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其诀皆失矣’……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

俞大猷对棍术有着独到的研究,他认为棍术为长兵之母,他说:“用棍 如读《四书》,钩、刀、枪、铤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 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他博采棍术各家之长,又糅进枪术之法, 写成《剑经》一书。他把棍术称为长剑术,实际是取剑为兵器的代称之意, 说明“剑文化”影响之深远。后世却有人把《剑经》误为谈剑术的书籍。从 《剑经》中不只看到棍术在明代的勃兴,亦可看到枪术的发展。俞氏在书中 写道:“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 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 拿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勿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 于天下矣。”由此可见俞氏之“长剑术”,吸收了杨家枪法的长处,而又以棍 术之长补枪术之短,可谓善学善化者。俞大猷的《剑经》影响深远,不只受

到同时代人的推重,亦为后世武术家奉为武理指导。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内全文收录《剑经》,并称誉道:向见总戎命公,以棍示余,其妙处已备载《剑经》内……不唯棍 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 极妙。

何良臣在他的《阵纪》一书中亦称许道: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在学者熟心研究……久则可称无 敌。

《剑经》中许多言论,被后世武术家奉为技理指导,如“千言万语,不 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不外乎’后人发而先人至’一句”。“全书 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至妙至妙。”这些言简意 赅之见,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武术的技击理论,至明代已相当高妙。

戚继光(1528—1587),字之敬,号南塘,又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将 门之后,武科出身,他对武术文化的贡献与俞氏相映成辉。如果说《剑经》 是对兵器的技理的总结,而戚氏除了对长短器械、军事操练武艺有全面总结 外,其《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更对明代的拳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和比较

的研究,这是戚氏对近世武术的重要贡献。 他明确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 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并指出练习各种兵器时,“莫不先有拳法活 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也”。戚氏在 《拳经捷要篇》小序中,对当时流行的十六 家拳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提出了自己 精到的看法,并且采各家之优长,编出了拳 法三十二势,绘图并注明拳法口诀,古代兵 家著作唯一的拳谱就保存在戚继光的《拳经》中,尤其可贵的是图文并茂, 为近世谈武论拳诸书之首。太极拳的许多架势名称就与《拳经》相同或相似, 其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亦说太极拳的招式在戚继光时代已有 流行。

明代兵家已经明确军事武艺和武术的相关与相异性,既看到两者之间的 联系,又看到它们之间价值取向和表现形式的差别。明代兵家中另一部重要 著作《阵纪》,全面反映了明代武术文化的体系,并深刻指出拳棍为武术之 本和军事武艺与花套的不同特色。他还评论了明代流行的棍法棒技的优劣: “紫微棍为第一,张家棍为第二,青田棍又次之,赵太祖腾蛇棒为第一,贺 屠钩杆、西山牛家棒为次之……”这些兵家学者和战将,运用军事理论,总 结深化了武术的技法、战术和训练理论,较系统地提出了 “短兵长用”、“长 兵短用”、“后人发、先人至”的技法要领和战术守则。《剑经》、《阵纪》、《纪 效新书》、《武备志》等书成为中国武术的经典著作。俞大猷、戚继光、何 良臣、程冲斗、茅元仪这些武术理论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武术全面成熟的 标志。

茅元仪(1594—1640)的《武备志》一百八十余万言,因其保存了明 代和明以前的武术资料,素为武术史学者重视,共二百四十卷,有关武术共 八卷,即八十四至九十二卷。其中多为从各书揖录,唯“朝鲜势法”为各书 所无,又名“朝鲜双剑谱”,可能与朝鲜宫廷的剑器舞有关,弥足珍贵。

三、武术内功成熟的清代武术

中国武术内外兼修的传统自古就有,但真正成熟、完整地提出武术气功 的概念,应当是清代,特别是素被视为内家拳法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 掌,尽管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拳派始源甚早,但确信的传承历史还是在清代 康乾以后。

研究清代武术史,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内家拳”与“外家拳”的问题。 这一切都是由于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文集》中那篇“王征南墓志 铭”,这里不只第一次提出了 “内家拳法”,而且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少 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随后又讲了一个张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 法的神奇故事。张三丰这个被神仙化了的人物,不只被奉为内家拳法的创始 者,而且亦被奉为武当派的始祖、太极拳的创始人。2。世纪中叶,却有人否 定此说,并认为张三丰不一定真有其人,但这并不影响内家拳在这个时期趋 于成熟的事实。这样,自然产生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所谓内家拳就是 “以静制动”的拳术。今天内家拳术的代表者是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源起 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派认为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是在戚继光的
《拳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这派学者认为是清康熙时 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早年做过地方小武官,家道 殷实,“年老仍好武,取《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 势,又吸收民间拳术的某些动作,编成新长拳一百单八 势,又采取《拳经》的理论和歌诀,编成《拳经总歌》 和《长拳谱》。此外,还编了一套’十三势’,这些合在 一起,称为’陈家拳’。至乾隆时,山西人王宗岳习’陈 家拳’,著《太极拳论》和《阴符枪谱》等书。从此’陈 家拳’始有’太极拳’之名”。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是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所 创,宋志坚、于志钧合著之《太极拳源流考订》一书, 以杨派太极拳的祖师口碑相传和史料、拳理考订太极 拳非“陈家拳”,更不是陈王廷所独创。论证翔实,其 尊称三丰为祖师。从太极拳的博大精微、技道成熟看, 其始源可能更早。

所谓“外家”拳,是以少 林寺拳法为代表的拳术,长 期以来有此拳系尊天竺僧人 达摩为祖师。把少林寺拳法 称为外家,只是由于它长于 搏击,其实少林寺拳法极重 内功,“武术气功”的说法,就 是首由少林派拳术提出的, 其禅武结合更使其心性修炼 上达到新的境界。

气功是中国医学体疗最 早的方法,以吐纳导引等名 称传承已久,它与武术同样始源古老。近世兴起的“气功” 一词,首先是由少林派 武术著作提出的。1903年上海《天锋报》副刊发表了 传抄本《少林宗法》,其第一章即为“气功阐微”,开宗 明义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这与传 统医学养生术有其一致之处,亦有其不同之处。所谓养 气,就是静养,虚静松守,此与医学气功一样。所谓练 气,就是武术的各种桩功,在静止负荷中,做消耗极大 的练气增力之功。《少林宗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郑 ①见《少林拳术 板桥笔记》中有时人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练气运 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的记载,可见清 代少林寺武僧已将武术与气功融为一体。《少林宗法》 的这一观点对武术影响甚大,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 秘诀》、吴图南的《国术概论》都全文引叙了这个观点。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清代武术这种内外 兼修的追求,才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些内功为 主的拳术盛于一时,不懂内功、单凭血气之勇素被方家 目为“乡曲里巷中之下乘拳师所为,正所谓野狐禅门外 汉一流,何足语于上乘之神妙技术乎”叫武术受中华

医学养生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 武术内功理论,反过来给传统医 学以影响,使这两种东方文明,一 是救死扶伤,一是争斗决胜的文 化,在哲学上统一起来,成为东方 人体文化。

浏览1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