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武德
一、武德的概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 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 一词最早于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武德从伦理学的 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 人意志的选择,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 社会活动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 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 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 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应贯穿于习武 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
二、传统武德的内涵
武德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其萌芽、形 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 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二 即“禁暴、 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 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 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 的佛性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德 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它 的内容虽然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但 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 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义就是 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的核心是孝悌,要求武林中人具 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仁之方。要 求习武者忠于师门。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 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求及安宁、祥和。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 “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 法、途径和标准,“义”在武德中还可理解为秩序、等级。“义 者,宜也「就是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称。君臣 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乱,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 侵犯的人伦。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 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林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 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 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礼”还直接包括制 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在武德中具有实 践意义,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 该怎么做”,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 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 保证它的实践。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在于体 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辩善恶,只有如此才能“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侠义之人。信:“信,诚也”,就是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用,诚守诺言 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实践诺言,不失信于 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 代多有所闻。可见,守信重诺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 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 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 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贫等,即 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效仿的。为私利或 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 为武林中人所不屑。现代武德注入了新的内涵,阐述如下:
三、现代武德的内涵
(一)树立理想,为国争光
理想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 来的向往和追求。树理想,古人称为“立志”,志不立,天下无 可成之事。为此,理想是每个习武者坚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 人生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原动力。而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经 过努力奋斗才能达到。习武者的崇高理想,应该是振兴中华武 术,弘扬民族文化,为武术走向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和为祖 国争光而不懈努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为全民健身 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爱国爱民,见义勇为
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 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
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要建立起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是当今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决不能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 事情。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奋不顾身,挺身而 出。当人民的利益受到坏人损害时,应见义勇为,以正当的防 卫保护人民群众。当祖国受到侵犯时,更应万众一心为捍卫祖 国英勇奋战,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三)尊师爱生,团结互助
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习武者应尊敬师长和前辈。不仅在 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下,恭敬从命,更应该聆听教诲,认真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前辈的辛勤付出。师长、前辈应在 政治上,学业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尽心尽责,毫不 保留地传授技艺。在敬业精神上,教师更应该忠诚武术事业,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者应该热爱事业,勤学苦 练,学而不厌。在人格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要发扬民主, 不搞“家长制” “一言堂”。学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谦虚谨慎, 互相尊重。”以武会友,切磋技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另 外,师生都应该打破门户之见,破除循规保守、固步自封的旧 习,搞好武术界的团结,取长补短,勇于探索,共同进步。在 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四)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武德中的修养主要是指个体行为,其根本乐趣又在于改变 自己,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它是以善之人性为起点,强调 习武者正心诚意与修身养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是被认 为不道德的欲望之体,“性”则是道德的“本我”。因而“身” 需要“修”,“性”需要“养”,修身养性的实质就是以“道德 我”克服“欲望我”达到道德上的超越。习武者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坚决抵制资 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污染。当前尤其要清 醒地认识和抵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 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和腐蚀。在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时,决 不能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唯利是图,甚至损人利己。遵守法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做到这一点,首 先要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奉公守法的 自觉性,并且能够依法办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维护法律 的威严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该执行有关部门依法制定 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勇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以确保各 种社会活动正常开展,维护社会安定。习武者要切记任何时候 不得自持武力,违法乱纪,逞强斗狠,妄自出手。要树立习武 者的良好形象。
(五)文明礼貌,举止端正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有悠久的道德传统。武林界曾流传着 “未曾学艺先识礼”,“学拳先习礼”的传统。习武者平时的举 止要端庄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并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待人处处热情诚恳,和蔼可亲。服饰要整洁得体。在 表演竞技、教学训练、社会武术和国际武术交往等活动中,都 要严格按照武德的行为规范进行操作,表现出个人立身风度, 以及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充分反映出习武者的良好素质。
四、现代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传统武德源远流长,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十分有益。但随着 社会发展,其中一些内容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甚至成为 武术发展的桎槁。所以,在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武德的同时,应 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用的部分,摒弃过时的、糟粕的内容,建立起新的、具有时代精神和社 会主义特色的新时期武德。这是武术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现代武德内容应是与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要求相一致,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提倡新时期的武德,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为培养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
第二节武礼
随着武术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管理中心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武术礼节在教学训练以及竞赛中使用, 目前已经在国内外相关场合被采用。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徒手礼
(一)抱拳礼
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 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 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新的 涵义。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 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 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 下颌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 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图3・2-1)。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 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 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 “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 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 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二)鞠躬礼
行礼的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 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
二、持械礼
(一)抱刀礼
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横于胸前,刀刃向上; 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心附于左手拇指第一指节上, 高与胸齐,两手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目视受礼者(图3-2-2 )0
浏览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