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动静

动静是标示事物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在时空运 动中定势变换的总体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动静范畴是指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并 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的实际内涵,并不只是局限于该物的空间位置。首先,动 静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或属性,是相依相分、不杂不离的对待统一。动是 指事物自身所具有那质的变化能动性;静则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质的稳定 性。其次,动静又指事物状态的变化和寂静。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突破 了原有规定性,或在向这种突破推进,强调了过程中前后状态的流变区别;而 寂静则是指事物“寂然不动”地维持其自身规定性,强调的是过程中前后状态 的同一定在。事物只有通过寂静才能呈现或表现自身形态和特性,因而变化应 表现于它的反面,即寂静之中。最后,动静还指事物的进程与归宿。动是事物 发展历程中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态推演,静则是这时态推进中的终止间歇。

在汉语里,动的本意是动作。《说文》曰:“动,作也。”引申为发、为行、为 感等义。而静的本意则是不争,所谓“协调不争而心性平和”,也就是静的意 思。《说文》训静为审也,《玉篇》训谋也,《广韵》训安也、和也、息也,均 是静的引申义,同时还暗含其存在前提的对立面。古书每以静与靖通用,靖,《说 文》云:“立,靖也”,靖,亭安也,义近。《孙子》云:“木石之性,安则静、危 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古人对动、静的这些说法,不但蕴涵了有无相生、动 静互根、往来变化、圆转不息等方面的意思,而且还蕴涵了人类操作的主动作用; 由此事物的动静是在其自身状态跟周围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身体运动首先表现为外 —— 在的肢体动作位移以及内在 的生理机能之间的协调配合活动。这种以人的生理组织结 构为基础的人体各生理机能之 间的协调活动,其本质特点当然是动。武术中的基本功、盘架子、器械和推手、散手以至搏击实作等等,也 无一不是动。但这种动又不是别的什么动,而是人体各生理结构和组织机能间“一 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那大化流行的活动协调一致;而这活动的协调一 致,从哲学上说便是一种平衡状态,即相对的静。这相对的静同样是身体运动 不可缺少的方面。如果没有这各种各样的平衡协调,任何身体运动都无法进行。而 任何身体运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起止和间歇断续,不可能按原样永无休止地 持续下去。在这方面来说,静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任何身体运动都是动和静的矛盾统一体,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的。从空间分布角度来说,有的是整体动、而局部静,也有的是这一部分肢体 器官动,那一部分肢体器官静;从时间延续角度来说,有的是此一时动、而彼 一时静,有的则是彼一时动、而此一时静;从表现形式角度说,有的是视动犹 静、有的是视静犹动。总之,动和静的各种形式的组合、连续的统一,成了多 种多样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手段。在身体运动中,动和静的地位并不相同。从总 体上讲,动是绝对的、主导的,静是相对的、从属的。但就每种运动的具体形 态来说,其动静方式并不一致。所以从其外在特征上讲,有的身体运动手段以 动为主,有的则以静为主。由此使身体运动的动作有动力型和静力型之分。例 如跑步、跳跃、球类等就属于动力型,而外静内动的气功、桩功或各种平衡造 型等就属静力型。研究动和静的对立统一,恰当地组合动和静并使之优化,是 身体运动技术的重要内容。

在西方文化中,动静的区别是相当分明的。动息为静、静变为动,动不是 静、静不是动。但在中国古人那里,整个宇宙都不外是无方无体、循环往复的 大化流行。在这流行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即有即无、即 动即静,一多不分、生生不已。总之,一切东西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 态和过程。在这过程中,既可以以动求静,又可以以静求动,反正动静互根、体 用一如,宇宙间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体可以作为自己的支持者;各种事物 的迁流生化,都纯为自动,其动向自不必限于一定方向而可转承回绕。呈“唯 变所适,不可为典要”的往复无常状态。中华武术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 身体运动,其身体的“文化 特性质。

中华武术以其招式动作有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它强调动静的相分不杂。

武术招式属于人肢体的动作变化。所谓“动迅静定”,所有武术都通过身 体形态变换去表现动静的区别。例如“站如松、动如风”、“静如山岳、动若 江河”、“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等,都是强调这种相分不杂、动迅静定、动 静有常的。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对这个区别作出了极为明确的划分。《太极拳论》 一开始,就以太极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描述它怎样从阴阳判分、动分静 合地进入一气流行的给定运动状态。据此盘架子时,首先是强调无极预备式的 那种“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 浑噩噩、一气浑然者也”的混沌一体、寂然不动的完全放松状态;然后便是神 意一领,感而遂通、丹田内转、水火交泰(心火与肾水相交)、清气上升、浊 气下沉(亦即神往上升、气往下沉;操作上则是表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的上顶下沉、身肢放长,形成顶天立地、三才贯通并与天地参之感),以及前 后领劲点和发劲点的分化和两端拉开、对拉拔长而又前后合住、左右照应、松 紧变换,形成所谓八面支撑互相呼应之势,通过起式由静到动、动分静合地进 入“有如长江大河”之一气流行的演练状态。在整个盘架子过程中,又动静相继、循 环往复,十分讲究势有区别和势势相承,各个招式动作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 有转换;定势和过渡动作之间的起止间歇,一定要干净利落地交代清楚,千万 不要拖泥带水地纠缠在一起,但又要行云流水般相连不断地统一连贯起来,不 要形成凹凸断裂,表现出一种动静循环、岂有间哉的平稳节奏感,使整个运动 过程产生一种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美学特征。最 后收势时,又气收丹田、万籁俱寂、返本还原、复归无极。

第二,它又强调动静的相依不离。

任何武术招式动作都有其起点和终点、平衡和变换,有其定势和过渡,其 动静的变换是个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过程。例如太极拳的整个行功 过程中,不但要注意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的动静相互转化,而且要注意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的相济互补。在外形上,它还有视动犹静和视静犹动的要求。太 静和返璞归真的祥和肃穆。在演练过程中,它强调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 照应、内外相合,表现出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以及均匀和谐的运动 特征。即使有些太极拳派主张盘架子时要快慢相间,是有快有慢的非匀速运动; 但其动作及节奏组合也都要求协调平衡、错落有致,而不能倚轻倚重、杂乱无 章。这个原则在其他拳种也程度不等地存在;所谓“动韵均势”,它动不妄动 而存静意、静不寂灭而含动机,由此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相 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美学特点。

第三,它的重点在于动静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武术的招式运行并不是动静的规定而是动静的变化,任何招式动作都不是 固定不变的,招式动作的真谛就在于其变化不定的过程当中,并体现为攻守进 退的基本功能。例如太极拳无论理论还是实作,都讲求动静互根、阴阳相济,开 合相随、有收有放,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料敌先机、后 发制人,动静相兼、以静制动,以退为进、守中有攻,蓄而后发、曲中求直,由 极慢然后极快,由极快而复归虚无,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既讲求自身动静跟 各个方面的有序协调,又讲求破坏对手动静跟各个方面的有序协调。整个世界 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外是动静的无穷变化而已。由此我们既可以动中求静,也 可以静中求动。人们因应环境的操作,必须要把握这个动静变化的契机。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