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约1824— ? )广东新会石阻人,是陈孳的及门弟子,也是佛山鸿胜馆的创始人。他在12岁时,怒父张曷带他去顺德陈村拜陈享为师(其时陈享在陈村教学)。但陈村习俗不收外姓子弟习武。陈享不便公开收张炎为徒,便嘱其留下烹茶扫地,打理杂务。张炎醉心武术,每遇陈村子弟习武, 必驻足偷窥,几年之后,竟有所成。陈享得知后,怜其诚、繇其志、爱其才,每于夜阑人静之际悉心指导张炎学艺,历来张炎又到新会拜陈享为师,如是者5年,张炎尽得陈享真传。随后,陈享把张炎派到佛山工作。佛山原设有蔡李佛分馆,由陈典桓主持,后因陈双目失明,由张炎接替,更名为鸿胜馆。自此以后,不少好汉拜在他门下,鸿胜馆之名很快响彻聆南。张炎拳法挂、哨、插并重,凶猛实用,所向拨靡,百昌之上,刮目相看。
鸿胜馆自成立之日起至1949年解放时止,长达98年,培源 了大及武术英才。历代传人中的佼佼者有陈盛、雷灿、黄宽、 钱维芳、谭三、方玉书等,门人遍及世界各地,中华武术得在国内外发扬光大,张炎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王观士(1835—1922)清末民初有名的武术师,以武功同名于韶关和广州一带。
王观士是广东清远人,自幼喜爱武术,曾向当地名拳师黎振康学习洪拳三年,把其绝招“五雷奏拳”学到手。他练功极为刻苦,从师第一天起便背着两只大鱼警站到河水湍急的滩头跟着师傅打鱼,以练习扎马步和眼力。他还在每天太阳出来后,面向太阳,用两臂侧平伸提水,练到眼看太阳而眼不花为止。出师以后,他又向两广名师学艺,集各种武功于一身,然后到广州一个戏班当小武,因武艺精湛,表现出色,深受观众赞赏。继而又入广州光孝寺习武。为了练拳,把父亲遗下的良田几乎变卖殆尽,练得一身惊人功夫。他平时惯用双刀,但练 功时用以扎腰的功夫带和毛巾、搭膊布也可作为武器,还善居飞针、袖镖等暗器。
王观士注重武德,自己匏法三章:一是以礼待入,严守武德,二是任何时候以忍为高三是被迫自卫时不伤害他人。他与兄弟王北华用船运输货物,行走大小北江、西江、东江一带,不管走到哪里,他都礼让为先,并严格约束伙计,有一 次,一位功夫很好的船家浪子买了一条甘蔗,跟在王观士后面,边走边吃蔗,并把蔗渣扔到王观士的头顶和肩上,企图逗他发火比武。但王观士却一忍再忍,佯作不知。那浪子无计可帼,只得作罢。
王观士为人行侠好义,嫉恶如仇,对执意行凶的歹徒必定 给予惩罚。某年冬天,他的货船溯西江到达梧州。船上小伙计上 街买菜,却被当地一些恶棍无故打了一顿。王观士闻讯,便上好劝说那些无赖不要无理取闱。岂料这帮歹徒中的一个武打师曲竞连话也不说便飞起鬼脚向王观土踢来,王观土肩膀一侧, 用捞勾手像铁钳一样招他的脚钳住,顺手一送,那家伙应声倒地,爬起来后再也不敢动弹了。在王观士的一生中,类似这种惩戒恶徒的事情是不胜枚举的。
王观士不仅能武,而且善医。他继承了名师的跌打秘方, 利界草药研制成还魂跌打丸和救急红丸,几十年如一日,在江 湖上救死扶伤,并将医术传给后代治狷救人,有一次,清远 人黄社金与人争执而动武,被对方用剑刺穿肚皮,连肠子也流 了出来。王观士获悉后,飞快赶到现场,尽力抢救。数月以 后,伤者痊愈,特地送了一面金字匾额给王观士,上面写着“班中大国手王元迪妙手回春”(元迪为王乳名)王观士卒于1922年,享年87岁。
陈南枝(1847—1925)字鉴山,原籍广东海丰,壮年移 居妻家揭阳南山区(今揭西县)°从小酷爱武术,练得一手拳 脚,被舞狮队师傅看中,随队参加表演,技艺日进。后又拜武 林名师松先生为师,刻苦学艺,尽得真传.陈南枝乃集前辈之 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南枝拳.南枝拳动作简练,拳法 凶猛,手足并用,步稳力沉,刚柔相济,攻守兼备,灵活多 变,技击性强,讲究马正头正心正,眼活肩活手活,广泛流传 于粤东一带.
陈南枝武功精湛,武德高尚,漆为同道所敬重,他与人比试武艺,以技服之而已,点到即止,从不故意伤人。传艺时未授武先授德,强调习武者要以德为本,习武的宗旨是强身练志,对内尊师重道,和气同心,对外尊老爱幼,锄强扶弱“并告诫徒弟要三慎五戒(三慎者,说话、学艺、比武要慎重;成奸淫邪盗,戒言无信实,戒不忠不义,戒以艺欺人,戒艺不择传)。他艺不轻传,择徒而授。入室弟子有黄国荣、魏内圆、 周玉添,洪利、林廷、洪卿、许英豪等7人。南枝拳的传人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贡献了力量。
陈盛(1864—1926年)原籍广东高要,是悌山鸿胜馆创始人张炎的首徒和继承人。在鸿胜馆的发展中,陈盛的徒弟最多,影响最大。
陈盛是佛山的打铜工人,最初师事周金彪。后周金彪告老还乡,叫陈盛转拜张炎为师。陈盛看过张炎的徒弟练拳后, 心中不服。他将张炎的徒弟一一打败,然后与张炎交手,张炎轻而易举地连续三次把他打倒在地,他才心悦诚服地师事张炎,苦练几年,尽得张炎程传。有一次他到陈村用“中阴插手”的手法打败一个教头。张炎便当着众徒弟宣布,把衣钵传给陈盛。所以在张炎之后,只有陈盛主教的那间武馆才称为鸿胜祖馆.
陈盛开始在佛山衙傍街大巷授徒时,血气方刚,曾经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在佛山祖庙打败圣堂乡人。过去佛山祖庙演戏 时,台前的好位置只能由圣堂乡人独占,旁人不得染指,否则必遭殴辱。有一次,陈盛在台前正中看戏,遭到圣堂乡数十人围攻。他全无惧色,赤手空拳将这些恶徒打败。从此,着戏的好位置先来先得,取消过去的陋规,群众拍手称快,二是用 “劈由锤”的招数把怫山鹰沙一个包娼包赌、横行霸道的武馆教头当场打死,为民除了害。
1900年前后,因打铜业生意清淡,陈盛曾去香港投奔师兄弟。后因酒醉打伤英警,被香港当局递解出境,回到佛山授徒,再次亮出鸿胜祖馆的牌子。从此不再与人打斗,并经常以“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来告诫门徒。佛山武术界对他十分敬重,来佛山卖武的拳师都必然先拜候他。除了祖馆以外,他还在白金街黄秸和山紫村设立支馆,三间轮流,福间亲自教授一 晚,周而曼始”为了便于传授,他把鸿胜馆传下来的内、外八卦拳从1008点分为长率、平奉、扣打三种,进行了简化。他对徒弟的扎马和证拳等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徒弟未将基本功练好不教新拳。许多馆人经不起苦练半途而废,能皤升堂入室的弟子为数甚少。
1925年6月24日关帝诞时,陈盛曾按名册召集全体徒弟聚会,登记在册的足有3000多人。他的高足钱维芳、李昌、汤锡、,黄昌、黄乐、张活,陈艺林等,有的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有的成了鸿胜馆的中坚。
董飞鸿(约1855—1920年)清末民初的广东武术师,是林福成的徒弟,也是铁桥三的第二代传人。长于铁线拳和飞铭, 常常在大型集会和盛大节日公开表演,甚获好评。1919年在广 东精武会成立大会上表演飞鸵,颇引人注目。得意门生育林世荣等人。
林世第(1861—1942年)广东南海平洲人。自幼随祖父学习家传武术,继而师事林福成(铁桥三弟子)、黄飞鸿、吴全美等广东名师,武艺高超。后在广州设馆,一生授梃万余人, 他曾参加清末在广州东较场举办的一次大型武术比赛,并获第一名,轰动羊城。
林世荣品格高尚,武德纯良,胸襟磊落,待人诚恳。力主拳师间废馀门户之见,以礼义相让,共同切磋。与人比武,仅以技折服而止,从不故意伤人,传授生徒也以武德为先,甚为同行和门人所敬重。
林世荣乐于为善。1921年,广州孤儿院发起慈善筹款时, 他特地到场表演,受到孙中山的称赞。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向他颁发了一枚银质奖章。
民国年间,林世荣的一个徒弟朱虾在广州乐善戏院看“锅王戏”(看戏不买票)与戏院守闸人员发生冲突,引起集体斗殴,彼此互有伤亡。林世荣受到牵连彼当局通缉,只身逃往香港,仍以传授武术为业,诲人不倦。并和徒弟朱愚斋、张士镶、李世辉等人著书立说,写下《伏虎拳》、《铁线拳》和 《虎鹤双形拳》等书籍公开发行,开辟了广东近代武术套路写作的先河。他在编写《虎鹤双形拳》时,吸收洪拳、俳拳的精华,自成一体,结构新颖,路线宽广,动作轻快,一改原有沉滞、狭隘和动作重复过多的毛病,使拳法结构为之一新,风行 全省,并远传港、澳,南洋和美国、加拿大,历久不衰。
新中国建国后,这套拳被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内容之一。
浏览1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