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临第一》)王是研究过《黄庭经》,舞戟耍剑,静坐悟道,有过种种人体文化修养而也领兵布阵过的大 书法家,他把书法与战阵武学做比较研究,实在是说出了此两者精神相通之 妙处。他的研究对后世影响殊深,近代大书法家康有为也曾在《广艺舟双楫》 中进一步阐释道:“书道犹兵也,心意者将军也,腕指者偏裨也,笔锋者先 锋也,副毫者众队也,纸墨者器械也。古之书论,犹古兵法也。-古碑犹古阵 图也。执笔者束伍也,运笔者调卒也,选毫者选锋也。将军不熟于古兵法阵 图,则无以为将军,偏 裨不习熟将军之意旨, 而致之士卒,不能束 伍,或束伍不严,则无 以为偏裨。毫不受令, 则为骄兵,受令而众队 不齐心,则为偏帅,为 散勇。将卒至矣,器械 不精良,或精良而不善 用,亦无以杀敌致果, 有…于此,皆可致败。可击哉?若夫百练之师,熟于古兵法, 加以神明变化,武穆曰’运用之妙,则 在一心’,此又存乎其人矣。”康南海的 比较论叙,可谓精到,从低层次的兵器, 到高层次的心意之妙,但兵法武学,究 竟和武术还不能等量观之,因此也许会 有人说,康氏之比说明不了问题,而清 代大书法理论家的“学书如学拳”的论 叙,可谓切中要害。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 倦翁,清安徽泾县人。官新喻知县,宦 游不得志,弃官寓江宁,专攻书艺,理论创作俱为一时之彦俊,工诗文书画, 能篆刻。学书三十年,“尽交天下能书之士,备得古人执笔运锋结体之奇,其 法双钩腕悬,实指虚掌,逆入平出,峻落反收,而归于气满。其兼秦汉篆隶 以为六朝正草,被称为一时书家大宗”。包世臣寓居江宁时曾与武林人士交 游,独喜少林拳法,故其著《艺舟双楫》中把学书与学拳做类比:“学书如 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之所能至, 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 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至学拳已成,真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 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 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 是矣。”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 中国拳法之魂,包氏可谓切中要害, 而其与书道类比,看到它们之间的 相似之处,证实中国武术与东方艺 术的血脉亲缘。

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卫夫人之《近奉帖》 图》中论“I”为“百钧弩发”,论为“劲弩劲节”。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 说:“执笔如枪法,左右、前后、偏锋、正锋,必随势 转之,一气贯注,操纵在心。”

书法艺术最基本的三要素是用笔、结体和布白,这 三者都与武艺有相似性,朱和羹之论“执笔如枪法”,实 际就是用笔法。苏东坡曾说:“执笔无是法,要以指实 掌虚为主。”此亦是拳家之一论点。指实掌虚才能活腕 运转自如而收纵有力,此不只枪法,剑术亦如是也。结 体方面王羲之亦有结合武艺的论叙:“夫以屈脚之法, 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 挽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风’、’飞’、’凡’、’气’之 例是也。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钧,方刚对敌,筋节拿拳。 勇身精健。”

书法结体艺术讲究充气溢满,包世臣对此有灼见, 亦与武艺类比论之:“气满则结体中左右牝牡自无不相 得者,气满如大力人精勇拳势,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 者,无不应之裕如也。”

康有为以书法结体之气与射箭相比:“射者内志 正,外体直,持弓注矢,引满而后发。无远无近,无左 无右,期中的焉。” ®

布白,或称章法,在书法理论中是整体艺术的核 心,最讲究严整变化而神妙有秩,王羲之、康有为都 将其喻为训练有素而将帅指挥成竹在胸,裨副配合默 契,而达到变化神奇之妙。今人潘鹰先生在他著的《中 国书法简论》中说得更为直白:“应该将所有的字贯串 来看,一个字譬如一个战士,一个战士固然要威猛矫 健,一篇字则譬如一支部队,一支部队则必须阵容严 整,旗帜飞扬。”

书法家直接从武术雄姿动势中获得艺术灵感的例子,代不乏人,当然最 典型的人物是书道武艺俱精的岳武穆。岳飞可以说是武艺高强、书艺超绝、 忠魂雄魄、千古卓荤的人物。他少年时拜武术名家周侗为师,学枪舞剑;长 入军中,又孜孜不倦地攻读兵书战策。他比王羲之更进一步的是实战经验丰 富,因此,他的书法渗透着他的武功和忠魂,其自抒壮怀的《满江红》词, 点画如电闪雷惊,真个是云龙飞舞。古人评其书曰:“老墨飞动,忠义之气 炸如”(方岳);“武穆小楷精妙,绝类颜鲁公”(谢肇滞D; “岳忠武书,力 斫余地”(康有为)。另一个典型就是张旭,颜鲁公曰:“张长史观孤蓬自屹、 惊沙坐飞与公孙大娘舞剑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状。”(宗曹《书法约言》)这 位被称为唐代书界一绝的草书大师,可谓善参自然造化的智者。

从古人评论岳飞书法中可以看到总是与他的品格修养相联系,谢氏在论 其小楷之精妙时,称其“绝类颜鲁公”。这种把书艺与人品共论的观点,正 是中国武术与书法间又一重要的共通相似之处。“艺无德不立”,是武术家遵 循的学艺守则,也是书法家信守的修养规范。颜真卿和岳飞,这两位功业、 书艺、人品俱全的人物可谓中华民族的优秀典范。

颜真卿(709 — 785)字清臣,师古五世从孙,唐琅呀临沂人。开元进 ±,任殿中侍御使,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真卿与 从兄采卿起兵抗安,联络十七郡,言兵20万,致令安部难过潼关,后历任 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年高75岁的古稀老 人被派往李营劝降。李希烈逼其背叛,颜正色拒绝,以76岁高龄被李缢死, 谥文忠。工正行书,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少孤贫,乏纸笔,以黄 土扫墙学书字。宋欧阳修《六一题跋•唐潮州石记》称:“公忠义之节,明

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 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然公所 至,必有遗迹,故今处处有之。唐人 笔迹见于今者,惟公为最多,视其矩 书深刻,或托于山崖,其用意未尝不 为无穷计也,盖亦有趣好所乐尔。”宋 代另一位大书法家、文学家苏东坡在 《东坡题跋•题鲁公帖》称:“观其书, 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 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 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 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 见其消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 韩非窃斧之说无异。然人之字画工拙 之外,盖皆有趣,亦有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直到清代人蒋衡在其《拙存 颜真卿书法《多宝塔》堂题跋》中仍在赞他:“颜鲁公忠义大节,唐代冠冕,故书如端人正士。此 《论坐书》严毅之气凛然在行墨间,当是时岂复存作书之见于胸中,而规矩 悉合,盖学力精熟故也。”

颜真卿与岳武穆在他们的墨迹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的凛然正气、道德精 诚之神魂,令人观其书,思其人。学其书,既得书艺之美育,又得精神熏陶 之德操,可谓书法艺术史上的佳话,也是东方艺术中的身心一元论的体现。 故而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品 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拙,俨然可观,而 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书法与武术基本范畴的比较观照,可在更深层次上知两者会通之深度、 广度,亦可更深刻地体味汉民族文化心理和特点。

一曰“论力”:书法与武术均强调力,不管是 一拳一脚还是书法的一点一划,前者不能“花拳 绣腿”,后者追求“铁划银钩”。且都强调力量运 用的巧妙,武术讲究地力与人力的借用、合一; 书法讲究在提按使转、轻重正侧中表现出笔力的 技巧。当然前者之力既要舒纵自如而克敌,后者 之力则要显出字墨之美来。

二曰“论气”:武术讲究练气、养气、用气、 以意导气、力从气出、气隐力后,气运力实才是 上乘功夫。书法亦然,元代书法家陈绎在《翰林 要诀》中做过精辟论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 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王畿之之《曹娥碑》 穷。”

浏览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