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对太极拳技击原理的物理学研究,现在已经 从机械力学深入到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生物电学;此外还有人从控制论、系 统论、博弈论等方面提出若干假说,尝试对太极拳推手的功能进行新的解释。由 此看来,西方式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已经全面地进入了太极拳的拳理解释和 机理研究。
西方式的人文、社会学科,也在上世纪开始逐步地被引入了武术的理论研 究。民国年间,唐豪、徐哲东(即徐震)两位先生首先运用近代意义上的历史 科学,对武术史特别是太极拳史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其深远意义不能抹 煞。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行健斋随笔》、《中国武艺图籍考》等著作,可 以视作近现代科学意义上武术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他关于太极拳史的开创性研 究,力图破除传统封建迷信的神秘色彩,是当时中国思想界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疑
古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思潮在武术史研究领域的表现。而徐哲东先生的《国 术论略》、《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等著作,则奠基于 相当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其考则有据、辨则有理、深入细致的考证方式,也 是当代太极拳史研究上里程碑式著作。此外还有吴图南的《国术概论》、姜容 何认识都是“有所见,然而也有所蔽”的,真正客观全面的结论,还是应在“百 花齐放”的正常争论中通过取长补短、互相磨合获得共识而逐步得出。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某些极“左”思潮却又因人画线和以人废言地“拉一 派打一派”,把研究过程中一个方面的个别粗疏结论僵化起来而定于一尊,从 而妨碍了以太极拳史为重点的武术史之进一步研究探讨,不过国家政策的引导 和支持又给整个中国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此我们应该冷静地 总结经验教训,而不能简单地一概骂倒或全面捧杀。如果由此而把先驱们基于 历史条件的若干无意疏忽或不同的认知取向,“无限上纲”地说成是“居心叵测” 的“历史罪人”,离开历史背景并让人身攻击渗入学术争论,那未免有点过分,而 旦也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史的争论曰趋活跃,但是由于 市场走向的世俗利益和传统政治权力的介入,又显得颇为情绪化和复杂化(少 林拳领域甚至还出现了十分值得深思的“海灯大师现象”和少林实业公司的完 全市场化倾向)。对此我们当持一种冷静、超脱和谨慎的态度。
当今人们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宽,思考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 代以来的“文化热”中,比较哲学、比较社会学、比较人类学、比较文化学、比 较美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学科,开始陆续地被引入武术和太极拳的理论研究。《体 育与科学》等杂志还为此开辟了讨论专栏,(笔者本人也积极地参加了这场讨 论,并于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的基本研究框架报中国武 术研究院。此文公开发表后海内外均发现有大量的抄袭者和附会者,但由此也 见其影响之大)。仅就笔者业余之管见所及,20世纪末有关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 国武术文化概论》、《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和《竞 技•中国——竞技文化与中国的国民性》、《东方人体文化》、《中国武术》、《武 术学概论》、《说剑丛稿》等武术文化学方面的专著,特别是21世纪以来更是 出版了一批体育院校新培养的武术博士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大都属于草创,在 某些方面还免不了有明显的粗疏、片面和牵强、附会,其中囿于职业身份的无 心失误之处不少,由此需要大量认真和细致的辨析校正;但笔者仍由此获得不 少启发,并准备由此出发,以太极拳作为一个典型的“人体文化符号”和技术 操作模式,进一步具体解剖中 解决问题的,即由此去看到底 到中国的传统理论主要是给中模型,而引进的西方科学给中国武术提供的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性解释框架;二 者的重点并不一致。我们现在亟须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互补和 综合,从而把身体教育、身体技能和肢体应对、身体娱乐提高上升到现代学术 的殿堂。
078
任何技术操作体系和社会文化系统,都可以分析为器物、制度和精神这样 三大层面。就宏观和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活动是一种边界模糊、功能多样的 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器物层面是各个拳种、各种器械和各种功法的集合,制 度房面是反映武林群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活动方式和相应社会生产方式的武术 操作活动走势,精神层面则是武术活动的知识基础、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 作为其背景的社会意识形态。从微观和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操作则是一个相 对独立、性质明晰的身体技术运作体系;其器物层面是各种姿势造型和招式动 作,制度层面是各种操作原则和运行机理,精神层面则是其价值取向和生命智慧。
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和狭义的角度,讨论武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技术 体系之基本构成。笔者认为,武术操作首先表现为肢体形制上的动作姿势(这 是应对的基本动作结构);就对象考察角度而言,可称之为“器”的层面。这 个层面是整个技术体系的物质载体,并对应人体构成中的“形”和主体操作上 的“身”。它首先表现为一种身体训练,但同时又发挥为一种肢体技术。现代 人往往把这个身体训练和肢体活动的层面叫做“体育”;但“体育”是个外来 概念,大约在晚清至民初之间才传入我国,其内涵规定也跟我们这里所说的武 术有较大的差距,但就其身体活动层面来说又有很大的交叉。我国古代接近这 个概念的,则有养生、嬉戏、杂耍和修持、练功、礼仪等一类的说法。在这里,二 者共同的方面在于都属身体训练活动,都蕴涵了相当丰富的人文精神,其核心 都是人自身的发展。其不同的方面则在于活动范围、操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基 本任务、技术特征。一般体育技术作用的对象是指向受训练者自己,通过身体 素质和身体技能的训练,由外向内以社会需要去塑造自我;着眼于标准化的接 受规范,其动作名称多是弯腰、踢腿、转体、抬手一类指令性规定。而武术技 术作用的对象则是指向受训练者可能的敌手,要通过自身内向的挖掘潜能,从 内向外用攻守进退的技术博弈制服或消灭对方;着眼于个性化的发挥潜能,其内生命应对之东方式广义“综合实用技术”;它不但把古代的养生活动、休闲 嬉戏、环境应对和礼仪训练、功力修恃、涵养性情等活动,涵盖进自己的范围,而 且还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防身避险、除暴安良和欺行霸市、打家劫舍、聚 众造反、社会冲突等都统统收罗到自己名下,在现代则因其大多滞留在身体训 练领域,被收编到体育管理部门节制。
中国文化是种“美感文化”,其所有操作都带上一定的审美因素,但武 术训练和应用并不就是形体表演,其目标任务更多的是在于生命能量的涵养和 应对技能的提高,而并不是时下人们热衷形体表现能力的发挥和时尚风潮的追 逐,由此用形体表演的要求去忽悠解释和规范取代武术的训练和应用,至少也 是言不及义的。传统武术理论的基础层面是身体训练理论,其基本任务在于身 心分化以后怎样克服后天习染的异化倾向,重新达到身心的辩证统一。在这里,它 强调的不是外部灌输的肢体训练和表现,而是内向挖潜的身心自我平衡。其主 要特点是:除保留有跟国外体育活动共有的肢体机能强化训练外,还突出其挖 掘和整合体内潜能的“意气运动”和探讨动作技击含义的“招式解拆”,把单 向度的“追求极限”转换为综合性的“自我平衡”,这是在外国同类运动中没 有或少见的东西。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身体训练方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个人自身 体内的心身关系,系统论上称之为系统内部各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哲学上则属 于精神和物质关系。从客体方面考察,它呈现为动静开合;从主体方面考察,它 展现为形神体用。这是人体一种特殊的心身运动,通过肌肉和意念的松紧活动 调节人体生命过程。它把人的形体训练跟心理训练结合起来,特别强调心理意 念的作用,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意到、气到、劲到”;它并不 限于西方人所理解的心理调节和呼吸控制,而更多地着眼于全身性的技能整合 和潜能挖掘,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心身体操”。这种人体心身运动的中介环节 和整合方式是“气”,通过升降出入的“真气运行”,去推动身心的活动和发展: 在身的一端表现为“劲”的发挥,在心的一端表现为“意”的流行。这时的气 是生理功能的一个范畴,尚未摆脱生命活动的具体机能状态。这个层次的社会 功能,主要是养护生命的强 身、健体、袪病、延年。最后,它通过体用关系对象化上升为 技击领域。现在,我们具体看看这个层面推演中的若干 、 基本构成规定。
小国传说武术文化论料
(一)形态:动静开合
从形态论上看,身体动作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手段。作为“身心体操”的传 统武术,首先也是通过身体动作去协调自己身心关系并应对环境的,其招式套 路和应对实作,不外是一些表现为特定姿势造型和运行轨迹的身体动作连续展 开;其基本的对象化表现,就是人体形态的动静开合及其轨迹节奏,讲究动静 相因的互涵互用和开合有序的相生相克。
浏览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