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梅花桩拳法是武教天元

梅花拳《根源经》上说过:“要论文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原来 是武教天元。”所谓“武教”,就是以武功来“教化”人。所谓“教化”,就 是要以梅花桩文武大法的精神,也就是以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方 法来教育人,用武功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而使其开悟。人们都知道 梅花桩弟子是很尊敬祖师的,因为诚敬之心为练功者之必需。梅花拳 五代祖师杨炳在《习武序》中说:“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者,何谓也?答 日:即周子《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 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感故妙,几微故幽。几、诚、神曰圣人。” 又说:“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 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日圣人一太极。”如上所述,只有诚敬,才能心 空性空寂然不动,在“不思议''的状态下,以灵感感知一切事物,这就 是灵通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就是拳法变化的契机。如果至诚至敬 就能明白、智慧,能感知灵通才能达到玄妙,如果能把握“动而未形有 无之间”的契机就得到了拳法之奥秘。在武功中能把握契机,且具诚 敬、灵通之心者可称为圣人。圣人之心如明镜,万物之理都在心中,对 外界的一切皆可及时正确地反应,这一切都合情合理,自然而成,所 以说圣人也是一个太极。上述一切都说明诚敬的重要性,一切皆由诚 敬开始,诚敬是治心的条件。在梅花拳的文场所供奉的祖师牌位两旁,有对联: 左书:灵通济世本其天经地义 右书: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 上书:流传万世由对联可知,梅花桩武功是为了练就灵通,而练就灵通是为了 “济 世”,也就是给老百姓做好事。梅花桩拳法,是以武治心的工具,它是 练就人体灵通的玄妙之法。梅拳弟子们,都把传播梅花拳法、教授梅 花拳弟子看成是武教的开端。武的意义,不仅是锻炼身体,还在于培 养人的大无畏气质和精神、磨炼人的性格、涵养人的情操。梅花桩武 功由于有文理做为指导,拳法的锻炼和变化都是本着阴阳之理,练的 太极之功.在武功锻炼的一开始就本着练形、练气、练神的原则进行。 所谓练形,就是学会拳法中的一势一动,学会它的拳路和招法,并且 还要达到《梅拳秘谱》中所要求的“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手与脚合”,使武术运动之动作上下相随,自然流畅,这也就是《梅拳 秘谱》中所要求的“身化”;所谓练气,就是在武功训练中呼吸自然,气 血流畅。在武功锻炼中只要松肩松胯,姿势不歪不斜,动作舒展大方, 节奏不疾不慢,落点清楚,脚步轻灵,必然呼吸平稳,气血畅流,内气 自然汇聚丹田,这种自然入气的练法是梅花拳所独有者;所谓练神, 就是在练功之时精神饱满,神态自然,目光注视前方(或对练之人), 不散不乱,在架子的桩步中静之如山岳,全身无处不静,动则如江河 流水,无处不动,无论动静皆要排除杂念、妄念之干扰,能凝神忘形, 这都是练神。此外,在梅花桩架子的练习中,从行步转换为桩步,即由 动到静时的“动中求静”,以及从桩步转换为行步,即由静到动时的 “忽然而动”,也都是练神;在成拳中的喂拳等也是练神。可见,练形是 基础,是初步和开始,但练气、练神和练形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三者贯 串于整个梅花桩武功的始终,而且彼此相辅相成.形成了梅花桩拳法 内外兼练的特点。由于梅花桩武功练气、练神的要求,在锻炼武功的同时,必须气 血流畅、摒熄杂念和抑制显意识的活动,所以还要修养心性。这就要 在练功中学习文理、提高悟性。提高悟性的目的,就是使练功者能真 正理解梅花桩文理和拳法的要求,才能更自觉和有效地在练功中治 心。例如,“柔顺为上”,是梅花桩武功锻炼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柔 顺可使肌肉关节放松,气血通畅,有利于气入丹田,动作轻灵。《梅拳 秘谱•聚气论》说:“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这两句话是 互为体用的。在武功锻炼中,如果能够内气团聚中宫(丹田或气海), 且障而不发仍保持那种“不思议”的状态,必然动作轻灵、手脚活跃。 反之,如果运动之中能凝神忘形,进入“不思议”的状态,自然动作轻 灵自然,无出手发劲之意念活动。此时也正是周天运行、气血流畅之 际,有利于促成气入丹田。又例如,“闪化即打”,是梅花桩技击制敌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 为只有闪化才能抓住敌“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机会,也就是敌微动 之时,我及时出手击敌必奏奇效。在技击中若能闪化敌手,必须动作 柔顺,变化敏捷,脚步轻灵。若能闪化之时随即出手,必须要能“忽然 而动”,反应及时。如能做到这些,就必须要心无杂念、性同虚空。从上述例子可以知道,梅花桩的练功方法与指导思想,和人们日 常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特别像“不思议”、“心空性空”等练功状 态,都是难以理解的。只有提高悟性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梅花桩练功方 法和它的指导思想。读者可以发现,在梅花桩的文武大法中,梅花桩练功的许多观点 与要求和佛教的禅宗是相同的。例如“不思议'’练功状态,实际上也就 是坐禅时的心理状态。《坛经》说,关于禅定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 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 为定。”这些要求和道理,在梅花桩武功达较高层次后也是适用的。那 么,梅花桩文武大法是不是也是禅宗呢?不是的,禅宗是靠顿悟、是靠 以心治心过程中的顿悟。虽然,梅花桩武功锻炼、修养文功或学习文 理时也有顿悟现象,但它并不单纯依靠顿悟,而且也不是一次、两次 顿格,就立见“佛”心,而是要经久不息地努力,才能逐渐开悟而练成 “涅槃妙心”那样的浑元一气。练功者应当明白,梅花文武大法虽然在 观念上、理论上、练功要求上与佛教的禅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 们在练功方法上却是根本不同的,这个区别就表现在梅花桩是以武 治心,梅花桩是依靠以武功锻炼来教化人,其他的手段则仅是辅助 的。梅花桩的武功锻炼可抑制显意识的活动,帮助摒熄杂念,通过武 功锻炼可以安定心性,使本性自净自定,促使达到外离相而内不乱的 境界。练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开梧,逐步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总之, 武教的作用是伟大的,而且它的功效是直接的,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性 格、思维习惯和精神面貌,效果也是持久的。以前人们只把武功锻炼 看成强健体魄、学习技击的手段,把教育人的作用忽视了。花桩文 武大法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所以梅花拳的发扬和传播也就是武教 的开端。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在传扬东方文化方面,还有这样一个特 殊而有效的方式——武教。

第二节练功中惊恐之心的消除

在第一章我们所介绍的练功歌诀中就有:恐不视惧不惊不开一言。又有:一轮月正当空天心高照,退群魔杂邪景无影无踪。可见练功时,出现杂邪景、产生惊惧的心情是常有的事。作者本 人及许多学生都曾经历过这种情况。根据经验,这种情况多半产生在 练文功开始入静之后,也有个别学生是产生在武功锻炼凝神忘形之 时,或在练习梅花桩架子桩步入静之际。他们常看到对面有人陪他练 功,或者在旁指点他练功,实际上这时场中无人,周围也比较寂静。这 种情况发生后,练功者常感到害怕,不敢到无人处练功。作者有一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谈起自己练功情况时说:他宿舍 驻地是一农村小院,常是他一人在家,练功非常方便,过去每晚在院 中练习梅花桩架子,完后就在屋内坐在镜子之前静坐、练习文功。后 来他就发现入静之后镜中之形象常常变化,开始他以为眼花看不清 楚,他把眼擦擦后再细看仍是这样,自己的像一会儿成为老头,一会 儿又只剩了两只眼睛,还放着光,他心中怕得很。后来几次练功都是 这样,就不敢再练文功了。在藏传佛教嘎举派所传秘法《那洛六法》中有一“幻身”的练法。 称:先置大镜于前,借助镜中像,观想我身与镜中间有如同幻化的“不 净幻身”出现,继观此不净幻身变为本尊形状,观想分明,据称能成就 气所构成的幻化身,至修习达“实义光明”显现后,则能成就如其所观 的“净幻身”,即身外之身、报身。观成之后,复观此净幻身亦同幻化, 唯意念所造。由上述练功情况看,如作者的学生那样,从镜子中所见到的怪现 象,在藏传佛教密宗某派的练功中早已有之,且已总结成了一派功 法。真所谓“佛法无边”,拳法也是无边的,人的大脑功能是极其微妙 的,治心的结果也真是无奇不有。

浏览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