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剑指握固贞天通

1 .两手做合太极,掌心向下,拇指、食指、中指相合,守于脐下,略息 片刻,做三次“嗡、啊、畔”,第一次想拇指,第二次想小指,第三次想中 指,达到天、地、人三才贞通。

第一次吸气双手侧捧,手心向上,贯顶向百会贯气,同时用鼻腔共鸣, 念天部音“嗡”字,意想两大拇指。

第二次吸气双手在胸前面平落侧分手,掌心向前做拥抱众生之意想,呼 气念八部音“啊”字,仍意想大拇指。

第三次吸气双手在胸前合拢,翻掌手心向下,念地部音“咋”,双手如 壮牛耕地直入地下。

念完拇指的宇宙根本音后,意想小拇指(代表地)再重复一次;第三次, 意想中指(代表人)重复一次“嗡、啊、畔”,天地人三才贞通。


  1. 剑指护丹:两手做合太极,然后变剑诀指,平伸向前,分臂向两侧平 伸,手心向下,向远处伸展后,意想右臂收回助左臂远伸,同时向左看,后 相反向右延伸并右看,双臂在体内相通,此通臂拳之意。

  2. 展臂向后,内旋两剑指贯腋下之大包穴后,平伸向前,手心向上,在身 前平行伸成,略息,内旋向后,仍贯大包穴,从后平展于身体两侧,先右后 左,通臂注目后,并于身前,手心向下。

  3. 握固冲拳:分腿做骑马蹲当步,同时两手做握固攒拳收至腰间,随后 先冲右拳,再冲左拳,一冲一收,每次收拳前要展掌外翻,做叼抓握固后收 回。一拳念一字,“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天地人和,不器无积,身心共怡。” 共20字得20拳。

  4. 双腿并扰,先收左脚,后右脚,还原正立,略休即漫步、拍打收功。


3四、庄子天钧学说的智慧与莽生

天钧六合步云桩,原地站立,步云前行后退,又是大中至正,又是轻柔 圆融,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一直是中定未离脚下一寸,这种意境正是庄子 的天钧学说的境界。

天钧就是宇宙大化的巨轮,庄子主张智者应当存身于巨轮之中枢,不受 其进或退的拨弄,他在《庄子》内篇《齐物论》中说: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 ?狙公赋 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幕四而朝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在《养生主》中,庄子又进一步以天钧学说指导人们的养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也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要建立一个多元的和谐的世界,荻得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生命,老 庄的智慧是不可不学的。

太极五星捶是李瑞东(1851 — 1917)先师所创的李氏太极拳的主要套 路,我的师兄马金龙先生是北京李氏太极拳研究会的创会会长,他练的组合 桩很有特色,我在举行东方人体文化国际研修大会时,曾请他与其弟子来表 演,下边专门做简明介绍,由马师兄讲解并示范。

李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按天、地、人三才,细分为天盘拳36式,地 盘拳72式,人盘拳集天地之合为108式,称为“太极五星捶”,是李式太极 拳之代表作。其特点:起伏多见,以中下盘动作居多,刚柔相济,柔中寓刚, 刚中寓柔,行拳中舒展大方,造型美,既是武术又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李 式太极拳讲究基本功的训练,其中包括桩功,下面将部分桩功介绍如下:两 脚分开与肩膀同宽,极目远视,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自然站立,意念拇指、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心依次向外翻转,五指通五脏,大指肺与大肠,食指脾与胃,中指心与小肠,无名指肝与胆,小指肾与膀胱,心想指动 脏腑得到调理。同时两臂向两侧向外向上托起至头上两侧,同时仰面凸胸目 视天空深吸气,谓之双手托天理三焦,上焦输入系统,中焦消化系 统,下焦排泄系统,都得到了调理,同时锻炼了胸腺,疏通任脉、胸腺足可 以延缓衰老,颈椎、近视都可以得到缓解。目视天空深吸气同时起踵(脚跟) 谓之踵吸,踵通肾,吸足之后再缓慢落踵呼气,要进行三次深呼吸,吸气小 腹内凹,呼气外凸,使横膈拉大距离,扩大肺活量多吸氧。然后两臂上举伸 直,手心相对,身体直立目平视远方,此式意想指尖欲接天,把腰 拉开,谓之伸臂长腰气血通。然后松手指,松腕,手心向下对准头顶,意想 两劳宫穴发出两道红光,射向百会穴,感觉头皮发热,可调理大脑皮层的微 循环,双掌下按至头顶一寸处稍停,此时热量加大,谓之捧气贯顶 。然后双掌相交成十字,左掌横右掌竖于左掌心,横为阴竖为阳,变 成李式太极拳的起势动作,食指尖欲接天,同时起踵深吸气,斜视天空。再次伸臂长腰,伸至极点同时吸气,再落踵呼气,同时屈膝下蹲,蹲 时先松脚腕、松膝、松胯、松肩、松肘、合掌当胸,变成李式太极拳的问讯 掌,内视丹田,心平气和,注意下蹲要立身,大腿与地成水平,增强腿的功 力。继而双掌分开成水平,掌心朝下,中冲相接,两肘外顶,同时 吸气、收腭、空胸、溜臀,内视丹田,起到调理督脉之作用。再将 中指相接下垂,指背相贴由胸前下插,同时起身呼气,起身时意想蹲在水里用头顶百会穴往上蹒,露出脸,露出胸,水到了肚脐,上属阳下属阴,同时, 双手也插到肚脐,身体直立。上式督脉上升,此式任脉下降,谓之“任督经 通百病不生。双手由两侧扒开至两肋旁,同时吸气贴脊背,再缓慢 呼气,同时松两肩,松肘,双手下垂,注意呼气时,口吐“嘘”字,不要出 声,双目垂帘意想肝区,“嘘”通肝。然后下腰,双臂自然下垂、塌 背、抬头。再握住脚腕,向上拉,抬头使面找地,同时呼气,夹脊 拉开,有时能听到骨音,再松开双手吸一口气,再握住脚腕向上拉,同时呼 气,进行三次,此式对心肾能起到调理作用。最后一次握住脚腕 屈膝下蹲,直至臀部贴于小腿肚,上身竖直,双手松开脚腕,掌心朝地,目 视远方,然后双手向两侧分开上举,虎口撑圆,合谷接天,同时缓慢起身,双臂成水平,注意要立身。继续起身上举,起时意想 蹲在水里往上瓒,露出脸,露出胸,水到肚脐,身体立直背往后仰,双手托 天,仰头目视天空,起踵吸气,又回到第一图。注意起落时有一个规律,下 蹲时先想松脚腕、松膝、松胯、松肩、松肘,合掌当胸。起身时先想百会往 上瓒。意念到了,不觉腿累。此组合桩功可循环练习,对脏腑的调理、疏通 任督二脉、加强下盘功夫都有较好的效果。

中华武术的国学修身价值需要各界人士重视,需要在大专、中小学推 广,否则将国学仍放在书斋、讲堂上坐而论道,将武术、舞蹈仍作为体育或 娱乐节目,实在是背离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大源大本之基础。

武术文艺学的开拓与实践

“中国武术文化艺术论”是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1959 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留校,筹建体育系武术教研室,并为全校12个学 系的同学讲授公共体育理论课,题目就是:“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这篇讲 稿引起媒体注意,1961年7月26日《北京日报》学术版上发表了我的学术 处女作《武术与艺术》,这篇将近整版的长文引起文化界的重视。1961年9 月14日《光明日报》上又发表了我的《武术与表演》,同年12月29日又在 《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论表情》,1962年2月14日又在《光明日报》上发 表了《情、景、形、神——形体美学笔记》,从戏曲武功研究武术在中国传 统表演艺术中的价值。4月14日发表了《文人与剑》,9月19日发表《谈手 式》,这一系列文章都是从武术的文化艺术性研究武术的,当时我试图以武 术精、气、神的训练,为中国民族化的话剧、电影演员的形训体系开拓一条 新路。我最初的努力得到学术界的支持,我被调入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艺术 学院话剧表演系,筹建形体教研室。在郭古民、王培生、胡耀贞等老师支持 创编“六合步云桩”,准备以精炼的桩功让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体悟中华武学 的精魂。然而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使这一研究中断。

浏览1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