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脉修身》包含有中华先民五千年的养生、修性、育德、培智的宝贵 遗产。经过儒、道、释、易、医、武各家从各自的立场阐释开发,形成了东 方人体文化艺术养生、移精变气(心理治疗)的一百多种健身悦智、焕发人体潜能的妙法,对于解除人们的恐惧、焦虑、忧郁等不良心境有着显著的治 疗作用,并能在最短的时间让人们获得安宁、喜乐、智慧、解脱的心态。这 次将推出六套简易有效的术法合什有静态合什与动态合什两大类。坚实合掌 2.虚空合掌 3.莲花合掌 4.金刚合掌(详见《九脉修 身》)1.三生万物掌2.弹指十宣掌3.任督阴阳掌4.金字塔掌5.太极连 环掌阴阳五行获得平衡,是人类心身健康的重要条件,中国《黄帝内经》认为 五脏六腑都由阴阳五行的神明主持,五行相生则心平气和、健康快乐,本功法 通过自我按摩促进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的良性循环。儒家的修心养性智慧与佛门密宗声密结合的平衡身、心、意、灵,解除 焦虑、恐惧获得健康、快乐的便捷术法。通过站桩和“嗡、啊、畔”宇宙三 部音的训练达到三才圆融,健康快乐和智慧通过身体的八脉按摩和呼吸导气,沟通天地人三才气脉获得宁静安泰。通过佛家的智慧和东方人体文化“惠泽大众、造福人类”的根本宗旨结 合编成的十二字口诀:“看开、放下、自得、惠泽、慈慧、喜乐。”进行耳 轮与耳垂的自我按摩,既能宁静心神、疏导经脉,又能获得“四大皆空”的六、"我佛众生共一体" 禅宗的“禅”是一种人生体验和主观境界,我佛众生共一体的体验之最 高境界就是瞬间永恒的超然境界。超然时刻的获得并不一定依靠禅坐,许多 科学家、诗人、艺术家或普普通通的人,当他们让爱心和信念充满心间,而 又摆脱尘世的功利、欲念之际,瞬间感受到人生之处处可爱与“不可言说的 快乐,美与重要性”时,都可能有这种瞬间永恒的超脱时刻。作为一种修身 术法,以左手握左脚跟,右手抓住左脚大趾,轻轻捏转,带动脚腕活动,腿 脚为“万物众生”,被捏脚趾为“我”,而托起众生万物之手则喻“佛”。人 在器世界只能在小于一个脚趾般的小环境生死荣辱。如此反复动作左右捏趾 36次,再托脚回环活动膝胯大关节。然后换手、脚重复一次,可称“我佛众 生共一体”的象征。20世纪棋圣吴清源说:“我有过许多痛苦的时刻。每当 那时,我就会背颂白乐天的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 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中的精神》)在北京大山子艺术中心举行的艺术与自然健康国际研讨会上,我教授的 “看开放下自得乐”已经传播海外,现在要将规范化选入“天钧六合步云桩” 中,下边再详细介绍。2005年10月在北京香山脚下举行的“九脉修身国学养生班”不少学员赞扬“九脉修身”是国学养生的大成智慧学。下图为我的入室弟子、美国普林顿大学东方医学硕士魏淑靖研究员,在 台湾台中太平市崇正基金会举办的研修班上教授《九脉修身》的情形。学员 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台湾地区。天钧六合步云桩是一套简单易行的国学修身妙法。60年前,我在青岛 拜孙膑拳名师孙文宾老师习武,孙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练拳不练 功,到老一场空。”那时他教我们除压腿、下腰、耗顶之外,就是站桩。当 时主要是站马步桩和浑元桩。桩功是各门派都倡导的基本功,也是武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华元文化在 武术中的最佳载体。20世纪的武学大师王英斋先生通过自己40年习拳体悟把站桩研究至深, 成为他创立的意拳——大成拳的基本内容。王英斋创立的大成拳负载着丰厚 的国学内涵,他的《拳道中枢》总纲中把国学原典《内经》、《中庸》的精华, 以站桩体悟,这一点至今没有引起重视。《拳道中枢》总纲只有160字。兹 录如下:
一、 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平易近人,理趣横生。
二、 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三、 力任自然,通体轻灵,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四、 形松意紧,发挥潜能,持环得枢,机变无形。
五、 提繁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宁神,肌内若一。
六、 动似山飞,静如海溢,神犹豹隐,气若腾蚊。
七、 松紧变质,陶冶性情,虚灵守默,应感无穷。
王茅斋先生的总纲开篇和结尾都紧扣国 学要义:“拳本服膺” 一语点出武术修身之根 本,“服膺”者,谨记在心、衷心信服之义,语 出《中庸》九章孔子对颜回的赞语:“回之为 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失之矣。”王茅斋先生在《拳道中枢》总纲最 后一节更明确指出:“信义仁勇,悉在其中,拳 拳服膺,是谓之拳。”再次引用《中庸》之语。 再三阐释其武学思想源自中华国学的特点,在 《拳道中枢》第五段直接引用《内经》“上古天 真论”,对于这段话千百年来常常被人视为神 话,不求实解,正是王英斋先生用大成拳站桩的功夫做出的史无先例的实 解。《黄帝内经》是国学通典,南怀瑾先生等智者早就指出它不单纯是医学 经典,而是修身治国的通典。但对它的许多深刻的东方人体文化学的精义,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孑神,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提挈天地”并不是把天举起,把地提起来,而是形容锻炼达到最高水 平者的伟大气概和昂首云天的想象,亦是一种桩功的意念活动。“把握阴阳” 则是指站桩时掌握阴阳虚实的规律。“呼吸精气”就是“吐故纳新”在空气 清新的环境练功。“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是古代真人修炼身心的一种方法,是站桩的最 早记载。大成拳学家这种体悟认识,无疑是深刻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武术家为强种强国砥砺身心,探源索隐, 对武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道器双馨的中华元文化的指导下,内家拳法形 意、太极、八卦都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出身于形意 拳门的王茅斋,在其溯源探本、身体力行中,创造了意拳——太成拳法。这 种以“站椿求物”为主、完全扬弃了传统武术套路运动的拳法,表面上看好像与艺术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大成拳却是真正找到武舞同源、双璧共辉的根 本。王茅斋先生经常表演“健舞”,从上世纪20年代,直到他临终前一年, 1962年在保定召开的河北气功学术会上,他表演了两支武舞“健舞”和“勒 马听风舞”可为一证。1961年我在先后发表《武术与艺术》、《武术与表演》、《情、景、形、 神——形体美学笔记》等探讨运用武术负载的民族精魂,培养具有中华民族 气质的话剧、电影演员。被调入刚刚成立的北京艺术学院话剧表演系、筹建 形体教研室时,我就在王培生老师的太极桩功和郭古民先生的八卦揉球功的 基础上,运用王多斋先生大成拳“站桩求物”的原理,编创一套桩功教材, 通过简单的动作,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体悟人体三节六合的关系。我自 1956年跟培生、古民二先师习武,深感他们平日彬彬有礼,一旦运动起来, 就神采飞扬。当时培生师正当盛年,日常稳重儒雅,一旦练拳则真是“动如 山飞、静似海溢,矫若腾龙”;古民师已是古稀之年,小腹隆起,日常行动 缓慢,像老北京那些大宅门的“老爷”, 然而一旦盘起八卦掌,立刻判若两人, 真个是“神犹豹隐,气若腾蛟”,再不见 老态龙钟之象。他们所表现出的经过多 年身心并悟获得那种雄壮宏伟、气宇轩 昂、动作非凡的神态,正是武术的精魂, 正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的表现。
浏览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