进退都要避开敌手的攻势和进入敌手的死 角,亦即“我顺人背”。我的进退路线正确,那是因为“行于无人之地”:第一,进 退的方向、路线出乎敌手的意料,由此疏于防范;第二,敌手可能预知我方行 军路线,但苦于实力弱小,无法分心防守,或受我攻势牵制;第三,我的攻势 与敌手正面对峙,然后用后手奇袭敌方要害。
所谓“行军于无人之地,攻必取,守必固”,关键是掌握虚实的妙用,而 虚实的精髓又在于:一是要奇正并用,正兵用来“批亢”,奇兵用来“捣虚”; 二是要示形动敌,迷惑敌人,欺骗敌人,扰乱敌人,调动敌人,三十六计中有“声 东击西”,正是对虚实的运用;三是保密,决策意图,用兵重点,行军路线,都 要严格保密,一旦泄露,将功 亏一笑,甚至反遭其祸。《孙子》说过:“善守者,藏于九 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里又指出,善于进 攻和防守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对攻守、虚实的运用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 主宰敌人的命运了。我们现在试用太极拳技击技术为例,借以说明传统武术“尚 智用巧”的攻守进退特点:
首先,太极拳是用以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自卫型拳术。
基于自卫的性质,太极拳十分强调“勿先出手”和“勿先动步”,反对“先 下手为强”的主动出击,处处摆出一副“为客不为主”和“不敢为天下先”的 被动应敌样子;与此相联系的,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静御动、以 逸待劳”的自守、礼让、沉静和应变、机动、灵活。太极拳那“心平气和”、“松 静为本”的技术要领,也是跟这基本性质相适应的。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冷静 地判断敌情,而且还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和发挥自身各种潜力。
太极拳的这种自卫型战略,踉它“不能选择敌人”的前提设定,以及“留 有余地”的处世原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智力、体力和技术,在事 实上都是不能平等的。在生死搏斗(而不是竞技运动)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 保证真正的“公平竞争”状态,更无法保证自己各方面一定优长于敌手。但现 在问题在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平衡有不平衡的“比较优势”,不平 衡恰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所以,太极拳的前提设定是力量上“以弱对强”,并具有崇德、尚礼、处谦、守 下、用智、使巧、内向的阴性文化特征。从技术上说,其基本原则是攻者捣虚、守 者备瑕、进在取势、退在避锋,保存实力、避免消耗、战术速决、战略持久,随 曲就伸、以顺避害、后发先至、曲中求直,奇正生克、攻守相依、进进退退、贵 在得宜。这是一种通过“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自卫型拳术。
其次,基于以弱对强自卫型的战略设定,太极拳攻守进退的基本形式是“寓 攻于守”、“以退为进”、“以走制敌”、“曲中求直”、“攻守同一”的迂回运动战。
兵法有云:“强则攻、弱则守”,以柔弱者自居的太极拳自然以防御为主,并 旦力图避免“处处设防”、“处处树敌”、“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正面抗衡和拼消 耗。它十分讲究“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通过“沾粘连随”、“随曲就伸”的因 敌变化去寻机造势、引进落空、张网设套、诱敌深入、以顺避害、借力打力,突 出“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 的圆活机动,很有中国军事那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 发挥你的长处,我也发挥我的长处,打得赢就打,打不 赢就走”和“敌进我退,敌 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打我时摸不着打不到,我打你时就由不 得你“的味道。
作为一种技击的技术,太极拳绝不是放弃自身存在理由的“游而不击”、“只 守不攻”之被动挨打术。其机动的目的仍是为了歼敌。但太极拳的进攻,却往 往寓于退守避让的过程当中。由此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 必犯人”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攻性质。它一方面“顺人不失己” 地走出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又“依自不依它”地坚持独立自主,由此把防守跟 进攻,撤退跟前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此退彼进、此守彼攻、此蓄彼发、攻守同一、虚 实变换、阴阳相济,既不受对手的力,也不拿对手着力;在“积极”方面说,它 十分强调沾粘连随,在“消极”方面说,又极力避免扁抗丢顶。每个退守动作 系统,同时也是进攻动作系统。它要在“逆来顺受”消极被动形式当中,去实 现“制人取胜”的积极主动内容。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