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技击方法、攻防技术的运用,是通过 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通过动静变化规律来实现千变万化的技法。古代中国人的奇正 相生、快慢相接、虚实分明的动静观成为武术技击的技术原理,也决定了武术的运动风格,因 而武术讲求方法巧妙运动,倡导巧力而斥拙力。正是由于武术运动方式充分呈现出民族性特点, 武术文化才兼收并蓄,体现出博大精深。
(二) 中国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
中国武术文化与东方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鲜明特色。出色的传统 武术表演,能使人感到健力美、技巧美、神韵美和武德美的和谐统一。中国武术中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人落空、四两拨千斤等战略原理和虚实结合、进退守攻等一系列技法, 无不体现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特色。武术文化的起源通过中国武术与传统的、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及宗教相融合而反映出来。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武术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两极说、阴阳说、刚柔说、三才说、 四象说,五行说、自然说、形神说、天人合一说等,在中国武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太 极”是中国哲学中的术语,而“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又比如“八卦拳”就 是以八卦的八个方位和人体各部位比成八卦以立名,借易理来说明拳理的,这些都充分体现出 武术文化的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特点。
(三) 中国武术文化受到传统中医理论影响
武术文化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主要体现出“三论一说”的特点。中医理论的基础是 “三论一说”思想,即人与自然为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理论; 人的元气理论以及经络穴位学说。中国武术文化也正是以其作为理论基础,把养身健体、修身 养性与技击融为一体,强调动静结合,刚柔结合,运动中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用的是直观的 思维方式,圆形、环形、球形的运动居多,这一切均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二、武术文化的传承
(一)传统武术文化的变化与更新
传统武术文化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历史传承中它会发生变异,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中国传统武术运动基础理论是多元化的,它既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又涉及传统医学、 诸种兵法的内核,还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内涵深、层次纷杂的庞大的理论体系。武术文 化的变异与更新过程,给现代武术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此外,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 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毋庸置疑,武术文化同阿方体育文化差异和冲突是明显的,西方体 育文化是以古希腊文化为其发展背景的,经过欧洲文艺复兴和19世纪来的工业革命,形成了一 种以自由竞争、平等博爱和宗教思想为核心的海洋性民族文化。在其影响下,几乎全部的西方 现代体育项目都有这一特征。而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背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一种处于封闭状态的大陆性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主张仁爱忠恕, 提倡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对抗与竞争,追求一种与世无争的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西方文化 进步到唯物论的层次,东方文化则发展到了辩证唯物论的层次,可以说广义的武术在理论层次 上高于狭义的现代体育。但从技术层次来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看,东方文化是大而化之,比较粗糙,唯象的 东西多。比如,中国古代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实际存在的很复杂的要素,各代表一定 功能,相生相克,把世界看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系统,这是它的高明之处; 不足之处是把事物简单化了。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具体、精微,唯理的东西多,强调以定量方式 搞清楚问题。因此,我们应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特色,在保持自己独立性和尊严以及民族 风格的前提下,认真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消化。
(二)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就提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同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文化属性也发生了变革,因而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同时,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在发展中寻找武术与时代的契合点,在东方文化日益崛起东西文化逐渐交融前进的今天,探讨 武术的文化传承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它,汲取一些精粹的、先进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思 想,使人们在运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启示和熏陶。因此,作为传承中国武术文化的武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要举全社会之 力,为中华武术的传承而努力。具体来说,武术的传承,要做好以下工作。
浏览191次