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金丹功中派创始人李道纯在《中和 集》中指出:“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 关也,非印堂非脑门,非肚脐,非两肾,非肾 前脐后,非两肾中间,上至顶门,下到脚跟, 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求 之,所以圣人只以一个中字示之。”宋儒程颐 解“中”为不偏不倚,朱熹继承此说,虽不为 错,但不到家。”甲骨文之“中”是立杆测影 的午影正中,是精密意义的科学名词,倒是孔 子看出了其精密的科学意义,他认为行中庸 之道就是如射艺的箭之正中靶心,因此是难 以做到的,只有“惟精惟一”才能“允执厥中”
- 四性复本元
中华武术负载着中华元文化的深厚内涵,在宋代武术家就提出了 “四性 归一原”的观点,这就是20世纪才被举世承认的“天、地、生、人一体观” 的学说,也是中华元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础观点,不管是天人合一、道通万物、 天命谓性,儒道各家倡导的国学阐发, 都来自此,现代很多文史学家却没有看 到这一点。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太 极拳》一书作者是吴式太极拳的传人李 先五,他在介绍太极拳的源流时提出五 传说。第三说程氏所传中介绍了宋人程 现的“用功五志”和“四性归原歌”。所谓“用功五志”就是《中庸》中子思所说:“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 笃行之。”程现(1164—1242)是晋代传为太极武术创 始人程灵洗的后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选任 富阳县令,官至吏部尚书。他饱读经书,可以说是典籍 文化和人体文化兼修井得的大家。他曾把先祖程灵洗 创编的“太极”之名改为“小九天手法”,拳式有“开 天门、七星八步、提手、穿梭、白鹤升空、猴顶云、单 鞭、揽雀尾、八方掌等”气他的《四性归原歌》把天地 生人的关系讲得极为明白:世人不知己之性,何以得知人之性; 物性亦如人之性,至于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而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 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独偏灵。天钧六合步云桩正是通过站桩内视、静心自省、寻 求真我之元性,模仿植物大树,脚踏实地、昂首云天而 得悟人性、天性、地性、物性,在行功中激发与宇宙万 物共生的元智慧,而得健身延年、悦智怡情之效益。所 谓四性复本原,就是返璞归真与天地星辰共舞,像大树 一样千年生长不息。
(1)大中至正利泉宫
由浑元桩平伸两臂,成一大字,翻掌心向上,从两 侧上举,在头顶合什,意想直指云霄。然后缓缓下落, 至脐前分于两侧,掌心向上如抱一浑元太极球体。手心 的劳宫穴和脚心的涌泉穴是人体四肢对应的要穴。意想 身在云端,踩云退步,先退左脚,同时用右手劳宫托左 脚涌泉,随后退右脚,同时用左手劳宫托右脚涌泉。一 左一右,似在云中漫步,身形随着大、中、至、正四字口诀,忽大忽小,忽升忽降,自由遨游。共分四段,每段一句七言韵语,循 指导气默念。慈悲智仁勇大爱,天地人和庸中泰,虚静诚敬得至善,身心意气念正来。
- 慈悲智仁勇大爱
从右手小拇指数起,至拇指,再从拇指数回共十次,第一次轮指默念: 大慈、大慈……第二次轮指默念:大悲、大悲……第三次轮指默念:大智、 大智……第四次轮指默念:大仁、大仁……第五次轮指默念:大勇、大勇…… 第六次轮指默念:大爱、大爱“慈悲”是中国佛、道、儒家同尊的圣德,《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称:“大 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老子》第六十七章称:“我有三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 更是慈悲的具体表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孔子提倡的君子三道和三达德。心 怀慈悲众生,不惑、不忧、不惧的坦坦荡荡的襟怀,自然恬淡虚无。时时从 左、右和上、下相照,自然八脉通畅。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左脑功能是以维护 人的日常生存活动、运动的平衡和理性思维,但重要的事情却要由右脑来支 配,右脑是形象思维、直觉能力和图象认识的基础,尤其珍贵的是人类自原 始时代的无意识遗传的信息,在右脑深层保持着。此即保存着人类本真的元 意识。人类的意识分为常意识、潜意识和元意识三种。元意识保存着生命的 大智慧和潜能,尚待开发。运用左右手心的劳宫,在意念指导下,左右手交 插抚慰脚心的涌泉穴。在退身步云的过程中,全身的多层三节相合而达到内 三合与外三合相叠的身心六合,最后与大化同流,神游于六合之外,焕发心 灵深处的元智元能,得大安悦。
人体三节有五种:
- 身三节:手足为梢节,脊为中节,腰为根节,太极拳运动强调发力
于腰,就在于此。
- 臂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相应的穴位是劳宫、曲 池、肩井。
- 腿三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 形三节:足为根节,腰为中节,头为梢节。
- 内劲三节:头为根节,腰为中节,手足为梢节。
(图一)人体经络三节六合图
人体的六合:外三合就是上下肢三节的根、中、梢三节的左右对应相合 (见图一);对于内三合,表演艺术家和武术家有不同的说法。京剧表演艺术 大师程砚秋说:“外三合”是一个姿式,三节都需要合,内三合是“心与意 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实际上说的是戏曲舞蹈表演中内外一致、上 下贯通的艺术要求,即戏谚所谓“一动百动”。太极拳家讲的内三合,前两 合与表演艺术相似,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最后是“气与力合”。以 技击为旨归的武术与表演艺术殊异。方法如前同,只是循指默颂之字改为此六字:中天、中天……中地、中 地……中人、中人……中和、中和 中庸、中庸 中泰、中泰 念中天时要有头悬于天的感觉,念中地时要有足根于地的意念。“中” 一是指古 代立杆测影正正午时的精确,一是像一个直立的人,卡腰正立,“立”字是 象形人体的字。“中”即位置适中,不偏不倚。又是事物的量的最佳状态,不 多不少恰如其分。
- 虚静诚敬得至善
方法同前,循指默念:至虚、至虚……至诚、至诚……至敬、至敬…… 至得、至得……至善、至善……每一字循指10次,共得60次,左右劳宫与 涌泉交叉相合同时退身步云恰恰120步。
- 身心意气念正来
方法同前,循指默念:正身、正身……正心、正心……正意、正意…… 正气、正气……正念、正念……正来、正来……每一字循指10次,共得60 次,左右劳宫与涌泉交叉相合同时退身步云行120退步。最后静心正立,作浑元桩,默念:慈悲智仁勇大爱,天地人和庸中泰。虚静诚敬德至善,身心意气念正来。“大中至正”四字是中华国学的根本,儒门有《大学》、《中庸》明德、亲 民、至善、诚敬、智勇等大爱仁伦之教;道家有宇内有四大:“天大、地大、 道大、人亦大”,“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之倡,佛 家讲“中观”、“中道”,认为“一心三观”:假观、空观、中观。佛家认为世 间一切有形有相皆为假,只看表面假象则迷执,因此假观不行。同时对一切 皆空的陷入虚无主义的空观亦不圆满。而是倡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 空不离”的中观: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结合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看问 题,中观中道。养生上也讲究中脉。20世纪的武学大师,对“大中至正”极为推重,民国二十二年(1933) \出版的陈鑫著《太极拳图说》在卷一开篇“学拳须知”,列举九条要则,其 六即云:“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育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 即大中至正之理。” ®天钧六合步云桩,以退为始,实际是遵循国学之 教,“太极十三势”将进、退、顾、盼、定,按五行归 性,退属火,王培生先师的《五行步法歌》称:后退属火窍玄关,意在祖窍前下看。神与两足角三点,身自后退心自闲。唐代名僧、号称布袋和尚的契此曾有一首很形象、 很生活化的诗《插秧》亦喻人生后退之理: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儒家讲进退有据,《大学》首段结语云:“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退则有进。下 边则讲云中进步。(三)轻柔圆融利风水太极十三势中五行步法前进属水,王培生先师歌 曰:前进属水窍会阴,意想命门气催身;眼神前上似追人,全身自然朝前奔。云中度步,安闲自在,步法如八卦掌的淌泥步,轻 灵活泼,调动至关重要的八个调整全身功能、激活奇经 八脉的重要穴位。轻字诀:意想“后溪,列缺”两穴,双手像木偶 人一样,由两条拴在后溪、列缺穴的命杆牵动,右脚迈 步,左手朝后,划弧前进,从后溪牵出的那条无形的线, 轻轻从尾间,沿督脉上至百会,随之右手列缺穴牵动的 那条线,从百会朝下,沿身前之任脉划下,一步一划,
浏览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