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 维是一种整体把握、直观体悟之“象的思维”,通过“象形取意”(就是象其形而取其意,即通过象征去 体现某种意图、意向)从而实现主体操作。所谓“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这种意象型思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象形取意去 把握对象,并借用哲理符号去处理对象。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很 早就通过跟自然界交往的过程,模仿其中各种事物形态的变换去创造各式各样 的身体动作;我们的前人在创造武术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模拟自然界的各种事 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天象、人事等),参照其相关的姿态、动作、神情等,并 依据人体运动的规律和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由此衍化出具有独特功能的招式 动作,并进而衍化和发展为一些不同的拳系、拳种,而在解释拳理时又往往以 自然界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来作说明和比喻。传统武术处理形神体用关系的基本 原则,在操作上大体可以分析为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中国武术的形神特点,首先是依类象形、师法自然;其源可能出于 原始的“模仿巫术”,以为同类可以“相生”(这背后包含有人类进化中模仿 学习的极大智慧);而其方式则有点颇为类似中国汉字,着眼于象形取意(这 背后包含有中国人特有的“以形分类、以类相推”的“象”的思维方式;中医 药的“药性分类、以形补形”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依托拼音文 字的外国人就很难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武术很多招式动作就是模拟动 物的;野兽动物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单项特长上都超过人类,例如,人跑得没 有猎豹快,力气没有黑猩猩大,视觉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狗,听觉也不如很多 动物;于是希望通过模拟动物获得动物之能力。人与动物相比,最具有优势的 便是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利用各种动物,甚至从动物那里学到我们自 身不具备的知识,并且通过模拟动物的技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姜容樵先生 曾经指出,中国武术“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来,用 这种方法来制敌”。戴国斌先生也指出:“在历史发展中,武术也从动物界汲 取原料进行文化生产。一方面是象形性生产,通过模仿动作攻击力的拳术化、模 仿动物生命力的养生化和模仿动物之态的游戏化,产生了新的活动方式;另一 方面是会意性生产,推进了动物运动意向的身体化和人格化,增添了武术文化 的表达力。在学之于动物的 接联系生产了武术的象形拳 动物的间接联系生产了武术

这两种不同的与动物的联系方式和审美追求,源于人对动物截然对立的态度。” 与此相类的还有“自然仿生”和“人物仿生”:例如自然方面的“泰山压顶”、“顺 水推舟”、“雪花盖顶”、“古树盘根”,人物方面的“霸王卸甲”、“张果骑驴”、“麻 姑献寿”、“二郎担山”,此外还有“手挥琵琶”、“玉女穿梭”、“美人照镜”、“回 头望月”等。中国文化认为,自然演化具有某种别无选择、不可抗拒、难以逆 转和天然合理的性质,只有顺天循性、师法自然、随机就势,才能参赞化育、夺 取造化从而替天行道。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我国古代农业自然经 济条件下人们思维方式的产物。

第二,这种种模拟的前提是遵从人体结构和武器形制的活动规律,同时体 现其活动的相互关系。所有的武术招式动作都是通过人体的运动来完成的,由 此必须符合人体结构特点、生理运行规律以及使用的武器形制规定和操作者的 生活方式,通过自我心理结构“因其本性”并“顺其自然”。人体的骨骼、关节、肌 腱和肌肉的活动方向和方式是历史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因此徒手的拳打脚踢受 到很强的肢体操作惯性和生理机能制约,武术的招式动作也就必须根据这些特 点并利用身体不同部位运行而使自己动作顺势顺力,同时也让对方背势背力。特 别是人体结构上有很多易受攻击和易受伤害的部位,武术的招式动作必须学会 善于攻击和保护这些要害部位。此外作为“肢体延长”的武术器械招式还受到 器械其形制方面的进一步制约。例如短器械的刀剑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 方面:刀背厚、可砍劈、剑脊薄、须点刺;据此也就产生“刀走黑、剑走青” 和“刀如猛虎、剑似游龙”的特点。又如长器械的枪棍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 同的方面:枪头尖、可刺扎,棍无头、须轮劈。故具有“枪似游龙、棍若雨” 和“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的特点。这些东西通过操作者的自我心理整合,形 成一系列的组织秩序和心理定势。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实也就是 遵循自然机理而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制完 全一致,于是这些东西的机理、机制对全人类来说也都是一样的,可以看作东 西方所有武技的共性。中国武术所表现出的个性,不外也就是中国人的体形、体 质特点和武器形制对其共性的制约。由于中国人的体型、体质、武器形制以及 整个的生活环境的不同,这也 形成了中华传统武术的存在形喻势、就势跟进、封门夺户”而不论招,由此指向摆脱被动、走出当下的“形 人而不形于人”和“制人而不制于人”状态。武术是一种肢体冲突的随机应对,其 所有动作都是有感而应、因敌成形、随机就势、舍己从人的。如果离开敌我关 系的攻守进退、你来我往的实用功能,武术动作也就变成了无的放矢之“无根 的仪式”,于此人们便无法完全真正把握武术形神、体用的所有意义,由此变 成一种莫名其妙的肢体“瞎折腾”。军事上《孙子》有云:“夫兵形象水,水 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跟军事作战同构的武术 招式运行,基本方式也当讲究因敌成形、随机就势。因此中国武术没有西方人 那么多主体先定那的“标准”、“规范”和“边界”限制,呈现出一种极为自 由灵动的“应物自然”姿态。任何操作技术都是要因应操作对象的,中国农业 社会依托自然“靠天吃饭”的因应思维,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工商社会那“人 为契约”的机械性交往规则和交换定势。

第四,中国武术在整体上还表现出一种哲思立意、符号操作、心理暗示、信 息调控的特色。其运作指导和机理解释,大量地借助了阴阳五行的具象化符号 运算;这在外国武技中是完全看不到的。本来任何人类操作活动都是在人的思 想意念指导下进行的。但国外的武技大都突出其主体操作的技术特点(例如拳 击、摔跤、相扑、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依托物理和生理的解释 而给出边界明晰的动作指令;而中国功夫则有赖于阴阳、五行、八卦、六合一 类边界模糊的整体性哲理符号,让人得以因应环境而自然地自由发挥。中国功 夫具有极浓的哲学气质,它“跳过”作为中介的“科学分析”,直接用哲学符 号去处理技术问题,表现出某种“思想拳”的特征(这也跟中医类似)。台湾 学者龚鹏程先生指出,中国武术并非一纯粹搏击技术,而具有强烈的观念性和 文化意蕴,其打拳讲套数与作诗论格律的意义是一样的,由此可以称之为“技 击文化学”。

跟汉字书法和舞蹈造型一样,武术招式都是一些表达隐喻的文化符号,完 全可以借助其具象而致会意。就认知方法论来说,武术操作讲究“象形取意”、“以 类相推”,这免不了带上主 的地方甚至还保留一些诸如 等原始因素,具有不少当代意义上武术确是个空想“乌托邦”;然而其背后灵动的生命智慧启发,也是不 能全然抹煞的。有学者指出:“中国实用理性的一个特征是不重逻辑推论,而 重类比联想,由类比而得启发,范围宽广,直觉性强,便于由感受而引发联想。这 可以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创造性解题能力及其在 中国文化上的广泛作用,特别是其应对不同环境所呈现的成败得失等等,恐怕都不能简单地处理。

 

浏览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