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武术信息载体。电视武术节目也不多,河南卫视的“武林风”等几个影响 不大的频道,目前还没有见到属于武术领域的武术报纸专刊。所以媒体要积极打造能和《体坛 周报》同级别的武术媒体。
五、武术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后奥运时代武术产业的发展
所谓“后奥运”时代,是指奥运会举办国在奥运会举办结束后,举办国因奥运会的举办而 使本国的政治、经济等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一段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变化中,尤以 体育制度的变化最为显著。众所周知,为了武术能够进入奥运会,近年来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所有的工作基 本上都是围绕着“武术入奥”这一工作中心来开展的。对武术运动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 束后,其发展也面临着“后奥运时代"的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武术产业化的速度加快,武 术产业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 后奥运时代武术产业发展的优势
(1) 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常年在馆习武者达100万人,仅河南省在册的武术馆校就 有600多所,“塔沟武校”拥有近2万名学生。我国武术人口近7000万,武术馆校院12000多 所,100多家武术器械制造工厂和武术服装公司。每年约有4000名外国人专门到我国学习武术。 如此庞大的人员群体是产业发展的优势力量,他们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依赖感, 通过对这些人群进行正确引导、认真教育、积极开发,同时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就一定能够 使之成为武术产业乃至武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众多习武者和爱好者为武术的产业化 发展提供人力、智力、财力支持,广大习武群体是推动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2)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资源储备浩如烟海,这是发展我国武术产业的先天优势。目前, 我国武术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可有不同的表述,如从文化学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物 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内涵文化资源;从资源形态划分,可分成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 按功能性质可分为人口资源、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按价值层次可分为核心资源、 中层资源、外层资源等。总之,丰富的武术资源,是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为武术 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多种路径。(3) 相对于其他体育产业而言,我国武术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从产业资源开发、产品技 术加工、市场销售,还到与各产业结构关系的协调等方面,都能够从其他产业实体的发展中借 鉴经验。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成长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产业发展的经典模式与 途径:产业俱乐部制、产业股份制、产业职业化、产业实体化、大众体育由普遍化和平民化向 商业化跨越、体育明星效应(如乔丹、姚明、詹姆斯等)、市场细分、品牌关联效应等。这些经 验都可以为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后奥运时代武术产业发展的劣势
(1)武术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造成了武术赛事运行机制僵化, 停留在“权责明确、管办结合"的理论认同层面。武术赛事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着 “管"和“办"的双重角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行政部门的民主性、社会性职 责也转变为制定产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发挥对社会体育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协调等职能。但 实际上,体育行政权力仍然受着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过渡进入市场,使社会普及度极高、民 众基础最牢固的武术赛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字号"产业,而与“社会”“群众”产生阶层、机 构方面的距离。这种状况也是影响人们参与武术热情,降低武术消费动机,难以形成深刻社会 效应赛事的主观原因。因此,武术产业的发展急需让武术赛事向大众化、社会与政府协办以社 会为主的运行机制改革。
武术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急需相关法律规章 制度的政策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一直依赖早期颁布的《体育法》、《全民健身 计划纲要》等实施弹性较大且产业约束力较弱的政策性法律文件。然而,随着武术产业化进程 的不断推进,武术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市场、武术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 突出。在举办武术比赛的过程中,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越来越多地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 响,其公信力遭到质疑。特别是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别国抢注的文化流失 现象,使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这是我国武术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客 观反映,也是制约我国武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武术运动赛事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和引起最大社会效应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赛事的即时性、短效性和单一性也带来了很多市场弊端。因此,不管什么产业,其发展绝不能 只靠运动竞赛“一条腿”,对武术而言,其相关产业甚至外延产业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以 NBA、CBA等运动产业的发展为例,这些项目的发展除了具体赛事运作外,相关的衍生商品品 种也很丰富,如球鞋、球衣、护腕、护膝、袜、帽,以及专业饮料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为它们 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培养了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中国武术已经在频繁的赛 事中锻造出诸如“太极拳、散打王、武林大会”等享誉国内外的赛事品牌,而品牌盛名下的武 术用品开发、技术推广等活动却始终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这种情况使广大人群难以形成长期 持久的武术产品消费刺激。由此不难看出,把一项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事和把一个产品经营 成名牌产品一样重要。武术产业自身调整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由于体育商业化发展的深入和现代职业体育形态的出现,致使体育本身发生了不 同程度的变化,如:为了加快比赛的节奏,篮球比赛罚球次数降到了最低;为了广告收入和黄 金时段的收视率,调整了比赛的时间;为了缩短比赛时间,排球实行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适应 性调整既是体育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也是该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术产业同样需要 转变观念,加强对市场属性突出、价值开发明显的一些武术资源应大胆进行创新。如套路比赛 中将技术性的解说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可以使观众对观赛项目迅速了解;裁判评分中加入“音 乐契合分”等,可以将武术的产业化发展与市场进行接轨。
武术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支知识体系丰富、营销理念先进、专项业务熟练、热爱武术运 动的人才队伍。目前,这类武术人才还十分匮乏,仍以行政人员、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 一般工作人员为主。造成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因与我国武术教育的体制有很大关系。我国高等体 育院校、体育院系以培养专业武术人才为目标,综合性大学经济院系以培养营销管理人才为主 要目标,二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另外,很多院校在进行武术教学和训练的同时,对 学生的其他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了重技能轻知识的现象,致使很多习武者由于知识储备有 限,对武术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以及对社会需求形势的认识模糊等,从而造成我国武术产 业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后奥运时代武术产业发展战略立足武术资源种类丰富的现实基础,继续深入细致地开展武术产业资源的精挑与开发 工作,避免武术资源开发的浪费与缓滞。发挥我国武术人口众多和社会武术机构团体庞大的人 力资源优势,积极宣传武术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大胆借鉴其他项目产业发展的 宝贵经验,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武术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国内武术市场的不良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具有法律实效的规章 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把武术赛事品牌创建与实际的配套产品研制销售紧密结合起来。继续 打造“康龙武林大会……”、“功夫王争霸赛……”、"螳螂拳擂台赛”等能够产生社会群体效应的品牌赛事。
浏览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