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龙的墓碑上刻着“截拳道创始人”这几个字,我真诚地希望有一天小 龙的徒孙辈们读到这碑文时,会知道他们的师祖是一位有着多么非凡创造力的 天才。我为目前所读到和听到的关于什么是“截拳道”这个名称涵义的众多片 面解释与论点感到痛苦。小龙曾说过:“一旦有人妄称截拳道是什么,或是与这个与那个又有所不 同,那么,不妨就让截拳道这三个字永远消失罢!消除掉这虚有的名称,只让 它的实质存在罢!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我一直对小龙这解释抱有崇高的敬意。有时我想,是的,让它消失吧,小 龙会更愿意这样,而不愿让人把这名称用到一套有限的单纯模仿他打斗动作的 技巧上,或是一些以任何武技和实用主义哲学教条折衷而成的大杂炒上,或是 以上三者的混合体上。那么显然,截拳道可以意味一切或什么也意味不到。或许,“截拳道”这个名称很久以前便应该消失了,但是现在,在小龙逝 世23年后的今天,这一名称却被越来越广泛地与李小龙失传的武术联系在一 起。现在是该再一次将手指指向月亮,看看它能否让截拳道之光华通过的时候 了。记住,像小龙说过的那样:“手指的作用在于由它指向那照亮手指与周围 一切的光芒源头。为了研究这天空的美景,就有必要让那些小龙的挚友与嫡传门徒团结在一 起来探究截拳道的含义与指导方针。1996年1月10日至11日,13位小龙最 杰出的原始嫡传门徒,包括小龙当年开馆授武的两大助教木村武之与伊鲁山 度、三名第二代弟子、我的女儿香凝和我,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行了会议。 这次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对于永久保存李小龙的武术遗产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原始派与概念派之争我们的讨论变成传媒中热门的话题,当时争论最多的是两种表面上似乎背 道而驰的观点,那就是把截拳道分为“原始的”和“概念的”两派。概念派指 责另一派盲目自大,只是单纯模仿小龙的动作而无视他关于不断提高与改进现 有武技以适应时代与环境发展的遗训。而原始派则断言,概念派建立在一套为适应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理论基础之 上,而这种做法将导致截拳道原始之根最终消失。我们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就会认识到,就像阴阳标志特征——阴中带阳, 阳中带阴,小龙当年传授的原始内容,包含了上述两派中所共有的独立探究事 物本源的概念:“学武之道,绝非是单纯的模仿,亦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与混 合。学武之道,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在截拳道中,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那些为我们所忽略而遗忘在背后的事物本源过程。显而易见,世上存在着一个由李小龙亲自创立并传授的“未经混合”的武 技与哲学体系;截拳道之要素并非一件单一事物,而是一个最大限度发展自我 的独特进程。因此,结论是,“原始派”和“概念派”两种截拳道学说所教授 的知识并无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称谓是无意义的,应早日消 除,两派应团结一致。但问题仍然存在,不管怎样,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截拳道之名意味着不同 的含义。所以我们要尽力澄清。与会者讨论认为:目前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以 传授一些被称作“截拳道”的东西为招牌的学校,其传授者只有一点点的截拳 道知识或根本不懂截拳道为何物。这些学校盗用截拳道之名,或仅仅依靠一些 目前已非常流行的截拳道书籍来教授学生。这种做法已在公众中导致对截拳道 认识上有着极大的混乱,特别是对那些真心希望获得正宗截拳道传授的爱好者 造成了很大损害。因此,我们开始便一致决定采用“振藩截拳道”之名来称谓李小龙的真正 武道艺术,期待将李小龙用毕生的心血创立和传授的武技与哲学同其他一切冒 牌的“截拳道”区别开来。振藩的复兴我们选择“振藩截拳道”这个名称是颇具深意的。首先,“振藩”是小龙 的中文本名。“振藩”二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唤醒和震撼外邦”,小龙期望 用伟大的中国文化照亮世界各族人民的心灵;再者,小龙当年在西雅图开办他 生平的第一间正式武馆时,便是命名为“振藩国术馆”,由此可见“振藩”这 个名称的重大历史意义。小龙的首位助教、嫡传高足木村武之,至今仍以“振 藩国术”之名向学生传授小龙早年所传的武艺,因为这个名称是小龙当年在西 雅图生活期间亲自制定的;伊鲁山度也在教授小龙当年学校的全部课程,包括 “振藩国术”在内。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振藩”之名方得以保留至今。我女儿李香凝在会上建议将真正由她父亲创立的武术命名为“振藩截拳 道”,这一提案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许并实时通过。应请注意的是,在“振藩 国术”与“截拳道”之间并没有一道十分明显的分界线,因为小龙的武术进程 是一个连续不断、前后关联、密不可分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讨论,前来西雅图的与会者一致决定将“振藩截拳道” 用作我们成立的非牟利团体的正式名称,从而使这个名称得到法律的保护与承 认,并使后代获益。在这里,我们又想起了小龙在1971年所写的文章中的一 段话:“我们可以假设,很久以前,有位武术家发现了部分真理。在他活着的 时候,他拒绝将这些尚不完善的发现加以归纳总结……但当他过世以后,他的 学生们把‘他的‘设想、‘他的‘基本原理、‘他的‘喜好和‘他的‘理论当 做一种教条来遵从……当属于一个人天性中的流动直觉被后人固定为一种模 式,成为一种混合的知识,……如果这样做,忠心的追随者所建成的不是一座 知识的圣殿,而是一座被他们所埋藏的创立者智能坟墓。当然,我们成立这个组织,不会用规章制度和强硬命令去阻碍热爱截拳道 的人们追求个人解放的热潮。但组织有不同类型,其中有一类组织赋予自己一 种职权,培养人盲从,目的是想使组织长久存在。这倒像小龙在批评‘模式' 的时候所说的那样:“所谓‘模式‘永远不会被视作真理,因为它那僵化的规则与原理不准被 人违背。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发挥个人的特长与创造力,永远比盲从那些僵 化的模式更具重要性。突破束缚获得自由小龙非常清楚,他所创造的打斗方式并非任何一种“模式”,他传授给学 生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突破模式、外型和种种教条的束缚而获得真 正的自由。出于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的组织不会抑制会员的成长,并且鼓励 会员进步。我们决定使振藩截拳道成为另一种类型的组织,它成立的目的是通过追寻 李小龙的武术资料,从而得到真理,我们可以从学术性的教材中得到,例如 书、文章、录音带、录像带、专家研讨会与个人辅导。决定成立这个组织,是因为我们一直为信念而奋斗。而这一信念,早在 1975年经我允许而把小龙的笔记整理出版的《The Tao of Jeet Kune Do》 (截拳道之道)时便已提出。当年小龙在整理笔记时,曾尝试把这部书定名为(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武道释义),但他当时犹豫而没有出版。 他不太愿意出版这部笔记,是担心他的方法被拿来当做真理或效法的典范及永 远不准违背的教条。小龙逝世以后,我扪心自问,觉得小龙的笔记中所总结的 ,知识是如此弥足珍贵,若永远封存起来,对世人来说将是无可估量的损失。有一个关于佛的传说:佛祖传道,宣扬通过克服自我消除人的自私与彼此 仇恨。这时魔鬼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您已经参透人生之真谛,但如果您把 这些真理宣讲给世人,是不会有人理解你的。”佛祖答道:“终有一天有人能 理解的。”这也是我出版的愿望和对振藩截拳道组织的期望。让争论开始在那些片面执著于截拳道某些理论的人中存在这样一种趋向一把(The Tao of Jeet Kune Do)(截拳道之道)当做“圣经”,他们首先得出结论,然 后便翻开这部书,找到当中相关的一页作为论据支持这种结论。截拳道被描绘 成一种仅仅用来学习武术的“理论”。他们背诵著述中小龙所写的“无形,超 越一切形式而又存在于一切形式之中,使用一切方法,又不为任何方法束缚, 其作用无所不在”的那些章节,作为他们论点的依据。另有一些人则称,截拳道只是一套包含若干有限技术的课程,由于小龙没 有来得及完成他的武学研究体系便猝然去世,因此截拳道的发展与进化自小龙 去世之日起便停止了。以常理而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点道理。假如说,这两种论点中的任何一种可以代表“截拳道”的全部含义的话, 那么小龙当年也无须用心血著成那厚厚的数千页笔记,来阐述搏击原则与技巧 的本质、在训练中培养勇气的哲理、科学的基础和超越于格斗艺术本身之上的 人生真义了。当小龙的武术被人当成各种元素的简单组合或折衷混合物时,我感到痛 苦,直到现在,我仍遗憾地看到上述错误观念的存在与其负面影响。李小龙曾 经研究了所有类型的格斗艺术(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他融合 了拳击、击剑、柔道、春以及其他诸多流派武术的原理与技巧。如果仅仅是 将其他流派武技拿来,缺乏创造力地简单混合,这种做法是我所不赞成的。因 为,没有什么事物能远离真理而存在。截拳道是李小龙为拥有两只手臂、两条腿的人类而创立在原理基础之上 的武道。任何一种技术只有适合这一基本原则,才是属于小龙的个人表达方 式的一部分。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以艺术家的技巧和创造性的天赋来最终完成的。这套基本技法、科学和哲学原理,就是“振藩截拳道核心”所要维护的李 小龙武术原则。假使每一位理解截拳道基本原理的人都能找到表达自我的独特 方式,那么,他就应研究他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吸收有用的而摒弃无用的,并 提出自己特有的理论阐释。当他们到达返璞归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真正发现 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截拳道表达方式。但如果没有上述基石做铺垫, 一个人是绝不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的。如果蒙上天恩赐,小龙今天依然健在的话,截拳道将会有很大改变。但如 果我们尝试去揣测活着的小龙将会给截拳道什么新的指导方针,将是徒劳无益 的。
浏览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