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民族戎装,头插羽毛的武士们,一手执雪亮微弯的钢刀,一手执板铃或铜钗、盾牌、短矛、法杖等物, 在雄浑的鼓点声伴奏下,围绕着一个方桌跳上跳下,左右砍杀,攻防互变, 表现出激烈的场面。这种改革尽管藏 褒不一,但发掘东方人体文化中古老 的遗珍,为铸炼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 英魂族魄,振我民心;扬我国威,抵 制民族虚无主义的消极倾向和自甘 亡种亡国的偏激的世纪末的哀嚎, 却是极有价值,民俗文化是传承民 族精神的载体,不断发展变改的民 俗文化,对改造完善民族精神也是重要的途径。苗族的武技,在东部苗语方言中称“舞吉保”。“苗族能在世界先进行列 中居于领先地位的东西所见甚少,唯有苗拳颇为广泛地为人们称颂,古今武 林高手们,凡与苗族有所接触者,无不为其技艺高深而叹服”。苗拳集苗族古代灿烂文化之精粹于一体,是生存优化种族、培养一 代又一代民族精英的重要手段,历代苗家的杰出人物 多数是苗拳大师,从舞吉保中,他们既接受健身强体之 功制敌的训练,又获得民族哲理、伦理和处世方式的修 持。舞吉保的内容丰富,而且攻防都有绝招,徒手与器 械,外练与内修,内外基本功中有许多功法,是中华武 学的珍贵遗产,器械中具有特色的是内灌锡水外包铜 的烟袋“棒棒烟”,长柄的钥钩刀、两节连架棒、用若 干股竹蔑子制成的可缠在腰间的竹条镖、竹杆节等,一 般刀、剑、斧、戟、勾、戈、鞭、镇等等,都有许多套 路,古朴拙奇而气势猛烈,每当新年、节庆,总要舞练 一番。与苗族娱乐活动结合最密切的是芦笙拳。芦笙是苗家自幼到老年都喜欢的民族乐器与他们 的民俗活动结合密切,芦笙拳 在悠扬的芦笙伴奏下,“沉肩垂 肘,含胸拔背,以气催力,牵拉 架格,时而挥臂跪步,时而跨步 冲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 套动作步稳势雄,动静分明,巧 妙地把芦笙舞和苗拳结合,令 人耳目一新。” ®苗人尚武的习俗,还深植 在人生的深层意识里,贵州凯 里青虎寨有名的“苗家双环刀” 仅尺余长,贴袖掩藏,日常不 显,用时瞬间亮出,锋利无比, 成为防身护命之宝。据史书记 载,每当山寨有人生子,其亲家便送上顽铁一块,由匠人打炼成胚, 埋入地下,直到孩子长成十六岁那年 才见刀,并赶一头水牛来饮血试锋, 一刀挥去,牛头落地,而牛尚不觉,竟 又走十几步才喷血倒地,以此足见其 刀之犀利。此刀即成为孩子终身配带 练武之宝。苗拳的系统科学价值和修身养性 作用正在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经历了十年民族文化浩劫之后的广大农村,在八十年代开始兴起花会的 民俗活动,这是古老的行香走会风俗的新发展,全国各地,尽管品类不同, 形式各异,但是年年增变,岁岁更新,越来越丰富多彩。每年从正月初一到 元宵的北京龙潭花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农村和城镇的花会队伍,有些地区的 花会已经饮誉海外,如辽宁海城的“高跷秧歌”;陕西洛川的蹩鼓等。这些 都是农村武术兴盛的诱因和环境,自古以来在行香走会中展示表演者的武功 技巧,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清代风俗画“妙峰山走会图”中展示的就是几 位化妆成戏曲中的人物,在庙门前表演武术的形象。复兴的“五虎少林棍”和“武术扇”等表演形式,更把今天武术套路的 对打技巧吸进去,1988年云南艺术节开幕式上,25个民族的表演方阵队列, 里面就有大刀和长刀的表演形式。舞蹈研究者早已把各地民俗 活动作为民间的舞蹈艺术进行研 究,武术学界却只囿于体育的范 畴,没有调动自己的力量,在民 俗中发挥武术的传统作用,实是 撼事。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也 极重视发掘保留民俗活动中的乡 土艺术。不少此类活动与他们称 之为“国术”的武术结合在一起。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编印的 《乡土的民族艺术》一书,介绍了 许多民俗艺术,内中与武术有关 的大约有《舞狮》和《斗牛阵》、 《布马阵》、《跳鼓阵》、《宋江阵》 等多种“武阵”;“都是以国术架 式作为活动的内容;甚至除了舞 者要具有深厚的国术架式功夫外, 往往还有一大群身穿武装,手执 各种兵器的武士来开路与压镇。“舞狮”是古老的民俗活动,最初是驱崇逐鬼古代行香迎佛队列中狮子 为前导,亦称“辟邪”,以近世观察,“舞狮是民众农闲习武的烟幕,因为凡 舞狮差不多都有成群赳赳者执刀枪,持棍棒,簇拥随行……专制时代,聚众 练武有造反嫌疑的,’狮者师也,舞狮而已’一句话便搪塞过去。舞狮戏所 以在近代成为普遍全国的风气,民风愈是强悍的地方,舞狮戏亦愈粗犷,这些现象,全都得到了说明”气台湾目前“舞狮”发达 的社团,往往同时是武术兴盛之地,如彰化永靖国中的 学生就善舞狮、舞龙、高跷,同时都是武术高手,每次 狮阵出行,同时伴有舞刀弄枪的学生护卫,而伴狮者则 是武艺高超的轮留担任。目前台湾流行的舞狮有四种: 闭口狮(亦称鸡笼狮,台湾南部最盛);开口狮(亦称 策仔狮,台湾北部流行。客家之盒仔狮亦属开口狮。); 醒狮(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即北京太狮 少狮,华侨地区及舞台、电影上表演居多)狮子的舞法, 北部狮团以打狮节为主,南部狮阵以打狮套为主,醒狮以探青为主,北方狮以技艺、踩球为主,四种会合起来,总共有百种以上 的舞法。目前台湾地区,舞狮是唯一各乡镇市都有的民间技艺,最为普遍,海外 华人居区亦是如此,舞狮可说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人体文化,“是民俗技艺 中最具特色者;而且是唯一被国人所信仰而欢迎至往宅来热闹、庆祝的表 演,”祥狮献瑞“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观。新中国的杂技艺术和 舞蹈艺术都吸收了舞狮的优秀传统,杂技的耍狮子还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 奖。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湖南怀化地区的手狮子,实际是个人的独舞,与 武术的关系密切,丰富民族体育内涵,从民俗传统中发掘武术的新天地,也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布马阵”是台湾近世新兴的民俗技艺,它直承古老的竹马戏。《后汉 书•郭便传》载:"……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 次迎拜”。陶谦传的注里也提到:“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马而戏,邑中儿 童皆随之。”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 城临安正月“社火”队中的竹马就有多种名目:《小儿竹马》、《踏跷竹马》、 《男女竹马》以及《竹马儿》等。清初台湾即有竹马戏的流传(见拙著《北 京的跑竹马与台湾的竹马戏》) 这是闽南“竹马戏”的流裔,以 四旦妆扮,有舞有唱,今日台湾 的“布马阵”却是武术杂技的技 巧表演为主,扮像与内地竹马 戏殊异,骑马者为状元,身穿大 红袍,牵马的马夫是一丑角,整 个演出团阵中的灵魂人物,武 技要高,以灵活的身段和夸张的动作,表现其风趣、热闹,伴以锣、鼓、跋等打击乐器,扮状元和马夫的 因动作激烈,常在中间换两人接替,一般“布马阵”出阵为七人。近年“布马阵”的技艺追求越来越高,“空中滚翻”、“耍大旗”等是必 不可少的,有的还插入倒立吃香蕉、开汽水、咬钱币等杂耍。近年更有高跷 布马阵,穿袍披甲、身跨布马,还要耍弄着大刀长矛,更需要高超的武功。布马阵为何要骑白马著红袍,传说宋代某村野汉子,偶然因救皇帝有 功,被赐跨白色御马游街之荣,然其人不会骑马,只好扎制马型,在侍从 护卫下,游街光耀一番,后人仿其事而成布马阵。野老口碑传闻,不足为 据。然而民俗与武术的结合,起到锻炼体魄,娱乐乡党的作用确实是很有 价值的。因活动时有一人背鼓,众人围绕跳踢翻舞,队形变化万千,花样百出, 故称“跳鼓”。跳鼓阵的来源,可说与武术大有关系,据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祖国宝岛台湾之后,“在台竭力整军经武、日日练兵,蓄意反清复明,于是当时各方英雄豪杰均闻风来归。舒展才华,因此集中武林各帮派大 成,以致开搏击比武盛会……每逢举行时便有一、二击鼓者在旁击鼓助威, 或进或退,跟着比武的人而跳跃进退……迨施琅攻台,满清领有台湾,一般豪杰志不愿事清者,多散居本省各地垦耕,农闲无事时”便重演此戏,虽只跳鼓,但其进退中蕴涵着无限的青春活力和武术的威风。历代相传演变不少,成为台湾民俗技艺中重要的一项。
浏览1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