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 统中国武术极其讲究身体性的活动效应,但与此同时又突出“反求诸己” 一类 “内倾超越”追求,强调“身心合一”的内外不二。特别是明清以来成熟形态 的武术活动中,更是强调意气在身体运动中的主导作用,因而突出所谓“外练 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一类的身心操练原则。中国武术中基于身心合一感悟那 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气势、神韵、味道,跟西方体育中基于身心二元外究那 社会规范导向的“费厄泼赖”精神,显然具有很不相同的旨趣。由此,中国武 术跟西方体育对生命质量的理解也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强调节约生命能量的“养 护”,后者则强调消耗生命能量的“拼搏”。
(本文原、是笔者未完戒的弟作《太权奉,条兔文化论》书稿策 二学条〜节,它逑同下面七节均为作者升武术榛作拷构的基本理 论,其中论人权率的动静开各”却办曾干《夕床为大权》,弁收入会功保编的《甲国当代太权奉椅论案》。原 稿只写太极奉,收入本书叶校本书供例和要未作了若干度与和润 免尽星采及巷卜中国传兔武犬。)
108
劲路应对一中国武术“技”的层面
—§一
按照通行的说法,传统武术“有体有用”,其“体”主要是解决人体内部 身心关系矛盾的强身、养生运动,而其“用”则主要是解决人体外部敌我关系 矛盾的技击、应对技术;这背后之实际内容,便是一种力量的应对运行。我们 知道,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个体的自然存在,而是一种主体跟客体在一定环境(背 景)下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如果要优化自身的生命存在,不仅要处理好个体 内部的身心关系,还得处理好个体生命跟相应客体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特别是 跟竞争对手的关系。中国武术在操作方面,讲究协调身心以固体,应敌技击以 致用。中国武术的核心主体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生命应对综合实用技术,其 主要表现为力量运行的劲路问答,追求一种“人我一体”的悠然自得和进退自如; 就操作运行角度而言,这可称之为“术的层面”。这个层面是整个技术体系的 操作规定和运行机制,并对应人体构成中的“气”和主体操作上的“技”。
传统武术理论的核心层面是应对理论,其基本任务在于主客分化以后怎样 应对客体的扩张、侵占或征服、压迫,以求重新达到主客的动态平衡。它强调 的不是本能发挥那简单直接的勇猛精进,而是借助机势把握那曲中求直的后发 先至。其主要特点是:除保留有跟一般应对性活动共有的力量对抗以外,还突 出其引进落空的“避实击虚”和借力打力的“后发先至”;由此在肢体冲突中 扬弃实力抗衡、弱肉强食,实现以弱对强、以柔克刚;这也是在外国武技中没 有或少见的东西。其背后的社会学意蕴则不但是借助技术来延伸本能,而且还 要通过技术去超越本能。
需要注意的是,应对并不等于竞技;它所遵循的路线是“取位用势”(其 背后物理学意义是着力点和不同力点关系变换走势的可能性选择)那体能技能 的综合发挥,而不是条件规定下仰仗裁判单一方向的技能鉴别。传统武术的主 体和核心,就是肢体应对的技击技术。这里所说的“技击”,是指个体(或小 规模群体)肢体冲突中“以技行击”那对抗性的打斗搏击。其内容主要是通过 拳脚的变化(器械是拳脚的延 长)和体力的运用以防身护 体和制人取胜,其核心是劲路 ]AQ 变化的应答行为。因而不但 明显地区别于大规模群体对抗 的军事冲突,而旦也同样区别于个体竞技比赛的散打拳击和角力摔跤。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要处理 敌我双方“互为主客体”的“对抗性”关系,其不同之处,则在于活动领域、社 会属性和激烈程度。完全不考虑应对性技击功能的所谓“武术”,并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武术,而只是它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异化变种,即作为竞技体育的一 个变种。这个变种在当今世界上当然有它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理由,但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不宜把它跟传统意义的武术混为一谈。
跟一切技击技术一样,中国武术解决敌我关系的基本目的或基本要求同样 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这跟军事战斗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具 有相同的本质和内涵,所以其技击理论和应敌原则,在主要的方面便是大量地 借用古代的兵法。为了实现“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其 外部过程展开为攻守进退,其内部状态呈现为虚实刚柔;其中介环节和整合机 制,则是对机、势的把握和运用。
(一)着法:攻守进退
技击技术处理敌我关系的外部过程表现为攻守进退。它类似于军事作战 的行军布阵,在武术体系中属于“着法”(亦称“招法”),指敌我双方交手 搏斗过程中,表现为一定招式动作互相应答的技术形式,是承担力量运行那应 对动作的关系结构和肢体格局。攻守进退是技击搏斗最本质和最直接的运动形 式,是实现技击搏斗目的最基本的手段。任何搏斗形式都是以这攻守进退为核 心展开的。中国武术的攻守讲究“夺位取势”的我顺人背,而其进退则突出“引 进落空“的就势拿发。
关于攻守中国文字中,“攻”者击也、伐也,用以描述一种主动性的侵占进入行 为。《书•仲虺之诰》云:“兼弱攻昧”,《易•同人》云:“乘其墉,弗克攻吉”,即 此之谓也。而与此相应的“守”字,则有保持、主持、御侮、防卫之意,核心为“保 持弗失”之义。《易•坎》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此之谓也。武术技击中,“攻” 是指自己主动出击行为,目的在于控制敌手并解除其战斗力,技术方式为各种 击打摔拿(太极拳为其变形的粘逼发放)动作;“守”则是指自己应敌防御行 为,目的在于抵抗敌手进攻以保自己的安全和实力,技术方式为各种格挡闪避(太 极拳为其变形的顺引走化)动作。
跟军事作战一样,技击搏斗关注的重点在于“攻守之宜”(也称“攻守合 度”),即攻守关系及其适当运用。操作上强调攻守的时机、敌我态势、作用 力点等各方面的配合,追求我顺人背的得机得势。战争和搏斗的基本形式无非 进攻与防守。这攻与守既相互区别、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 构成统一的整体。古代兵武之家,正是从这一辩证关系上去把握“攻守之宜” 的。《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 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里阐明了攻与守的作用、条件、特点和目的,给历代兵武之家研究攻守问题 奠定了理论基础。《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则云:“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 归乎胜而已矣。”这里辩证地阐明了攻与守的内在联系,强调战机的作用,并 用“得失成败”把攻守的结果区分开来,又用“同归乎胜”把攻守的功能统一 起来0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何博士备论•秦论》曰:“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 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 告诫兵武之家必须从战略全局上去作出或攻或守的决策。后来武林高手的各种 招式劲路,实际上均以此为依据。
攻守是标示战斗主体应敌取胜行为方式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技击搏斗 过程的基本形式。跟社会性的战斗过程一样,个体性的技击搏斗也就是当事人 双方“互相使用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 社会活动形态”。攻守是技击搏斗的表现形态,如果没有攻守形式也就没有现 实的厩杀搏斗活动。它是搏斗主体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搏斗目的 最基本的手段,并贯穿于技 击搏斗的各个阶段之中。技 击搏斗上其他作战形式、方 式、方法和技术,都是以攻 守为基础而展开的。
关于进退主体机动方向的基本形式。在中国文字中,“进”者登也、升也、趋也,凡就 所居之位置向前、向上、趋近者皆曰“进”。《礼•表记》“君子三揖而进”,《诗•大 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亦此之谓也。在武术技击中,“进” 是指己向敌趋近的过程,目的在于缩短跟敌手的距离,技术方式为各种上步、近 身、趋前、出手动作;“退”是指己背敌趋远的过程,目的在于扩大跟敌手的 距离,技术方式为各种撤步、让身、缩后、收手动作。其运动轨迹则是各种长 短曲直的线段。
进退是标示攻守过程中敌我双方空间位置关系的一对范畴,用以描写攻守
Zhiwu Weiwen
浏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